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分析发热门诊的应对方式和管理对策。方法 选择我院在2020年2月4日到2020年8月31日之间,分析发热门诊的具体应对对策和管理方式。结果 在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医院ICU感染管理工作的工作要点以及其相应的实施策略。方法:收录从2019年12月-2021年1月我院ICU部门的管理工作档案,根据感染管理工作优化措施的应用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比组以及研究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感染管理工作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管理工作的重点。结果:研究组ICU部门感染管理工作的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对比组,研究组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也显著优于对比组,两组资料中各项数据差异较明显,p<0.05,本次研究在数据学范畴内具有研究意义。结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医院ICU感染管理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病患因素,医院环境因素以及医护人员因素。在ICU管理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医院管理层就需要针对这三项问题对ICU感染管理工作进行优化,首先是在ICU部门之中设置隔离病区,制定相关的探视管理制度,减少探视时间,为医务工作人员制定弹性工作制度,为病房制定严格的消毒管理制度。在医院运转的过程中,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以及ICU管理工作的需求对ICU部门展开相关的抗感染管理措施,感染控制效果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病房管理对策。方法: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普通病房患者为对象,共92例,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分组,46例是对照组,46例是研究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综合护理,对比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评分(89.11±3.70)、专科护理评分(90.37±4.27)、病房护理评分(91.37±4.97)均优于对照组各指标,P
简介:[摘要] 背景:新型冠状肺炎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为保证隔离管控人员就医需求,各地方开始筹建“黄码医院”。目的: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黄码医院”护理管理的方式和效果。方法:通过对医院环境、医疗条件、人员配备、护理人员结构综合评估后,对南京市某“黄码医院”进行护理管理。通过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及考核;制定护理规范化流程及台账;优化护理排班、落实责任制护理;规范就医布局、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调配物资、设备,补给医疗资源;关注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等方式对“黄码医院”实施护理管理。结果:在医护人员紧密合作下,“黄码医院”护理管理模式顺利实施,救治工作圆满完成。2022年03月20日-4月13日,“黄码医院”共收治封控区、管控区及“黄码”患者219例,治愈出院219例(100%),无死亡病例(0%)。无院内感染及医务人员交叉感染。结论:“黄码医院”有效的护理管理及严格医院感染防控,保障封控区、管控区及“黄码”人员的就医需求同时,有效避免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本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达到254066例,无症状感染患者有755048例,其中感染总数量达到1009114例。在世界上中国人占比是18.32%,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达到0.16%,根据百万人口计算发生率,比例是1/112,死亡率为0.08%,百万人口计算死亡率为1/229。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迫在眉睫,本次主要对该类疾病的护理质量管理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究。方法:根据当前的疫情情况,医院质控办需要以国家、省、市级要求,制定健全的工作机制和流程,对三级质量控制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更改护理质量自查表,必须对消毒、隔离、病区管控、护理管理、个人防护培训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加强质量追溯结果反馈工作。2021年10月至12月,质控组针对不同科室、部门护理质量进行管理。结果:48所医院自查问题数量不断降低,护理质量考核也明显上升,患者、医务工作人员无感染病例。结论: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落实护理质量管理,能够对临床各项环节进行严格把控,避免院内感染情况的发生,保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保质保量。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集中隔离点各类医学观察人员的防控管理对策。方法从从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对资阳市宝森集中隔离场所的2321名新冠肺炎观察人员进行观察、消毒隔离防护、生活保障及院感督查等。结果 通过对集中隔离场所防控管理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集中隔离场所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新冠肺炎席卷武汉并迅速在全国蔓延,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正确指导下,迅速建立院内对于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患者使用后的诊疗器械器、器具和物品规范处理流程,确保疫情期间复用物品的安全供应。[方法]针对耐湿热的器械物品采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不耐湿热的器械物品采用75%乙醇浸泡或擦拭消毒。[结论]通过严格执行《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切断了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有效防止了院内疫情的传播,保障了复用器械物品的安全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地区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292例成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重症患者21例,轻症患者271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史、基础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患者进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92例患者中,重症患者21例,重症率为7.2%,死亡1例,重症病死率为4.8%。21例重症患者年龄为(65.5±15.7)岁,其中男19例(90.5%),11例(52.4%)合并有基础疾病,7例(33.3%)亲属中存在确诊患者;271例轻症患者年龄为(48.7±15.7)岁,其中男135例(49.8%),74例(27.3%)有基础疾病,36例(13.3%)亲属中存在确诊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30, χ2=12.930、5.938、4.744,均P<0.05)。