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6个省份28个县(区)儿童动物伤害流行特征及发生频次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动物伤害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6-2020年儿童伤害预防项目中0~17岁儿童伤害数据,描述儿童动物伤害发生基本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动物伤害发生频次影响因素。结果中国6个省份28个县(区)204 628名0~17岁儿童,男童107 029名,女童97 599名,男女性别比为1.10。动物伤害人数发生率为0.70%,人次发生率为0.72%,男童高于女童。动物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以家中(73.20%)、公路/街道/道路(7.51%)和小区/村里空地(6.77%)为主。发生时活动主要为玩耍/娱乐(63.15%)。发生时段主要为12:01-18:00(45.03%)。损伤部位以上肢(47.89%)、下肢(35.31%)和头部(8.44%)最常见。主要处理方式为门诊或急诊治疗(85.19%)。负二项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年级、监护人文化程度、城乡、监护人每天与儿童沟通时间是儿童动物伤害发生频次的影响因素。结论儿童动物伤害防控工作应将男童作为重点人群,家庭作为主要场所。动物伤害发生频次影响因素较多,应积极向儿童及监护人普及动物伤害预防知识,综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开展针对性的综合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对西藏自治区远程医学系统的建设应用情况展开调查研究。方法于2020年6—7月,对西藏自治区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昌都、那曲和阿里地区的各级医疗机构进行走访,通过座谈、发放收集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的形式采集相关信息,对有效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走访125家医疗机构,覆盖西藏自治区7个地区,其中74家医疗机构能够与解放军总医院的远程医学平台实现音视频双向通信对接。收集有效调查问卷73份,64家(88%)医疗机构拥有软件或硬件音视频终端。有25家医疗机构从未开展过远程会诊业务,占34%; 35家医院的年会诊量不到10例;11家的年会诊量11~100例;只有2家由于开展了远程心电和远程超声诊断,年会诊量超过100例。结论此次调研发现,西藏自治区县级及以上医院已经建立了远程医学系统,但远程业务开展很少,系统闲置率高,远程教育资源不匹配。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调控外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作用,并基于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大鼠配对分为模型组(8只),NSCs移植组(8只),电针+NSCs移植组(8只);由于造模后部分大鼠死亡,最终各组取6只大鼠进行数据分析。模型组大鼠给予基础饲养以及同等条件抓取固定,NSCs移植组采用NSCs移植治疗,电针+NSCs移植组在NSCs移植基础上行电针百会穴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区BDN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NSCs移植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NSCs移植组及模型组相比,电针+NSCs移植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NSCs移植组大鼠跨越平台次数为(2.28±0.35)次,高于NSCs移植组(1.76±0.46)次与模型组(0.98±0.32)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NSCs移植组大鼠海马区BDNF蛋白表达量为(1.45±0.35),明显高于NSCs移植组(0.92±0.22)、模型组(0.86±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SCs移植组大鼠海马区BDNF蛋白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能基于调节海马区BDNF的表达调控外源性NSCs从而改善PSCI。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就诊的多病共存老年患者的病种构成及特点,为建立和优化基于社区的老年人多病共存慢性病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4月13日,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静安区北、中、南各选取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从其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导出2017年1月2日至2018年12月29日全部门诊诊疗数据,依据多病共存纳入排除标准,获取研究数据,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多病共存单病种疾病谱和组合疾病谱分析,通过χ2检验描述组间差异。结果(1)就诊的68 147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者43 953例,多病共存占64.5%。(2)总患病人数前5位的慢性疾病是高血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脑血管病,也是多病共存核心构成病种。(3)男性与女性多病共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5.276,P<0.01),女性多病共存发生率更高(Ref=男性,OR=1.152,P<0.01)。(4)不同年龄组人群多病共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8.547,P=0.001),年龄越高具有2种及以上多病共存情形的发生率越高(Ref=60~69岁组,70~79岁组OR=1.629,P<0.01;≥80岁组OR=2.686,P<0.01)。(5)4种慢性病共存时,男性泌尿系统疾病和女性关节疾病进入前5序位,5种慢性病共存时,女性睡眠障碍进入前5序位。≥80岁患者5种慢性病共存时,前5序位组合病种中不再有糖尿病。结论上海市静安区老年患者中,女性和高龄患者多病共存情况显著,高血压仍是社区老年人慢性疾病管理的重点,不同特征人群具有差异性的多病共存特征;建议提高多病共存组合外的病种处置能力,建立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精准防控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级显微技术结合改良顺行再植法在YamanoⅠ区断指再植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10月徐州仁慈医院YamanoⅠ区断指再植病例资料,患者均采用超级显微技术结合改良顺行再植法成比例吻合动、静脉进行断指再植。改良顺行再植法为:按吻合动脉、神经→固定骨骼→吻合皮下静脉→缝合皮肤伤口的顺序进行手术。在吻合动脉及神经时将再植体位进行改良:将患指以往的水平体位改为竖立位,以掌侧创缘为翻转轴线,将断指向掌侧翻转,从背侧伤口入路进行吻合。此体位可使近侧断面与远侧断面均向上暴露,使术者对创面的视角由以往的斜视变为直视,从而最大程度暴露手术视野,便于术者的观察及操作。