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胶质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病率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30%~40%,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使各种治疗手段均难以达到根治效果,患者预后不佳。近年来细胞因子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IL-17是一种促炎症细胞因子,在正常生理状态时,IL-17的水平较低。研究发现IL-17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IL-17在肿瘤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并与其预后相关联。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7 脑胶质瘤 促炎症细胞因子 IL-17 颅内肿瘤 受体
  • 简介:目的研究氩氦冷冻治疗9L/Fischer344大鼠胶质的疗效及预后。方法Fischer344大鼠胶质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手术组、氩氦冷冻组,每组10只。游标卡尺测量并计算肿瘤体积,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及生存期。结果空白对照组、手术组和氩氦冷冻组大鼠生存时间分别为(78.5±1.1)d、(171.0±10.8)d和(252.8±5.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氩氦冷冻组肿瘤体积呈逐渐缩小趋势。结论氩氦冷冻是治疗胶质有效方法,推测可能与细胞破裂,抗原暴露,而刺激机体产生抗肿瘤的抗体有关。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冷冻疗法 氩氦 大鼠 近交F344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术中颅内动脉破裂的可能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颅内动脉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形状将其分为规则组77例,不规则组25例,比较两组病人发生术中动脉破裂的差异。结果本组发生术中动脉破裂5例(3.81%),其中动脉形状规则组发生1例,不规则组发生4例,两组术中动脉破裂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颅内动脉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存在一定的动脉破裂发生率,而动脉的形状与术中动脉破裂事件密切相关,形状不规则的动脉更易发生术中破裂。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与对比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动脉夹闭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共26个颅内微小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颅内动脉介入栓塞13例(15个动脉)和开颅动脉夹闭10例(11个动脉)两组,对两组术中动脉破裂风险、术后动脉闭塞程度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中动脉均出现1例破裂,术后动脉闭塞程度及GOS评分均尚可,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动脉夹闭术均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未破裂微小动脉,应加强随访观察,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 标签: 微小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夹闭术
  • 简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的年发病率为9/10万1],占所有脑卒中的%。颅内动脉破裂是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而动脉破裂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3,4C]VS)是导致SAH患者死亡、严重残疾的主要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低氧状态下血脑屏障上β淀粉样蛋白(amyloidD,Aβ)转运体——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表达的变化。方法将鼠血管内皮细胞(BMVECs)分别进行正常气体培养(正常对照组)以及24h、36h及48h的低氧培养,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RAGE和LRP-1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低氧24h组RAGEmRNA和蛋白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低氧48h组RAGE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低氧24h、36h及48h组RAGEmRNA和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高(P〈0.05);低氧各组LRP-1mRNA和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呈时间依赖性(P〈0.05);RAGE/LRP,1mRNA和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高(P〈0.05)。结论在慢性低氧状态下,血脑屏障BMVECs表达RAGE上调,LRP-1下调,RAGE/LRP-1比值增高,推测可能由此增加了Ap的净入脑量。

  • 标签: 慢性低氧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血脑屏障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低密度脂蛋白受 体相关蛋白-1
  • 简介: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功能区胶质手术中的保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语言区和55例运动区胶质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功能磁共振定位功能区,弥散张量成像显示重要传导束,融合多模态影像构建功能神经导航,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定位中央沟,并运用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技术监测语言区、运动区和皮层下重要神经传导束,在保护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病灶。术后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和神经功能。结果5例语言区胶质和30例病变毗邻运动皮层胶质患者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功定位功能区,通过弥散张量成像3例语言区胶质和42例运动区胶质患者分别重建出弓状束和锥体束。术中电刺激语言区和运动区检出率分比为100%和92.7%;92.7%的运动区肿瘤患者可通过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定位中央沟。术中神经导航对手术具有指导作用。肿瘤影像全切率86.7%,术后功能保留率91.7%。结论运用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功能区,功能神经导航有助于术前规划、术中引导病灶切除,但需注意影像漂移。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是定位和保护功能结构的主要手段。

  • 标签: 多模态影像 功能区 电生理监测 功能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胶质瘤
  • 简介:目的探讨cyclinD1/D2/D3在大鼠胶质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C6胶质细胞(细胞数为3×10^5个)借助动物立体定向仪接种于Wistar大鼠左侧尾状核区,解剖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GFAP、cyclinD1/D2/D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yclinD1/D2/D3均呈阳性表达。cyclinD1/D3主要在细胞胞核表达,cyclinD2主要在胞浆表达,部分在胞核表达,不同存活期荷瘤鼠组织中cyclinD1/D2/D3表达量不同。结论cyclinD1/D2/D3过分表达参与调节大鼠胶质增殖。荷瘤鼠生存期与cyclinD家族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

  • 标签: 胶质瘤 CYCLIN D1/D2/D3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处理大脑中动脉动脉内血肿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1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破裂伴内血肿的手术经验。结果均行显微外科手术,在清除血肿的同时夹闭动脉。术后因严重脑梗死导致死亡2例;发生血管严重痉挛2例。对13例随访6~12个月,预后优良9例,中残2例,重残1例,植物状态1例。结论大脑中动脉动脉破裂伴血肿者,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充分的术前评估、合适的手术时机和良好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手术中应尽量避免对大脑中动脉分支血管的损伤,减少术后脑梗死的发生。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脑出血 大脑中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头部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对颅底脑膜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28例颅底脑膜患者的资料。患者术前均进行头部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了解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术中采取适当的手术策略切除肿瘤,同时保护血管。结果术前头部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能显示肿瘤的大小、基底、供血来源,以及颅内动脉3级结构;并能清楚地显示肿瘤、血管、颅骨的三维影像关系,能分辨肿瘤与附近血管的直接关系。手术结果:SimponⅡ级切除者8例,Ⅲ级切除者16例,Ⅳ级切除者4例;术后无发生脑梗死和血管损伤的患者。术后,Karnofsky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17.5分;随访6~36个月,25例患者无复发,3例患者残留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结论术前CT三维血管成像能分辨颅底肿瘤与附近血管的关系,利于血管保护;为颅底脑膜手术提供直观的信息。

