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本体感觉的改变和脑结构重塑的特征,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纳入经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诊断证实的单纯右侧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且右利手男性患者18例设为病例组,另选取活动水平相匹配的右利手健康男性1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使用膝关节稳定度测试仪(Kneelax3,荷兰)、等速肌力测试系统(ISOmed2000,美国)、改良的星偏移平衡测试(mSEBT)、单腿跳距离(SHD)测试等设备和方法对受试的胫骨前移程度(APST)、主动关节位置觉(AART)、平衡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估;脑结构图像使用磁共振成像设备(3.0T)采集并使用SPM 8软件进行分析,并分析脑标准灰质体积变化与患者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APST、AART、mSEBT、SHD等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左侧小脑脚1区部位标准灰质体积显著增大,右侧大脑的辅助运动区、顶上回、顶下缘角回、尾状核和海马旁回部位显著减小。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右侧辅助运动区、顶上回、顶下缘角回、尾状核的标准灰质体积变化与mSEBT得分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且脑结构发生了可塑性改变;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运动控制策略由皮质向皮质下运动控制策略转移;mSEBT可间接反映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脑结构的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检查情况,探讨诊断价值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0例疑似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男32例,女38例,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48.14±5.45)岁,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进行了MRI和CT检查,后经两名经验丰富诊断医生进行诊断,如有异议商讨后得出结论,汇总后比较MRI、CT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检出率和检查准确率,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比较MRI、CT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能效。结果:经过实验研究与分析,通过MRI检查,其检出66例符合最终诊断,检查准确率为94.28%,灵敏度为94.44%,特异性93.75%,检出率为74.28%,通过CT检查,检出52人符合最终诊断,检查准确率为74.28%,灵敏度为77.77%,特异性为62.5%,检出率为68.57%。利用SPSS29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两两比较的方法算出检出率P>0.05,说明两种方法不存明显差异性,准确率P<0.05,说明两种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与MRI检查均可较好地检出膝关节前交韧带损伤,均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具有帮助的辅助依据,MRI和CT对ACL均有较好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但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更高,检出率也略高于CT检查。当考虑ACL损伤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这两种检查方式进行检查,更利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简介:目的:观察兔前交叉韧带(ACL)不同部位部分损伤后ACL内本体感受器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共选用28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其中A、B组各12只,分别于兔单侧ACL中部和ACL近胫骨1/3处制作部分损伤,对照组4只不进行手术操作。对照组于实验后2个月,A、B组均于实验后2、4、6个月各取4只兔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ACL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A组和B组随着观察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A、B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损伤侧膝关节的肌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组随着观察时间延长,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A组和B组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ACL不同部位的损伤均会导致韧带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减少、形态异常及本体感觉下降,且不同部位的损伤导致的本体感受器及本体感觉变化无差异,其机制可能与韧带内血管对总体血供影响不大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断裂伴发半月板损伤相关因素及关节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4年7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98例,根据是否伴发半月板损伤分为半月板损伤组(67例)、无半月板损伤组(31例);对前交叉韧带断裂伴发半月板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37例(关节镜下同时修复重建前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对照组30例(关节镜下仅修复半月板损伤)。分析影响前交叉韧带断裂伴发半月板损伤的相关因素,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效果[半月板损伤治愈率及1年再手术率、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早期[95%CI(1.444,41.687),P<0.05]、病程中期[95%CI(1.682,52.147),P<0.05]、病程慢性期[95%CI(3.623,180.32),P<0.05]、有再伤史[95%CI(2.649,27.222),P<0.05]是前交叉韧带断裂伴发半月板损伤的危险因素。研究组半月板损伤治愈率为89.19%(33/37),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1年再手术率为5.41%(2/37),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84、5.898,均P<0.05)。术后12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IKDC及Lysholm评分比术前提高,研究组IKDC及Lysholm评分分别为(90.25±14.67)分、(88.36±11.25)分,高于对照组的(73.52±10.12)分、(71.47±10.6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29、19.309,均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伴发半月板损伤与病程、再伤史有关,关节镜手术同时修复重建前交叉韧带和半月板损伤可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该类患者半月板损伤治愈率,降低短期再手术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在术后护理中实施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的时间区间在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以我院收治的88例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选其中44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并设为常规组,剩余44例患者实施术后康复护理,并设为研究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HSS分数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HSS分数为(75.88±5.12)分,对比常规组更高,p<0.05。结论:对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在术后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后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背景:目前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疗效的方法有很多种,而医生总是习惯以客观指标为参考标准(比如膝关节活动度、影像学资料)来评价手术的成功与否,而很少从患者自身主观满意度出发来评估疗效。目的:分析影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的可能因素。方法: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98例,男性58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为27.4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7.5个月,随访调查所有患者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满意度,对可能影响的因素(包括年龄、随访时间、性别、患肢、心理素质、文化水平、经济状况、术后运动水平、术后膝关节IKDC评分)与患者主观满意度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其影响作用。结果与结论:(1)98例患者均获随访,72%的患者对手术愈后表示满意,28%的患者表示不满意。(2)统计学分析发现,患者的心理素质、经济状况、术后运动水平和IKDC评分与患者的主观满意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结果提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大对医疗行业的投入,良好的术前沟通,心理辅导和合理的康复计划都可以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交叉韧带撕裂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及磁共振用于诊断交叉韧带撕裂的临床应用价值,以为临床治疗提可靠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诊断为膝关节交叉韧带受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MRI诊断结果分别与关节镜手术,X线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临床诊断准确率。结果统计数据表明,本组膝关节交叉韧带撕裂患者MRI临床诊断正确率为90.0%,与关节镜手术诊断结果基本一致,两者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X线诊断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扫描是中多平面、多序列的准确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撕裂的无创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对膝关节功能有严重影响,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ACL损伤发生率正逐年增加。对于ACL损伤,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手术方案与康复计划,目前缺乏相关的临床规范或指南。为了及时反映ACL损伤的诊疗新理念,规范其诊治并提高疗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骨科与运动医学专家,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制订了《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诊疗循证指南》(2022版),针对ACL损伤的诊疗与康复提出12条推荐建议,为提高ACL损伤的临床诊疗效果提供指导和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肌腱结法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诊断结果,选择肌腱结法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进行治疗。结论选择何种方法进行ACL重建一直是不断探讨的课题。采用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腱移植,肌腱打结骨栓嵌入挤压固定,关节镜下重建ACL,取得了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