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介入溶栓术治疗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塞的观察与护理。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84例进行了介入溶栓术治疗的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实验,采用掷币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患者。对照组采取神经外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观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采取介入溶栓术治疗的的老年急性闭塞性脑梗塞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心理舒适度和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介入溶栓技术对脑梗塞的疏通作用,及其对脑出血时间及脑功能恢复的影响,以期提高急性闭塞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方法选取46例来自于我院2012年4月~2014年10月期间神经内科收治,临床确诊为急闭性脑梗塞的患者,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实验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实验组则实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针对性介入溶栓治疗及护理干预,分析介入溶栓术对急闭性脑梗塞患者预后及满意度的影响情况。结果脑梗塞患者经针对性介入溶栓术护理后,整体预后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情况都有显著提升,差异较为明显。结论介入溶栓再通技术能有效缩短患者脑部缺血的时间,从而最大化恢复患者的正常脑功能,提高了患者的预后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临床护理效果较佳。
简介:摘要: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在临床上的病情危急,并且变化多端,因此临床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临床上对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多以血管再疏通为主要治疗方式,是能缓解患者病情和临床表现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需要给予患者护理干预作为辅助。常规的护理干预无法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对患者进行照顾和照护,使患者的舒适度不高,满意度不高,临床局限性较大。该文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再通治疗的绿色通道管理、围术期管理、康复护理、二级预防、对我国开展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再通患者护理的启示5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再通患者护理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急性闭塞性脑梗塞患者介入溶栓术期间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对76例本医院实施治疗的急性闭塞性脑梗塞予以项目研究,信息采集数量为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方案,对照组(n=38常规护理)、观察组(n=38综合护理),统计及对比组间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急性闭塞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肢体运动功能无组间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的急性闭塞性脑梗塞患者对比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分值统计指标较高,观察组的急性闭塞性脑梗塞患者(10.53%)对比对照组患者(31.58%)术后穿刺位血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出血、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指标较低,具备组间统计学差异性(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活血溶栓汤在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脉瘀阻证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用11随机数字法分2组讨论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脉瘀阻证80例,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血塞通软胶囊治疗,研究组接受活血溶栓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血浆D-二聚体、足背动脉血流速度等,并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总疗效95%高于对照组77.50%,且P<0.05。比较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临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脉瘀阻证可考虑给予活血溶栓汤,其疗效突出,在改善其症状上作用更为突出,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末梢闭塞性脉管炎皮肤溃烂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AML伴末梢闭塞性脉管炎皮肤溃烂病例的临床诊断思路、治疗过程及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35岁男性,2019年7月11日入住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诊断为AML(M2b型),入院后行第1个疗程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化疗,10 d后患者左上肢皮下触及一个2.0 cm×0.5 cm的小结节,于2019年8月5日行第2个疗程IDA(盐酸伊达比星+阿糖胞苷)方案化疗。化疗过程中患者左上肢红肿明显,张力高,出现黄色透明分泌物,并有溃烂坏死现象,疼痛难忍,局部出现感觉障碍。经病理分析符合慢性脉管炎及脉管周围炎。经2周综合治疗,左上肢前臂溃烂坏死创面全部愈合。结论AML化疗中发生末梢(浅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致皮肤溃烂罕见,局部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6例BO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住院天数为(16.80±5.07)d,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BO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恢复时间,具有确切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围手术期护理模式的开展,在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干预中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0月到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共计80例,基于随机数字法完成分组,对照组患者与干预组患者均为40例,评价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结果: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的开展,进一步优化了动脉切开取栓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干预效果,促进手术干预效果提升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术后感染情况的发生(P<0.05);通过对术后患者的满意度状态进行评价,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患者,对于本院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占比更高(P<0.05);通过评价术后各时段的生理疼痛体感评分,进一步证实落实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生理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表现(P<0.05)。讨论:医学调研结果充分证实,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采用动脉切开取栓术医疗干预阶段开展,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模式,能更好地优化手术干预效率促进手术质量有效提升,且进一步改善患者术后生理状态表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性轻型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行机械取栓治疗的轻型脑卒中患者23例,存在静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给予直接取栓治疗,否则给予桥接治疗(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包括入院时、治疗后12 h和治疗后7 d。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90 d时患者预后。安全性指标包括症状性颅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90 d死亡率。结果22例患者成功再通,术后mTICI分级3级19例、2b级3例。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为3(2,5),治疗后12 h NIHSS评分为2(2,3),治疗后7 d NIHSS评分为2(1,2);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28,P=0.001),其中治疗后12 h、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d时预后良好患者16例(69.6%),预后不良患者7例(30.4%)。安全性方面,症状性颅内出血共出现2例,10例发生全身并发症,死亡1例。结论大血管闭塞性轻型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对小血管闭塞性卒中(SAO)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SAO患者80例并进行CMB检测和认知评价。结果80例SAO患者中,CMB患者34例定义为CMB组,无CMB患者46例定义为无CMB组。CMB组患者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以及注意等认知领域评分显著小于无CM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CA总分P=0.000;视空间与执行功能P=0.000;命名P=0.044;注意P=0.000)。结论CMB的数量和部位可导致SAO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运用吲哚布芬片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变,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12月间闭塞性脑血管病变患者68例,年龄40-70(55.89±10.99)岁,其中腔隙性脑梗塞患者36例,脑梗塞23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9例。全部运用吲哚布芬片治疗。结果显效38(55.88%)例,有效24(35.29%)例,无效6(8.82%)例,总有效率91.18%,治疗前后相比P<0.05,且脑血管动力学检测结果显示,脑血管血流量、血管周围阻力等明显好转,甚至恢复正常。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ELVO筛查量表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我院发病24小时内来诊的怀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使用改良ELVO筛查量表进行进行评分,并将改良ELVO筛查量评分结果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改良ELVO筛查量表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改良ELVO筛查表预测LVO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PPV)、阴性预测率(NPV)和准确度分别为87.32%、73.4%、55.36%、93.88%和77.22%。结论 改良ELVO筛查表是能正确筛查出存在LVO卒中患者的简单、快速、可靠的评估量表,将有助于减少目标患者错失EVT治疗的机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行HSCT且生存期>100 d的患儿中,诊断为BOS的7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随访结束时,BOS发病率为4.6%(7/152例),其中男5例,女2例;HSCT至诊断BOS中位时间为15个月(9~27个月)。7例患儿中,5例诊断时存在干咳和活动后气促,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肺功能检查:5例为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例为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胸部高分辨率CT示5例存在马赛克征,4例存在支气管壁增厚。4例患儿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BAL),均见支气管内有絮状分泌物,3例患儿支气管内有膜状物形成,有的管腔完全闭塞,予异物钳疏通。经氟替卡松、阿奇霉素及孟鲁司特钠治疗(FAM方案)后5例患儿肺功能明显改善,2例无效,有效率为71.4%。结论儿童HSCT后BOS多以干咳、活动后气促起病,规律的肺功能筛查有利于发现无症状患儿。BAL可清除炎症因子,必要时应用异物钳疏通阻塞的支气管以快速缓解症状,为药物治疗争取时间。FAM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