  • 标签: CT三维血管成像 颅底脑膜瘤 术前评估
  • 简介:颅内动脉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自1971年Serbinenko首次通过血管内栓塞方法治疗颅内动脉以来,作为与传统夹闭或结扎手术明显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与夹闭手术孰优孰劣的讨论一直是相关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 标签: 颅内动脉 栓塞 夹闭 比较 新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采取血管内治疗方法的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的临床资料。共32个动脉,其中24个动脉以弹簧圈单纯栓塞,5个宽颈动脉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小脑后下远端动脉采取Onyx闭塞动脉及载动脉,2个动脉未栓塞。结果栓塞动脉30个,其中完全栓塞18个(60%),次全栓塞8个(26.7%),不全栓塞4个(13.3%)。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20例,4分(轻度残疾)4例,3分(重度残疾)1例,1分(死亡)2例。结论早期血管内栓塞是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老年人 栓塞
  • 简介:神经介入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材料的日益更新,使得颅内动脉血管内治疗更为广泛开展。特别是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研究(ISAT研究)和Barrow研究结果的公布,促使血管内治疗成为颅内动脉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1,2]。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流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膜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颅底或窦旁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明确肿瘤与颅底血管或矢状窦之间的关系,根据肿瘤与血管关系切除肿瘤。结果所有病例均能清晰显示脑膜与周围血管、静脉窦之间的关系(包裹或推挤),术中所见与术前检查所见符合。术中对血管保护完全,无大出血,术后无脑梗死、脑出血。根据Simpson切除标准:2级切除16例,3级切除5例,4级切除4例。术后Karnofsky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20分。术后随访6-24个月,22例患者无复发;4例患者残留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结论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脑膜与周围血管、静脉窦的关系,有利于术中血管的保护,在脑膜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脑膜瘤 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 术前评估 显微手术
  • 简介:磁图(magnetcencephalogragphy,MEG)是一种通过测量磁场信号,对癫痫病灶和功能区进行定位及评价其状态的设备,是目前直接测量大脑功能活动的最新技术,可对磁信号及其发生源进行精确测定和定位,并通过影像融合技术叠加于MRI影像上,即磁源性影像(magneticsourceimaging,MSI),实现了功能影像和解剖影像的统一。对人体无侵袭、无损害,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其时间分辨率可达毫秒级(〈1ms),空间分辨率〈2mm,远高于MRI、SPECT、PET和PET/CT。

  • 标签: 脑磁图机 南京脑科医院 PET/CT MRI影像 引进 直接测量
  • 简介:磁图(magnetcencephalogragphy,MEG)是一种通过测量磁场信号,对癫痫病灶和功能区进行定位及评价其状态的设备,是目前直接测量大脑功能活动的最新技术,可对磁信号及其发生源进行精确测定和定位,并通过影像融合技术叠加于MRI影像上,即磁源性影像(magneticsourceimaging,MSI),实现了功能影像和解剖影像的统一。对人体无侵袭、无损害,

  • 标签: 脑磁图机 南京脑科医院 MRI影像 引进 直接测量 脑磁场信号
  • 简介:磁图(magnetcencephalogragphy,MEG)是一种通过测量磁场信号,对癫痫病灶和功能区进行定位及评价其状态的设备,是目前直接测量大脑功能活动的最新技术,可对磁信号及其发生源进行精确测定和定位,并通过影像融合技术叠加于MRI影像上,即磁源性影像(magneticsourceimaging,MSI),实现了功能影像和解剖影像的统一。对人体无侵袭、无损害,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其时间分辨率可达毫秒级(<1ms),空间分辨率<2mill,远高于MRI、SPECT、PET和PET/CT。

  • 标签: 脑磁图机 南京脑科医院 PET/CT MRI影像 引进 直接测量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69岁,主因“头痛3d”于2011年7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d于活动中突然头痛,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呕吐为喷射状,无咖啡样物,不伴肢体麻木、运动障碍、意识障碍及肢体抽搐等。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成像 能谱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对胶质术后病人自我管理效能感和生命意义的影响。方法以82例胶质术后病人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应用癌症自我管理效能感量表和癌症病人生命意义量表评价干预前后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自我管理效能感及各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病人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效能感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生命意义及各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病人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效能感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焦解决模式能够提高胶质术后病人的自我管理效能和生命意义水平,促进病人康复。

  • 标签: 脑胶质瘤 聚焦解决模式 自我管理效能感 生命意义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技术治疗的3例患者共3枚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的临床资料,并应用多个关键词对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总结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有2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3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未发生手术相关永久并发症;7~12个月的临床随访,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临床症状加重。Pubmed数据库文献检索共得到1篇相关文献,报道了1例患者采用了血管内治疗技术,未发生任何技术相关永久并发症。结论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的发生与颈内动脉闭塞关系密切,其血管内治疗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于大宗病例的进一步评价。

  • 标签: 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 动脉瘤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