术后通过门诊、微信等方式进行随访,并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共纳入38例患者,男23例,女15例;年龄1~58岁,平均27.3岁。均为单指自YamanoⅠ区完全离断。受伤原因:电锯伤6例,刀切伤5例,挤压伤19例,撕脱伤8例。按YamanoⅠ区分型:Ⅰ型4例,Ⅱ型14例,Ⅲ型11例,Ⅳ型6例,Ⅴ型3例。其中受损指为拇指12例,示指9例,中指6例,环指7例,小指4例。缺血时间最短1 h,最长12 h。术后38指成活36指,成活率94.7%。其中33例获得6~12个月随访,指体长度、外形与健侧相似,甲板生长完整、外形良好,两点辨距觉为3~5 mm,手部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对于YamanoⅠ区离断,采用超级显微技术结合改良顺行再植法,可完成动脉与静脉吻合的指尖再植,再植指体成活率高,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该术式是治疗YamanoⅠ区离断较好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超声(IOUS)在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2月—2020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62例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其中男26例、女36例,年龄28~68岁;胶质瘤WHO分级Ⅰ级13例、Ⅱ级22例、Ⅲ级21例、Ⅳ级6例。62例患者均行肿瘤开颅显微切除术,根据是否应用IOUS分为两组:应用IOUS者31例纳入观察组,未应用IOUS者31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对比观察低级别(Ⅰ~Ⅱ级)与高级别(Ⅲ~Ⅳ级)脑胶质瘤患者的IOUS声像图表现;对术中暴露肿瘤时间、手术时间、肿瘤的切除程度、术后第5天患者脑水肿程度等围术期指标观察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并依据卡氏评分(KPS)评价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位置、级别,肿瘤中心至硬脑膜的垂直距离,术前患者脑水肿程度和神经功能KP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暴露肿瘤时间(23.1±3.7)min短于对照组的(37.3±4.3)min,肿瘤切除程度高于对照组,术后第5天脑水肿程度较对照组轻,术后3个月KPS(78.32±4.32)分高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KPS(74.22±2.38)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7.4±17.8)min和(194.8±15.8)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IOUS回声均较脑组织回声高,但前者边缘规整、内部较均匀并可见钙化的强回声,而后者边缘为模糊的的混合回声影、内部呈不均匀回声或无回声的坏死囊变区。结论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IOUS声像图表现不同。IOUS应用于功能区胶质瘤开颅显微手术中,具有实时定位准确的优点,可提高肿瘤全切率,减轻术后脑水肿,保护及改善术后神经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静安区社区就诊的多病共存老年患者的病种构成及特点,为建立和优化基于社区的老年人多病共存慢性病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4月13日,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静安区北、中、南各选取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从其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导出2017年1月2日至2018年12月29日全部门诊诊疗数据,依据多病共存纳入排除标准,获取研究数据,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多病共存单病种疾病谱和组合疾病谱分析,通过χ2检验描述组间差异。结果(1)就诊的68 147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患2种及以上慢性病者43 953例,多病共存占64.5%。(2)总患病人数前5位的慢性疾病是高血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脑血管病,也是多病共存核心构成病种。(3)男性与女性多病共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5.276,P<0.01),女性多病共存发生率更高(Ref=男性,OR=1.152,P<0.01)。(4)不同年龄组人群多病共存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8.547,P=0.001),年龄越高具有2种及以上多病共存情形的发生率越高(Ref=60~69岁组,70~79岁组OR=1.629,P<0.01;≥80岁组OR=2.686,P<0.01)。(5)4种慢性病共存时,男性泌尿系统疾病和女性关节疾病进入前5序位,5种慢性病共存时,女性睡眠障碍进入前5序位。≥80岁患者5种慢性病共存时,前5序位组合病种中不再有糖尿病。结论上海市静安区老年患者中,女性和高龄患者多病共存情况显著,高血压仍是社区老年人慢性疾病管理的重点,不同特征人群具有差异性的多病共存特征;建议提高多病共存组合外的病种处置能力,建立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精准防控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容积(MCV)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9例(39只眼)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患者作为黄斑劈裂组,年龄(59.3±6.7)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21例;选取年龄、性别、屈光度数匹配但无黄斑并发症的高度近视眼患者39例(39只眼)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屈光度数、眼轴长度和最佳矫正视力,并通过加强深度扫描模式的相干光层析成像术(EDI-OCT)获取黄斑中心凹多个部位的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数据,采用MATLAB软件计算该区域的视网膜容积(MRV)及MCV。并根据OCT特征,将黄斑劈裂组进一步分为内层劈裂亚组和外层劈裂亚组,分析2个亚组的MCV特征。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黄斑劈裂组和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为(74.9±59.3)和(155.6±47.1)μm,MCV分别为(2.3±0.8)和(5.3±1.0)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49,-15.229;P<0.01)。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r=0.103,0.214;P>0.05),但两组MCV与MRV都具有相关性,黄斑劈裂组黄斑区MCV与MRV呈负相关(y=-2.90x+18.48;r2=0.47,P=0.01),对照组黄斑区MCV与MRV呈正相关(y=0.74x+2.02;r2=0.64,P=0.01)。黄斑劈裂组的最佳矫正视力与MCV呈正相关(r=0.677,P<0.05)。