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9月期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行腹腔引流管持续内冲洗负压引流法治疗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阐述了该方法的设计原理及使用方法,并对冲洗效果进行分析及经验总结。11例患者均为B级胰瘘合并腹腔感染,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范围43~67岁,平均58.5岁,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9例,传统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 1例,LPD中转OPD 1例。11例患者中,3例出现腹腔出血,3例严重腹腔感染并脓毒症,所有患者采用该方法治疗后均痊愈,平均住院时间27.5(11~75)d。腹腔引流管持续内冲洗负压引流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远端胆管癌的近期疗效、根治性效果和远期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200例远端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组)101例,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组)9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R0切除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总体生存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75.0±90.7)min和(444.8±63.3)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50.9±397.9)ml和(546.7±642.9)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5±4.7)d和(13.3±5.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4.8±3.0)枚和(15.4±2.4)枚、R0切除率分别为93.1%和9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除伤口感染外,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5~64个月,两组的1、3、5年的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90.4%、41.3%、20.6%和94.3%、50.8%和2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D治疗远端胆管癌是安全可行的,在近期疗效、根治性效果和远期OS方面可取得与OPD相似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儿童十二指肠膜式狭窄治疗中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间上海市儿童医院采用ESD技术进行手术治疗的5例十二指肠膜式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8月龄至2岁;十二指肠乳头位于隔膜上方者3例,位于隔膜下方者2例。十二指肠乳头位于隔膜上方者在保护乳头前提下直接行ESD切除治疗;十二指肠乳头位于隔膜下方者在球囊扩张完成后使用超细内镜探查乳头开口位置,确定位置后再行ESD切除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体重增长变化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等。结果5例患儿手术均成功施行,术中及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26个月,患儿可正常进食,无呕吐、腹胀及皮肤巩膜黄染表现。5例患儿术前体重为(6.78±1.39)kg,术后3个月时体重为(9.34±1.68)kg,体重平均较前增长38.5%,生长发育逐渐恢复正常。结论采用ESD切除十二指肠隔膜具有安全性高、临床效果良好、创伤小及恢复快等特点,值得在儿外科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55例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发生延迟性出血的危险因素。5例(9.09%)发生延迟性出血。发生延迟性出血组和未发生延迟性出血组在内镜下未采取闭合治疗(P=0.035)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镜下未采取闭合治疗(P=0.029,OR=0.079,95%CI: 0.008~0.776)是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ESD术后延迟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年龄≥60岁及内镜下未采取闭合治疗患者,其ESD术后延迟性出血发生率较高,其中内镜下未采取闭合治疗与术后延迟性出血直接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接受的8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案例为对象,针对术式的差异进行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方式治疗,两组案例治疗后总结结果。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院时间等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综合优势更为明显。对比分析两组案例的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对比得知,实验组的不同阶段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针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案例实施腹腔镜术式进行治疗,整体上有重要的作用,能满足患者自身要求,可行性高。
简介:摘要收集4例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年龄为31~62岁;3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1例出现夜间上腹痛;3例病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1例病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内镜下表现为十二指肠黏膜粗糙或颗粒状。组织学形态表现均为十二指肠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增生膨胀的肿瘤性淋巴滤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细胞表达CD20、CD79α、CD10、B细胞淋巴瘤-6和B细胞淋巴瘤-2,CD23染色显示滤泡树突网呈环状围绕在肿瘤性滤泡之外,Ki-67增殖指数不高,为5%~20%。4例患者均采用观察等待的处置方案,3例于诊断后1年复查胃镜,其中1例病变消失,2例为持续性病变。表明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滤泡性淋巴瘤,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均有一定特征,可采取观察等待的处置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结扎对大鼠胃食管反流及博莱霉素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trl)组、十二指肠结扎(GER)组、博莱霉素(BLM)组和十二指肠结扎+博莱霉素(BLM+GER)组。于d0,GER组和BLM+GER组开腹后在幽门下方1.0 cm处将十二指肠结扎30%;Ctrl组和BLM组行假手术。于d14,BLM组和BLM+GER组经气管滴入BLM 5 mg/kg,Ctrl组和GER组滴入生理盐水。d28和d42处死动物,肺组织行HE、Masson和TUNEL染色,碱水解法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检测BALF细胞因子和胃蛋白酶原含量,蛋白印迹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肺组织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GER组肺组织轻度炎性细胞浸润。BLM组表现为明显的肺泡炎和纤维化,而BLM+GER组肺泡炎和纤维化较之更为严重。Ctrl组、GER组、BLM组和BLM+GER组d28平均每个200倍视野下肺组织凋亡细胞数分别为(5.6±3.0)、(6.4±5.3)、(15.4±5.3)、(18.4±9.1)(P=0.008)。d42时肺组织Masson蓝染区域比例(%)分别为(21.5±2.8)、(23.4±2.5)、(34.0±5.8)、(41.3±2.9) (P<0.05),HYP(μg/ml)分别为(0.77±0.01)、(1.26±0.01)、(2.02±0.01)、(2.39±0.01) (P<0.01),MDA(μmol/L)分别为(0.51±0.09)、(0.87±0.12)、(1.40±0.31)、(1.71±0.12) (F=23.448,P<0.01),Ctrl或GER组与BLM组或BLM+GER组相比,d42这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trl组相比,GER组d28 和d42时胃蛋白酶、pH、白细胞介素(IL)-1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1、MDA、HY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BLM组相比,BLM+GER组d42时BALF的胃蛋白酶及pH值以及d28和d42时TGF-β1、HYP、磷酸化细胞信号转导分子3(p-Smad3)、波形蛋白、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1/2)、活化caspase-3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LM与Ctrl组相比、BLM+GER组与GER组相比,d28和d42时胃蛋白酶和pH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扎十二指肠引起胃食管反流,活化肺部炎症和纤维化信号,显著加重BLM肺损伤和纤维化。