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就TNF-α对损伤的内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中BMP-1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教研室在2011年09~11月时间内所收集到的4例滑膜组织和交叉韧带标本,其中女2例,男2例,截肢膝关节相应组织是在无菌条件下用镊子和剪刀来取得。先细胞培养,其次,pET32a(+)-Tat-PTD-VP3重组质粒构建示,分别测定半定量PCR、实时定量PCR。结果本组资料研究表明,TNF-α作用时间分别为24h、12h、6h、2h,作用浓度为5ng/ml。对于那些已经损伤的MCL细胞中,BMP-1的表达随着TNF-α浓度的不断增加也会出现逐步的下降趋势,用实时定量PCR来进行显示,BMP-1表达为117%、70%、62%、41%。而对于那些已经损伤的ACL细胞中,BMP-1的表达随着TNF-α浓度的不断增加会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用实时定量PCR来进行显示,BMP-1表达从最初的69%,下降到最后的27%。结论TNF-α能够有效地下调ACL作用,以及前交叉韧带(ACL)和内侧副韧带(MCL)中BMP-1基因表达都出现了较大的下降,本实验为有效促进ACL自我修复,早期抑制TNF-α浓度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深低温同种异体韧带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术后运动情况,对7例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材料为深低温同种异体韧带,术后对膝关节在负重。跳跃和旋转方面进行观察。结果术后6年,7例患者膝关节稳定性良了,可进行乒乓球运动。结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韧带可作为自体材料良好的替代物。
简介: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和单束重建术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依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比较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机检索Scopus,Pubmed,Medline和Cochrane等数据库,选择符合条件文献并作出方法学评估后,统计分析在Revman5.1上进行。结果纳入文献25篇,双束重建的结果在KT-1000(WMD=-0.31,P〈0.05;WMD=-0.59,P〈0.01),IKDC评分(RR=1.43,P〈0.05;RR=1.17,P〈0.01),长期Lachman(RR=1.32,P〈0.01)和长期Tegner运动评分(RR=0.37,P〈0.01)优于单束重建;轴移试验中期随访结果双束组更好(RR=1.20,P〈0.01),但长期效果无区别。结论通过Meta分析本文发现相比单束重建术,双束重建术能更好的恢复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由于双束重建后生物力学性质更接近正常,可能更好的保护包括软骨在内的关节内组织。因此认为双束重建术总体临床效果优于单束重建术。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结论X线正位像,胫骨平台外侧有撕脱骨折片时表示前交叉韧带断裂。
简介: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是由葡萄糖胺聚糖聚集在前交叉韧带胶原纤维间质引起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疾病。Kumar等于1999年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的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并初步采用韧带切除缓解症状。之后存在多例类似情况的报道,但由于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早期对疾病分类不清,缺乏足够多可靠的病理学证据,此病经常与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囊肿混淆。近年来,随着对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对本病的整体认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又有了更加完善的标准,本文对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发病机制及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综述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移植修复与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分析。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12月,12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病例,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移植修复与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方法。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根据IKDC2000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论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移植修复与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术后随访其膝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及临床疗效满意,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等长点重建技术的要点、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20例ACL断裂患者应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等长点ACL重建,对比其术前、术后的Lysh01m评分。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个月。Lachman实验阴性,Rolimeter检查显示双膝关节前后松弛度差值由术前平均(7.5±2.4)mm减少至末次随访时(2.1±1.3)mm。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62.0±57.8)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2.5±5.5)分。所有患者都较术前有改善。无一例合并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结论自体腘绳肌腱等长点重建ACL具有取材部位损伤小、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保持韧带的等长重建、固定牢固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