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布和管腔狭窄程度以及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观察组,收治的60例非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展开超声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了解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发和多发的斑块分布均高于对照组,且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也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较为复杂且不稳定,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吸烟以及血脂异常等几种,因此患者治疗中也应该注重这些方面的问题。

  • 标签: 超声检查 急性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斑块 超声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心脏彩色超声(Echocardiography,ECHO)与颈动脉超声(CarotidUltrasound,CU)联合使用在冠心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某二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9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仅接受标准临床检查,而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心脏彩色超声及颈动脉超声检查。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评价联合检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观察组中,通过心脏彩色超声发现心脏结构异常的患者比例为38%,颈动脉超声检测到斑块形成的患者比例为44%。结合两种超声技术后,诊断为冠心病的概率显著提高至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P<0.05)。此外,观察组中确诊为重度CAD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24%vs12%,P<0.05)。结论:心脏彩色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能够有效提高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率,特别是对于那些症状不典型或常规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病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心脏 彩色超声 颈动脉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血管疾病中应用颈动脉超声的价值。方法:随机抽选医院2023年1月—2024年3月期间收治的178例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78例患者先后接受心电图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和诊断效能。结果:178例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经CTA检查显示有152例确诊;心电图检查113例阳性,65例阴性;颈动脉超声检查143例阳性,35例阴性;颈动脉超声诊断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均高于心电图检查(P<0.05)。结论:将颈动脉超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中有助于保证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高危患者 颈动脉超声 心电图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超声检测股动脉、腹主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成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100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临床资料入组进行研究,分别对不同动脉的IMT值、Vdias及斑块评分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体检组的IMT值、Vdias及斑块评分都显著优于冠状动脉组,组间差异明显,(P

  • 标签: []超声 股动脉 腹主动脉 颈动脉粥样硬化 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缺血症实施动脉旁路转流的治疗经验。方法5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引起肢体缺血患者,通过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和动脉造影,确定动脉病变范围。采用PTFE人工血管行动脉旁路转流。结果肢体获救率100%,术后病人静息痛消失,肢端溃疡愈合,踝肱指数上升。结论动脉旁路转流治疗下肢动脉缺血闭塞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成功关键在于重建动脉流入及流出道的通畅。

  • 标签: 动脉闭塞 动脉重建术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颈动脉彩超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方法:394例进行心脑血管病筛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97例CAS患者作为A组, 另外197例非CAS患者为B组。两组均行颈动脉彩超进行诊断,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A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1.26±0.19)mm大于B组的(0.75±0.12)mm, 颈动脉硬化等级评分(2.59±0.44)分、斑塊积分(2.88±0.22)分均高于B组的(0.24±0.06)、(0.13±0.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彩超 回顾性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时应用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抽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在我院经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为椎动脉颅内段盗血样频谱的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以及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以明确经颅多普勒结合颈动脉超声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应用价值。结果:经经颅多普勒检查显示30例患者中Ⅰ、Ⅱ、Ⅲ期盗血分别有12、14和4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30例患者中锁骨下动脉Ⅰ、Ⅱ、Ⅲ期盗血分别有10、14和6例;其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以及重度/闭塞患者分别有4、6和13例,起始段狭窄以及椎动脉发育异常者7例;CT血管成像检查显示锁骨下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以及重度/闭塞患者分别有6、8和9例,起始段狭窄以及椎动脉发育异常者7例;颈动脉超声检查与CT血管成像检查在锁骨下动脉狭窄以及椎动脉病变的检出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能够尽早发现椎动脉颅内段的盗血样频谱,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方式相结合可为临床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 标签: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经颅多普勒 颈动脉超声 CT血管成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方法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86例,行常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2组研究者之间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并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中膜厚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亦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中膜厚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动脉硬化的形成有关,可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颈部血管 动脉硬化 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的脑卒中会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在老年人(>65岁)中的发病率大约为6.9%[1]。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carotidarterystenting,CAS)两种方法为主,患者年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稳定性、心

