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牺盟大合唱》是冼星海同志于1940年春天创作的。这也是他在离开祖国之前完成的最后一部大型声乐作品。星海同志是群众歌曲的多产作家,更是大型声乐作品的创作能手。正如《音乐欣赏手册》编者在中国大型声乐作品栏里所概括的那样:“冼星海是第一个用大合唱来表现现实斗争和人民生活的作曲家。他力图在大合唱中把革命的内容与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并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尽可能完美地统一起来。”他从1938年冬到延安之后,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继《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和《九一八大合唱》(也叫《打到鸭绿江大合唱》)之后,又以惊入的速度,完成了《牺盟大合唱》。
简介:在现当代书法史上,沙孟海先生卓然独立,气度非凡,是屈指可数的大师级人物之一。今天,当我们重述先生艺术风格和历史贡献之时,有必要循着先生的家世生平、书学源渊及气质修养作一考察,以期得到全面展示。或许,借此可以对当代纷繁芜杂、人文伦丧的书法思潮产生某种警觉,从而回归书法的本位立场,通向书学的人文大道。沙孟海先生原名文若,以字行。别署不荒、沙村、兰沙、泱明。1900年6月生于浙江鄞县塘溪沙村。其父沙孝能是一位儒医,酷爱书画,多有收藏,行医之余常舞文弄墨,这一嗜好对年幼的沙孟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06年沙孟海入本村安房书塾就读,1910年转入邻村邹溪钟山小学住读,1911年进入慈溪东山头锦堂学校附小五年级学习,初习篆刻,即识得许多篆文。据有关资料记载,12岁时沙孟海能识得“中华民国军政府鄂省大都督之印”的篆文。1913年沙孟海入本乡花溪小学,后由父亲教读功课及摹篆刻印,这是沙孟海走向艺术之途的一个起点。然好景不长,14岁时父亲去逝,家境顿时陷入窘境,遂由舅舅带至慈溪庄桥集成小学就读,此年暑期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宁波第四师范学校。艺术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他们自小就对某种门类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和信心,失去父亲之后的沙...
简介:沙孟海档案沙孟海(1900-1992),名文若,以字行。别署不荒、沙村、兰沙等。浙江鄞县人。现代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沙孟海作为当代书法重镇,他几乎亲历了清末民初以来书法的所有重大事件,并成为现代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早在20世纪30年代,沙孟海29岁时即以《近三百年的书学》驰誉书坛,后师承碑学大师吴昌硕,奠定了他一生习碑的基调。作为学者型书家,沙孟海的卓越之处在于,他对书史具有迥出时流的睿识,同时,也具有开放性的视野和胸襟。这从《近三百年的书学》中可以明白看出。沙氏在撰写《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时,清代碑学的余绪还在笼罩书坛,书坛大家几乎全为碑派人物,而乃师吴昌硕更为碑学重镇。但沙孟海并不以碑派自囿,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他对碑帖都有中肯的评价,而不是以碑派立场,扬碑抑帖,强分轩轾。这种史家的眼光和胸襟,反映在他的书法创作中,便使他能够超越碑学的限阈和碑帖的隔阂,而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由于得列吴氏门墙,受其亲炙,沙孟海早期书法创作带有明显的吴派影子,体势中宫紧缩,斜画紧结,饶具北碑旨趣。吴昌硕作为民国书坛碑学重镇,其书法成就主要表现在石鼓文方面。此外,大写意绘画、篆刻也可称之为一代教化主。他以金石...
简介:本文阐述了"喎囊海"(Vaiznaegzhaij)祭祀仪式的成因、程序内容及音乐特点,分析该仪式与音乐的民俗特质,从而更好地探究了壮族"喎囊海"(Vaiznaegzhaij)祭祀仪式的信仰文化及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