内层(19只眼)及外层(15只眼)黄斑劈裂亚组的MCV分别为(2.80±0.81)和(1.92±0.27)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0,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劈裂患者的黄斑区MCV明显变小,这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MCV越小,视网膜外层血供来源越匮乏,黄斑劈裂越严重,MRV越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19-425)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浙江萧山医院和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接受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后1周内出现即刻术区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此类病例的特点。结果表明,射频治疗后术后共有7例发生即刻术区感染,发生率为0.65%(7/1075),其中3例存在胆肠吻合手术病史,3例为肝移植术后,3例合并糖尿病,B超影像表现为术区积气。该类患者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穿刺引流难度较高,然而穿刺成功后发热症状可明显改善。由此可见,射频消融治疗后即刻术区感染发生率极低,尽早识别并进行病灶穿刺引流是治疗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唤醒麻醉护理对监测胶质瘤切除术患者脑功能在术中变化情况和对手术整体效果的临床作用。方法:从我院2020年接诊的65例胶质瘤患者,对术中患者进行唤醒麻醉护理,观察病人的被唤醒症状。结果:被唤醒的患者中恶心呕吐症状2例,癫痫2例,血压增高或身体寒战4例,轻微躁动4例,轻微焦虑及不适6例,平稳唤醒47例。护理效果差异明显。结论:护理人员对术中各项检测指标的认知能力、对患者异常情况的反应能力、对各种并发症的处理经验、对手术环境的观察和布控能力以及对被唤醒患者的心理安抚能力等是胶质瘤切除手术顺利进行的保证,也为患者度过安全平稳期的重要前提。麻醉唤醒护理有效地提高了手术的成功几率,获得患者的广泛认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认知正常老年人睡眠时间和关键认知功能脑区体积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118例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受试者,根据睡眠时长分为短睡眠时间组(n=46,睡眠时间<7 h)和长睡眠时间组(n=72,睡眠时间≥7 h)。采集T1 MRI数据并使用Freesurfer 6.0软件分割脑区。分别分析睡眠时间和关键认知功能脑区体积的相关性。结果认知功能正常的老年人睡眠时间≥7 h组,睡眠时间和关键认知功能脑区体积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睡眠时间<7 h组,睡眠时间和左侧丘脑(r=0.445,P=0.030)、尾状核(r=0.371,P=0.048)以及右侧海马(r=0.334,P=0.076)、杏仁核(r=0.445,P=0.030)、丘脑(r=0.371,P=0.048)、尾状核(r=0.414,P=0.036)体积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睡眠<7 h认知正常老年人中,睡眠时间和多数关键认知功能脑区体积呈正相关。老年人睡眠时间可能与脑区神经退行性改变的发生有关。
简介:〔摘要〕 小学生正处在心智发展的关键期,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将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目的:了解重庆市黔江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对黔江区307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这3070名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年级等人口统计变量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中2.8%的小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现象。结论:重庆市黔江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发展水平较好,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等方面的问题,需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疫苗大规模接种,疫苗接种点陆续上报多例护士针刺伤,分析大兴区基层医院接种点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时制订应对措施,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大兴区13家基层医院疫苗接种点16例针刺伤上报资料。结果:大规模疫苗接种发生针刺伤年龄段在30-40岁护士居多,占71%;造成针刺伤的环节主要集中在处理医疗废物环节,占57%,其次为操作过程中,占28%;针刺伤的原因主要为自身原因造成,占85.7%;发生针刺伤后,所有护士能够对伤口进行挤血,流动水冲洗及消毒,均能按规定上报针刺伤。结论:大规模疫苗接种,护士在工作中针刺伤发生率较高[1],应加强岗前护士防护培训,强调疫苗接种规范操作及医疗废物正确处置,增强人员防护意识,减少针刺伤对护士的伤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患者选取2018年8月-2020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共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进行治疗。然后比较疗效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3%,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76.7%。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16.7%。结论:采取超声扫描脑血管治疗仪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且能够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因此可以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料机上海市崇明区2007-2012年农药中毒流行病学情况,并针对实际中都情况提出适宜的中毒对策,以此为相关科研项目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模块职业病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信息,利用Excel表格实时统计分析。 结果 2007年到2012年期间上海市崇明区共报告农药中毒622例 ,其中生产性农药中毒为160例,非生产性农药中毒为462例,死亡率为9例。其中男性中毒300例,占据总数的48.2%,女性322,占据总数的51.7%。同时,生产性农药中毒病人的年龄主要控制在0~70岁之间,非生产性农药中毒病人的年龄主要控制在0~80岁之间。两种中毒类型主要发生在第三季度,且有机磷类农药属于常见的中毒类型。结论在实践发展中必须要加强针对农药的应用监管力度,注重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宣传农药使用知识,以此在强化农民安全意识的同时,开展心理干预,以此预防农药中毒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