同时,肺纤维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反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腺癌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护理中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遴选本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期间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40例胰腺癌术后患者为探究主体,通过方便抽样法进行分组,将其中20例纳入对照组并予以常规护理,剩余20例纳入试验组并予以心理干预,评估术后并发症情况、情绪状态。结果: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P<0.05;试验组HAMD、HAMA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胰腺癌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护理中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借鉴价值。
简介:【摘要】: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是一种手术过程较复杂的外科手术,其不仅涉及胰腺、胃、十二指肠、近端空肠、胆囊、胆总管的切除,而且需行胰腺、胆管、胃和(或)十二指肠与空肠的消化道重建,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一直较高[1]。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 是由丹麦外科医师Wilmore和Kehlet[2]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学科合作模式,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减少手术应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2006年由黎介寿教授引进到我国,是外科学领域一次重大突破,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反响[3]。黎介寿院士尝试了ERAS 理念和微创外科理念的整合策略,针对胃癌手术的患者采用ERAS治疗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文旨在探讨国内外将ERAS措施应用于LPD围手术期的研究成果及目前存在的争议。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成功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8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LPD组(n=122)和OPD组(n=264),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肿瘤学结果及预后情况的差异。结果共纳入386例患者,男性232例,女性154例,年龄(57.8±11.0)岁。LPD组患者手术时间(330.69±80.55)min长于OPD组患者(241.13±77.24)min,术中出血量300.00(200.00,400.00)ml少于OPD组400.00(262.50,500.00)ml,术后住院时间(12.21±5.24)d少于OPD组(16.61±6.63)d,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PD组中36例(29.51%)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OPD组中81例(30.68%)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肿瘤学结果表明LPD组清扫淋巴结(12.65±5.03)个多于OPD组(10.07±5.09)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在肿瘤的病理类型、大小、分化程度及R0切除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0(6~36)个月,LPD组随访时间大于1年的恶性肿瘤患者存活率为84.72%(61/72),OPD组为85.81%(133/1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D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并具有微创优势,临床疗效良好。
简介:摘要腹腔干因正中弓状韧带压迫而狭窄的患者中多可见以胰十二指肠动脉弓为主的侧支循环形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切除胰头侧支后可并发急性正中弓状韧带压迫综合征。本文介绍1例经支架植入手术治疗而获得康复的病例,提示介入手术可作为此病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且特别适用于难以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体左肾静脉在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切除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例患者资料,均联合PV-SMV切除重建且以左肾静脉为桥血管。分析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5例患者中女性1例,男性4例,年龄范围33~72岁,平均年龄57岁。手术时间5.4~9.1 h,平均6.8 h。肿瘤最大径2.8~4.8 cm,平均3.8 cm。PV-SMV缺损段长度3.2~4.6 cm,平均3.8 cm,取自体左肾静脉长度3.0~4.1 cm,平均3.4 cm。术后病理3例为胰腺癌,2例为结肠癌胰腺转移。5例患者镜下均可见PV-SMV侵犯。术后住院时间10~25 d,平均12 d。无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胃排空延迟、腹水、腹泻各1例。术前肌酐70~98 μmol/L,出院时62~107 μmol/L。术后肌酐一过性升高,峰值为80~156 μmol/L。随访4.3~17.8个月,2例患者因复发和转移于术后14.2、17.8个月死亡。结论左肾静脉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PV-SMV重建的桥血管,管径匹配、侧支丰富,可取用长度足够,位于术野,取用方便,且切除后对肾功能影响为一过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及盐酸纳布啡在胃十二指肠镜检查中的镇痛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胃十二指肠镜检查的9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应用舒芬太尼麻醉,观察组应用盐酸纳布啡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进入检查室时、插入胃镜经过食管、胃镜经幽门进入十二指肠、检查后睁眼时,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amsay评分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44%(2/46),对照组为17.39%(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盐酸纳布啡在胃十二指肠镜检查中的镇痛、镇静效果以及对生命体征的影响相当,均能够满足检查需求,但盐酸纳布啡术后不良反应更少。
简介:摘要与胆胰转流十二指肠转位术相比,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SADI-S)操作相对简单,且两种术式对肥胖及其代谢病的疗效相当。本中心报道国内第一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ADI-S治疗重度肥胖症。患者为27岁男性,身高180 cm,体质量140 kg,腰围125 cm,体质指数43.2 kg/m2。入院诊断:脂肪肝、重度肥胖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ADI-S手术,通过阑尾确定回盲部,从回盲部逆行测量共同通道,距回盲部300 cm处进行标记并悬挂远端。在34 Fr支撑管的引导下行胃袖状切除。切断十二指肠球部后将十二指肠近端与回肠标记处行端-侧吻合,将胃切缘与大网膜加固缝合,经口注入亚甲蓝后未见漏出,于吻合口和十二指肠残端处放置引流管。手术时间为24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 ml。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7 d且恢复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多余体质量减少率(EWL%)为80.21%。术后体质量、体质指数、腰围等指标均明显下降,高甘油三酯血症、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均完全缓解。提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SADI-S治疗重度肥胖症安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