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路手术内固定运用到脊柱骨折患者治疗期间的成效。方法74例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试验组患者予以后路手术内固定开展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类型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经过治疗以后的治疗成效。结果治疗前对照组VAS评分(9.34±2.58)分与试验组的(9.24±2.6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3.77±2.02)分低于对照组(4.85±2.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30%高于对照组83.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运用到脊柱骨折患者治疗期间具备比较优良的成效,值得医学领域的大力推行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中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从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124例脊柱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外侧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临床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65%,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AS疼痛评分方面,术后观察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在脊柱骨折治疗中效果显著,还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痛苦,在临床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比较雷米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的患者40例,ASAⅠ~Ⅱ级,年龄11~18岁。随机分为两组:雷米芬太尼组(R组)和芬太尼组(F组)。以丙泊酚、维库溴铵和七氟醚维持麻醉。以R组(0.2μg·kg-1.min-1)和F组(1μg·kg-1.h-1)持续静脉输注维持术中镇痛。唤醒前半小时左右停用维库溴铵和镇痛药。唤醒时间为停用丙泊酚和七氟醚到患者双侧脚趾能动的时间。手术结束前R组停用雷米芬太尼后给予芬太尼2μg/kg,术后两组以芬太尼10μg·kg-1.min-1持续静脉镇痛,随访患者术后24h内的疼痛情况。结果:R组术中唤醒时间(12.3±5.7)min明显短于F组(21.6±6.5)min(P<0.01)。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满意,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脊柱侧弯后路矫形手术中,R组患者术中唤醒明显快于F组。术中停用雷米芬太尼(0.2μg·kg-1.min-1)后及时追加芬太尼,术后未诱发明显的痛觉过敏。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一期后路手术治疗合并硬膜外脓肿的腰椎布鲁氏菌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腰椎布鲁氏菌脊柱炎伴硬膜外脓肿23例,在规范抗布鲁氏菌病基础上,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椎板减压、短节段固定及椎间植骨融合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腰腿痛减轻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28±3.26)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布鲁氏菌病的症状消失,内固定牢固,植骨融合时间(7.42±1.26)个月。按Nakano等提出的腰背痛手术疗效标准:优,16例;良,5例;可,2例。结论对合并硬膜外脓肿的腰椎布鲁氏菌脊柱炎在规范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短节段固定及植骨融合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患者对其胸腰段脊柱骨折复位的影响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4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平均分成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实施不同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s角分别为(95.13±9.43)%、(96.43±10.52)%、(5.03±1.06)°,均优于对照组(75.82±6.25)%、(78.16±6.14)%、(7.10±2.51)°(P<0.05);观察组脊髓神经功能为E级的患者有54.17%,对照组为25.00%(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能够促进胸腰段脊柱骨折良好复位,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分析脊柱手术中脑脊液漏的治疗方案与预防措施,并总结其疗效结果。方法:研究以我院在 2010年 2月至 2020年 5月期 间内脊柱外科内并发脑脊液漏患者群体中抽选观察对象,总计18例,在 excel表格应用中结合 mod函数将 18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组 9例 、一组为特殊组9例 ,两组分别以常规治疗方案以及持续性腰部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统计后续疗效预防结果,并进行对比与总结。结果:治疗结果显示,特殊组患者在持续性腰部蛛网膜下腔引流之中,各项治疗指标均低于常规组,且组间对比间的差异十分明显,由于P值小于 0.05,故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具备成立条件。结论:脑脊液漏患者需要规范治疗与采取预防措施,而持续性腰部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在预防严重并发症中具备良好的预防价值,所以经本文研究,该治疗方案可在临床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患有脊柱损伤的患者通常都是采用手术方式治疗,脊柱手术治疗后会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的出现不但会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也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情况下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当前的发展中为了减小脊柱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出现,就对深静脉血栓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此来从分析中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对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应用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方法随机选择52例自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间在我院接受胸腰段脊柱结核治疗的患者,将其分为探究组和参照组,参照组患者接受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探究组患者接受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探究1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参照1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参照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畸形矫正率明显高于参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组与参照组组内手术后后凸角均明显小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1组与参照1组畸形矫正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究2组的畸形矫正率明显高于参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前路或者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 目的:预防碘酊消毒过程中消毒液渗入胸腹部引起皮肤灼伤现象。