与轻症患者比较,重症患者入院时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酐、血清胱抑素C、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B型钠尿肽前体、肌红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清肌钙蛋白I水平较高(U=2 091.5、1 928.0、1 215.5、729.0、1 580.5、1 375.5、947.5、789.5、1 209.0、1 434.0、638.0、964.5、1 747.5、1 258.0),而淋巴细胞绝对值、白蛋白、转铁蛋白、CD3+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低(U=1 263.5,t=4.716,U=1 214.0、962.0、1 167.5、98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入院时白蛋白[比值比(odds ratio,OR)=0.80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75~0.961]、肌红蛋白(OR=1.010,95%CI 1.004~1.016)、C反应蛋白(OR=1.016,95%CI 1.000~1.032)、CD3+T淋巴细胞计数(OR=0.996,95%CI 0.991~1.000)、CD8+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OR=1.006,95%CI 1.001~1.010)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展为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上海地区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症病例以老年男性居多,且多合并有基础疾病。白蛋白、肌红蛋白、C反应蛋白、CD3+T淋巴细胞计数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指标之一,值得更多临床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钠血症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重症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月5日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主要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临床转归;分析新冠肺炎患者血Na+水平变化趋势。结果12例新冠肺炎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8.0±16.3)岁,多数病例以咳嗽和(或)发热为主诉入院,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经氧疗、抗病毒、抗菌、抗炎和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后均痊愈出院。12例患者入院时均为轻型或普通型,其中1例患者在病程中转为重型,1例出现重型倾向。分析患者血Na+变化显示,10例未发生重症化或重症倾向患者入院时血Na+为(138.3±1.3)mmol/L,病程中最低血Na+为(135.9±3.1)mmol/L;而在病程中转为重型及出现重型倾向的2例患者入院时血Na+分别为140.0 mmol/L和138.0 mmol/L,在病情加重过程中均出现低钠血症(最低血Na+分别为129.0 mmol/L和122.0 mmol/L)。进一步分析发现,血Na+水平降低趋势与白细胞计数(WBC)和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的变化趋势相反,但与淋巴细胞的变化趋势一致,提示低钠血症可能与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结论新冠肺炎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往往伴随血Na+降低的倾向;低钠血症与新冠肺炎患者重症化密切相关,在临床诊疗中需要高度重视患者血Na+变化趋势,但更可靠的结论和具体病理生理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OVID-19确诊病例住院期间和出院后不同类型标本中病毒核酸的检出情况。方法调查定点医院收治的COVID-19确诊病例,住院期间采集其鼻咽拭子、粪便、尿液和血液标本,出院后进行随访,采集其鼻咽拭子和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共调查25例COVID-19确诊病例,在住院期间采集其鼻咽拭子、粪便、尿液和血液标本各25份,共100份标本,经检测鼻咽拭子均为病毒核酸阳性,住院期间9例患者粪便中检出核酸阳性,阳性率为36.00%(9/25),尿液和血液未检出病毒核酸。25例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在第7天和第14天采集其鼻咽拭子和粪便标本各25份,第7天2例患者检出鼻咽拭子核酸阳性,复阳率为8.00%(2/25),粪便中未检出病毒核酸,出院后第14天鼻咽拭子和粪便中均未检出病毒核酸。结论COVID-19确诊病例住院治疗期间粪便中可检出病毒核酸,出院后部分患者鼻咽拭子病毒核酸复阳。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中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核酸检测方法进行系统性验证。方法根据血浆样本实际情况,并结合试剂盒要求,建立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中2019-nCoV核酸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从专属性、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重复性及中间精密度对该方法进行系统性的验证,对20份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样本进行性能确认。结果专属性:阳性样本及阴性样本均能被有效检出;检测限:1×LOD~2×LOD企业参考品19次检测开放阅读框1a/b和/或核衣壳蛋白基因为阳性;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两种阳性对照基因以及内部质控在不同荧光通道的循环阈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均符合要求。性能确认:康复者恢复期血浆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该检测方法专属性强、稳定可靠、重复性好,适用于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2019-nCoV核酸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拭子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与阴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5日至2月5日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COVID-19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咽拭子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组和核酸阴性组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90例患者中,核酸阳性组46例,核酸阴性组44例,核酸阳性组发病至入院的时间[(5.4±2.8) d]和发病至首次核酸采样的时间[(10.0±3.8) d]分别短于核酸阴性组[(7.3±3.5) d和(12.6±4.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85、3.001,P=0.005、0.003]。核酸阳性组重型与危重型患者的比例[39.1%(18/46)]高于核酸阴性组[9.1%(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8,P=0.001)。核酸阳性组和阴性组的主要症状均为发热,畏寒、寒战,咳嗽,咳痰和乏力。核酸阳性组咳痰[37.0%(17/46)]和咽部不适[19.6%(9/46)]的比例高于核酸阴性组[18.2%(8/44)和4.5%(2/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51、4.729,P=0.047、0.030)。核酸阳性组核酸采样期发热比例[32.6%(15/46)]高于核酸阴性组[6.8%(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49,P=0.002)。两组患者均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血清钾降低,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乳酸脱氢酶、丙氨酸转氨酶升高。两组患者病变影像学均主要表现为双肺散在分布。核酸阳性组核酸采样时影像学进展期的比例[54.3%(25/46)]高于核酸阴性组[22.7%(10/44)],影像学转归期的比例[21.7%(10/46)]低于核酸阴性组[68.2%(3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462、19.645,P=0.002、P<0.01)。结论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组和核酸阴性组COVID-19患者在临床症状(咳痰、咽部不适和采样期发热)、发病至入院的时间、发病至首次核酸采样的时间、疾病的分型和影像学分期上存在差异,应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减少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