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化镇痛对急性创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发病的影响,为PTSD的防治拓展思路。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伤后30 d内平均疼痛评分的高低,分为强化镇痛组(<4分)和非强化镇痛组(≥4分)。收集入组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创伤相关参数、VAS评分、PCL-5得分、HADS评分及PTSD发病情况;统计分析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84例符合条件的急性创伤患者,强化镇痛组39例、非强化镇痛组4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强化镇痛组患者伤后1月时PTSD发生率、PCL-5总得分显著低于非强化镇痛组;HADS焦虑和抑郁评分也显著低于非强化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将镇痛药换算成地佐辛用量,强化镇痛组伤后30 d内镇痛药总用量显著高于非强化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急性创伤患者中,伤后强化镇痛可显著降低PTSD发生率,改善焦虑和抑郁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温针灸是否能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起到镇痛作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8年 3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其中实验组的34例病人采用温针灸的方法,而观察组的34例病人则采用常规方法(胸廓-骨盆对抗牵引法)进行治疗,经过4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同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对所得数据统计分析,进行总结。结果:通过比较,两种方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评分均下降即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观察组,降低的程度更大。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实验组患者恢复的更好,且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要小于实验组,实验组的镇痛效果快,对于患者产生的负担小,在临床上的作用效果远优于常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母乳喂养期间的麻醉护理影响。方法:研究样本为本院2019年7月到2020年9月期间的在本院实施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共计82例,其中剖宫产分娩后实施常规护理的41例产妇录入对照组,剖宫产分娩后实施麻醉护理的41例录入干预组,分析组间调研数据。结果:干预组产妇满意度97.56%,对照组产妇护理满意度80.49%,组间数据分析存在意义(P<0.05);数据分析得知,术后12h内的VAS评价中,产妇VAS评分逐渐改善,且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剖宫产手术干预后的术后恢复阶段,受麻醉干预的影响,产妇在术后镇痛及母乳喂养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有效的麻醉护理干预能够加强术后的镇痛效果,同时更好的辅助产妇改善生理状态,提升母乳喂养效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开展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过程中,使用疼痛方面的治疗与护理取得的效果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具体疼痛情况和相应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接受介入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选择4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对照两组。每组人数一致的情况下,对照组患者常规采用恶性肿瘤治疗,观察组则采取恶性肿瘤介入治疗,配合相应的镇痛方法,评价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两个时间阶段的VAS评分情况,分析临床干预应用的效果和价值。结果 干预之前时期所有患者疼痛情况是相接近的(P>0.05),并未呈现出明显不同。而干预之后时期则发生改变,观察组患者VAS评分要更低一些(P<0.05),镇痛治疗效果相对更好一些。结论 临床恶性肿瘤开展治疗干预的过程中,介入治疗之后的疼痛情况相对较轻,通过有效的镇痛治疗之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患者疼痛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有助于现有健康情况的优化。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宫缩痛的镇痛效果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1—3月择期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均自愿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产妇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将10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恒速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2组镇痛效果,同时对2组进行模拟试验,记录背景剂量与追加剂量,2组泵出药液的速度、时间及浸润的面积;记录2组术后6、12、24、48 h切口痛及宫缩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记录2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单次按压后宫缩痛VAS评分,运动阻滞评分;记录2组术后2 d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不全干预次数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下肢麻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模拟试验显示1、5 min浸润面积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30.00 ± 14.14)、(334.00 ± 2.83)cm2和(65.00 ± 7.07)、(137.50 ± 3.54)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814、61.376,P<0.05或0.01);观察组术后6、12 h切口痛VAS评分分别为(2.36 ± 1.05)、(2.42 ± 0.9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3.52 ± 1.09)、(3.16 ± 1.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5.425、3.331,P<0.01);观察组术后6、12、24 h宫缩痛VAS评分分别为(3.92 ± 1.14)、(3.84 ± 1.18)、(2.48 ± 1.0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56 ± 1.42)、(4.34 ± 1.30)、(3.80 ± 1.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89、2.008、5.004,P<0.01或0.05);观察组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单次按压后宫缩痛VAS评分分别为(2.66 ± 0.80)、(2.23 ± 0.68)、(2.22 ± 0.7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14 ± 1.05)、(4.48 ± 0.71)、(3.36 ± 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3.296、15.536、7.534,P<0.01);观察组术后2 d内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不全干预次数分别为(2.28 ± 1.36)、(0.90 ± 0.61)次,均低于对照组的(4.62 ± 1.61)、(0.62 ± 0.5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7.847、2.439,P<0.01或0.05);观察组产妇满意度评分(5.92 ± 1.37)分,优于对照组的(2.34 ± 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5.856,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如下肢麻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2.00%(1/50)、4.00%(2/50)、4.00%(2/50),均低于对照组的14.00%(7/50)、16.00%(8/50)、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59、4.000、5.005,P<0.05)。结论脉冲式硬膜外自控镇痛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宫缩痛,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加快了产妇术后康复,值得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予卧位调节干预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66例单胎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产妇均给予硬膜外分娩镇痛及产科常规处理,其中观察组产妇均给予卧位调节干预,对照组产妇均行个体舒适卧位分娩,不作卧位调节干预。