方法:将2019年01月-2019年8月363例,对俯卧位病人皮肤消毒患者,分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横单固定躯体两侧皮肤,臀部用纱条固定。实验组采用手术护膜粘贴在身体两侧及臀部的皮肤。观察两种消毒后皮肤情况。结果:实验组手术护膜有效隔绝消毒液渗入到胸腹部引起碘酊和电外科灼伤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 30 例脊柱后凸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15 例,对照组给予患者脊柱前方截骨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患者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的术后矫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对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实施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畸形情况,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临床疗效,总结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患者临床资料,描述性探讨手术情况、症状改善情况、影像学改变。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患者后凸角度、椎体前凸角度、矢状面平衡、骶骨倾斜角低于术前,术前NRS评分(7.8±1.0)分、ODI评分(56.4±11.2)%高于术后(2.2±1.3)分、(28.2±1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失血量(1450±400)ml,手术时间(238±79)min,术后感染例次率35.71%。结论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疗效较好,可有效纠正畸形,稳定脊柱,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曲度,减轻疼痛、改善神经功能,但术中出血量较大、手术时间与恢复期长,应尽可能减轻术中损伤、选择合适的截骨方式、做好围术期护理与院外指导。
简介:中图分类号R68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009-01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楔形截骨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弯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接受后路顶锥区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的僵硬性脊柱侧弯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主弯Cobb角、后凸Cobb角和躯干偏移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平均时间23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12ml。手术后和随访患者的主弯Cobb角、后凸Cobb角和躯干偏移和手术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和术后随访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手术并发症有术后切口渗液、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术中椎弓根骨折、切口积液等。结论后路楔形截骨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弯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矫形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照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探讨了使用脊柱后路微创手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接受腰椎尖盘突出症手术治疗30例采用NED微创手术的方法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30例使用常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手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恢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的恢复时间以及效果评价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脊柱后路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有效性更高并且更加安全。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ercutaneouspediclescrewfixation)与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osterioropenpediclescrewfixation)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为胸腰段骨折的治疗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方法检索并收集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比较性研究。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Pubmed(1966年至2016年3月)、Cochrane图书馆(2016年第3期)、Embase(1966年至2016年3月)。人工检索期刊(1990年至2016年3月)TheJournalofBoneandJointSurgery、Spine、EuropeanSpineJournal。2名脊柱外科专业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ail,RCT),共计318例,其中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58例,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60例。Meta分析后结果显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与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相比,手术时间短[WMD=-0.67,95%CI(-1.20,-0.14),P=0.01],出血量少[WMD=-2.83,95%CI(-4.15,-1.51),P〈0.0001],术后总体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小[WMD=-2.79,95%CI(-3.80,-1.77),P〈0.0001],术后3个月VAS评分小[WMD=-2.33,95%CI(-3.08,-1.58),P〈0.00001],住院时间短[WMD=-1.79,95%CI(-2.48,-1.11),P〈0.00001],而两者术后1周内VAS评分[WMD=-4.02,95%CI(-8.98,0.94),P=0.11]、术后手术节段Cobb’s角[WMD=-0.72,95%CI(-2.32,0.89),P=0.38]、术后手术节段Cobb’s角矫正度丢失[WMD=-0.05,95%CI(-0.40,0.31),P=0.8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RR=0.57,95%CI(0.19,1.67),P=0.30]、椎弓根螺钉位置异常发生率[RR=0.69,95%CI(0.20,2.37),P=0.55]、术后感染发生率[RR=0.34,95%CI(0.04,3.18),P=0.34]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