  • 标签: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 ENDARTERECTOMY CAROTID 外科手术 不稳定性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糖尿病患者检查中的应用。方法:抽选我院 6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甲组,同期选取 6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乙组,给予两组患者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甲组患者 IMT、 Ep与 β、 AC几个参数值同乙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可较好反映出临床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变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糖尿病 颈动脉 弹性 高频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颈动脉狭窄疾病应用彩超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对患者采用彩超进行检查,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到我院接受治疗的61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软斑发生率、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来说,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软斑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等明显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颈总动脉近分叉位置最容易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排名第二的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位置。结论颈动脉狭窄临床通过彩超进行诊断可有效的了解斑块性质、狭窄程度等,具备可重复性好、直观、定位准确、无创、价格低廉、方便操作等优势,应全面推广应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彩超 诊断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关系,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到本次脑梗死组的研究对象当中,随机选择同期50名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对比分析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CCA、BIF、ICA发生率分别为28.00%、68.00%、54.00%,对照组分别为22.00%、38.00%、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内膜增厚发生率为84.0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两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的是混合斑,脑梗死组的混合斑、软斑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轻度狭窄率为40.00%、中度狭窄率为14.00%、重度狭窄率为10.00%,对照组患者轻度狭窄率为38.00%、中度狭窄率为6.00%、重度狭窄率为2.00%,中度、重度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应尽早诊断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内动脉狭窄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方法选取在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组,同时选取5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参照组,给予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将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测,研究组患者所获得各项指标均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够提供良好的诊断结果并进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颈动脉超声检测 临床应用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CTA)与DSA在诊断头颈动脉狭窄中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纳入怀疑颅、颈动脉疾病患者80例,分别进行头颈联合CTA以及DSA检查并进行对比,以DSA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评估CTA诊断头颈血管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结果头颈联合CTA检查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78±0.30、2.81±0.34;头颈联合CTA总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96%、98.31%、97.04%。结论头颈联合CTA检查在头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以及手术方案的制订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 头颈动脉狭窄 应用
  • 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上海200000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及其疾病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对3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别采用CT检查及MRI检查进行诊断,CT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MRI检查结果作为实验组,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及其疾病特征.结果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0.63%,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87.50%,且CT检查及MRI检查的漏诊及误诊例数均较少,两种诊断方式对于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准确率相比差异不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变特征为某些动脉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伴随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渐发展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论MRI检查及CT检查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均较高,但MRI检查的诊断的组织分辨率较高,值得临床运用.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影像学;诊断价值;特征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收集13例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及13例配对对照者性别、年龄、体重、身高、BMI及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抽前臂静脉血查血红蛋白(Hb)、尿素氮(BUN)、肌酐(SCr)、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血浆纤维蛋白原、补体C3、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及脂蛋白(a)[Lp(a)];彩色B型超声仪观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的解剖及血流动力学,包括斑块、最大[(MaximumVelocity,V(max)]和最小血流速度[(MinimumVelocity,V(min)](即收缩期和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血管内皮厚度(即内膜-中膜厚度,IMT),阻力指数(RI).结果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组与对照组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和CRP均显著增高(P<0.01);Hb显著降低(P<0.05);Alb和PA显著降低(P<0.01).原发疾病为高血压的患者CRP较原发疾病为慢性肾炎患者显著升高(P<0.01).高血压组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组平均IMT、最大IMT、V(min)、RI、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1).斑块阴性组、阳性组患者间年龄、收缩压、Alb、PA、LP(a)和CRP差异有显著性(P<0.05).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组CRP和PA呈负相关,(r=0.676,P<0.05).Lp(a)与最大IMT呈正相关,(r=0.714,P<0.01).结论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配对对照组.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血液透析 动脉粥样硬化 营养不良 炎症 颈动脉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