记录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及分娩方式,统计两组产妇胎方位自主纠正情况及胎儿胎方位在不同时期枕横位比例,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 评分。结果 观察组产妇阴道顺产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64%,胎方位自主纠正率(枕前位、枕横位)87.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51%,产妇宫开8~10cm、宫口全开时枕横位比例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第二产程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IEB)和持续硬膜外输注(CEI)两种模式用于初产妇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月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拟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组(PIEB组,n=100)和持续硬膜外输注组(CEI组,n=100)。在宫口开至2~3 cm时施行硬膜外阻滞的分娩镇痛,两组均给予罗哌卡因与芬太尼混合药液8 ml首次剂量后:PIEB组,以6 ml/min给药速度给予罗哌卡因和芬太尼混合药液8 ml,每小时给药一次;CEI组按8 ml/h的速度持续输注罗哌卡因和芬太尼的混合药液。观察两组产妇分娩镇痛前(T0)、分娩镇痛后20 min(T1)、分娩镇痛后1 h(T2),宫口开全时(T3)、分娩时(T4)、分娩后1 h(T5)的运动阻滞评分、平均动脉压、疼痛评分,记录第二产程时间、抑制爆发痛出现的时间,分娩镇痛后产妇满意度、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和脐带血乳酸值。结果各个时间点两组产妇的运动阻滞评分、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EB组T3~T4时产妇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EI组(P<0.05)。PIEB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CEI组(P<0.05)。PIEB组产妇抑制爆发痛出现的时间明显长于CEI组(P<0.01)。PIEB组产妇满意度高于CEI组(P<0.05)。两组新生儿5 min Agpar评分及脐带血乳酸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CEI给药模式比较,PIEB给药模式可缩短初产妇第二产程时间,延迟爆发痛的出现,提高产妇满意度且对新生儿无明显不良影响,母婴安全;是适合初产妇分娩镇痛时的给药模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 ICU 非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持续镇痛镇静的临床应用效果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90例近期在本院ICU接受护理治疗的非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持续镇痛镇静,并给予其相应的护理服务,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估对患者情绪变化评分及满意度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给予患者实施持续镇痛镇静和相应护理服务后,患者SDS、SAS 评分与未实施持续镇痛镇静治疗相比较,有显著改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到98.88%,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或ICU意外情况,从整体上来讲镇痛镇静效果良好。结论:对 ICU 非机械通气患者采取持续镇痛镇静治疗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增强镇痛镇静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患者不适,提升治疗效果,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程序化镇静镇痛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共80例,随机分组为探究组与对比组各40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镇痛与护理,对探究组患者则采用程序化镇静镇痛与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探究组患者护理3d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4.8±0.6)分、Ramsay镇静评分为(3.6±1.5)分、颅内压(ICP)水平为(12.8±1.7)mmHg,均显著低于对比组患者(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采取程序化镇静镇痛处理措施,能够更加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并使其保持镇静,利于进一步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ICU非机械通气患者持续镇痛镇静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 挑选院内2019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86例ICU非机械通气病患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3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则给予优质护理,对两组病患负面情绪评分开展对比剖析。结果 干预前,两组SDS、S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SDS、SAS评分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优质护理改善ICU非机械通气病患医治效果,改善病患负面情绪,促使其尽早康复的效果突出。值得临床广泛运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手术患者行硬膜外麻醉手术术后两种药物镇痛效果。方法 择取我院骨科近两年期间收治的并行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100例,按照术后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按照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联合用药方案进行镇痛,观察组患者采取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联合镇痛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以及患者术后要求镇痛时间及镇痛次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方面所达成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同时观察组患者首次要求镇痛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4h内要求镇痛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硬膜外麻醉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干预中,右美托咪定和芬太尼两种药物比较,右美托咪定镇痛效果更加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骨科手术患者行硬膜外麻醉手术术后两种药物镇痛效果。方法 择取我院骨科近1年期间收治的并行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100例,按照术后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按照罗哌卡因和芬太尼联合用药方案进行镇痛,观察组患者采取罗哌卡因+右美托嘧啶联合镇痛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运动神经组织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以及患者术后要求镇痛时间及镇痛次数。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方面所达成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同时观察组患者首次要求镇痛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4h内要求镇痛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硬膜外麻醉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干预中,右美托嘧啶和芬太尼两种药物比较,右美托嘧啶镇痛效果更加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当前盐酸艾司氯胺酮干预用于产科分娩镇痛后紧急剖宫产产妇的效果开展深入分析,判断盐酸艾司氯胺酮干预在临床上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到2021年9月产妇已行分娩镇痛(椎管内麻醉),胎儿出现宫内窘迫需行紧急剖宫产产妇50例设为研究对象,遵从“乱数表法”分配原则,将参与研究的产科紧急剖宫产产妇分配到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比例1:1。研究组25例,给予艾司氯胺酮干预;参照组25例,给予常规干预。结果:参照组的镇痛时间低于研究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