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淋巴结组织中T-cadherin、MRP1阳性表达水平,以及与临床预后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DLBC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24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T-cadherin、MRP1的表达水平,以及与临床预后相关指标(年龄、性别、WBC、PLT、HB、临床分期、结外累及部位和近期疗效)间的关系。分析T-cadherin、MRP1的表达水平与DLBCL发病及侵袭进展的相关性。结果T-cadheri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T-cadherin表达水平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年龄、性别、WBC、PLT、HB无相关(均P>0.05),与患者临床分期、结外累及部位和近期疗效有关(均P<0.05)。MRP1表达水平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年龄、性别、WBC、PLT、HB、无相关(均P>0.05),与患者临床分期、结外累及部位和近期疗效有关(均P<0.05)。MRP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T-cadherin的缺乏影响发病及预后,T-cadherin的缺乏可能与多药耐药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 对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修复足跟创面的情况进行观察以及对术后护理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一例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修复足跟创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恢复情况进行观察与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当中的患者经过6个月时间的回访,皮瓣完全成活,弹性佳、色泽自然,外观没有出现明显的臃肿症状。同时,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没有出现疼痛与功能障碍等问题。通过足部Maryland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估,患者得分优。结论 对于足跟存在创伤的患者来说,通过应用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连续转移修复术能够有效修复创面,不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创伤,以及皮瓣成活率较高,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ABCA3外显子10进行基因测序和分析,初步探讨ABCA3 exon10区域上是否有基因变异或多态性位点分布,探讨其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发病的相关性,从基因水平探讨NRDS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于2017年9月-2021年3月在海淀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NRDS患儿26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间段、同群体中26例非NRDS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别提取两组基因组DNA,PCR扩增ABCA3 exon10,并将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两组ABCA3 exon10 是否有变异或多态性位点存在。结果:在ABCA3 exon10 rs13332514(F353F)位点存在单个碱基点突变C>T,密码子由TTC变为TTT,第353编码位点氨基酸未发生改变。病例组和对照组均存在该位点点突变,其中NRDS组共有16例,变异率为30.2%,非NRDS组共有7例,变异率为13.2%,NRDS组显著高于非NRDS组(X2=4.498,P=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CA3外显子10区域上rs13332514 (F353F)位点存在单个碱基点突变C>T,该位点变异可能与新生儿发生NRDS有相关性,等位基因T可能是增加新生儿发生NRDS的易感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 D3(Cyclin D3)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10例正常脑组织与25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脑组织中 Cyclin D3 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 Cyclin D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Cyclin D3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阳性表达率增高(P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痴呆症患者康复中3+1整体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3+1整体康复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护理后MMSE(28.9±4.2)分、ADL(52.2±4.5)分、CRRCAE(96.8±5.0)分、满意度97.06%。对照组护理后MMSE(23.1±5.4)分、ADL(30.6±1.8)分、CRRCAE(80.5±3.3)分、满意度23.5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3+1整体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智力水平、语言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乳腺碰撞性肿瘤很罕见。本文报告1例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合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CLL/SLL)的罕见病例。患者因“发现右乳肿块4天”入院,查体于右乳外上象限触及一大小约3.0cm×2.0cm的质韧肿块。彩超:右乳结节样病变(BI-RADS 4c类)。遂行右乳改良根治术。镜下见部分区域具有大汗腺细胞的特点,细胞核增大,中核级,圆形至卵圆形,核仁突出,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免疫组织化学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阴性,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阳性,囊泡病液体蛋白-15(Gross Cystic Disease Fluid Protein-15,GCDFP-15)阳性;部分区域由弥漫一致的小淋巴细胞组成,核圆形,深染,核仁不明显,免疫组织化学CD5、CD20、CD23、LEF1阳性。诊断为右乳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合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右腋窝淋巴结31枚均见CLL/SLL侵犯,未见癌转移。本例提醒我们应提高对碰撞性肿瘤的认识,特别是当乳腺癌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时,警惕是否有低级别淋巴瘤存在,避免误诊、漏诊。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1+3质量改进”模式在提高医院药库药品管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结合我院药库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利用“1+3质量改进”模式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比较改进前后的盘点错误率、药品过期率、药品变质率、药品周转时间、药剂科人员对药库管理工作满意度评分。结果 改进后的盘点错误率、药品过期率、药品变质率、药品周转时间显著低于改进前(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BUB1下调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方法:qPCR检测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和子宫内膜癌细胞SNGM、MFE296以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hEM15A中BUB1 mRNA水平;敲减BUB1和阴性对照转染SNGM,通过 CCK-8、Transwell检测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495-3p和 BUB1之间的关系。结果:BUB1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明显升高。BUB1敲减后明显抑制 SNGM细胞增殖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miR-495-3p靶向 BUB1 mRNA的 3'非编码区。结论: BUB1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miR-495-3p通过靶向下调BUB1抑制子宫内膜癌进展,从而降低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
简介:【摘要】 本文就一例B超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异位的调整进行分析。总结患者在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颈内异位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予患者半卧位,举臂配合助手压闭同侧颈内静脉、增加胸腔负压和漂浮原理,采取脉冲式冲管,边推注药液边送管的方法,将异位导管复位成功,同时分析发生异位的原因,提出预防及改进措施,保证导管尖端在理想位置,提高PICC管成功置入率。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变化及其与关系. 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为在我院因典型或不典型胸痛、胸闷而怀疑有冠心病,然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示CSFP组患者41例,冠状动脉狭窄组的患者48例;无冠状动脉疾病的对照者50例。同时采集股/桡动脉外周血测定血清25-(OH)D3水平。分析冠状动脉CSFP组和冠状动脉狭窄组及对照组的25-(OH)D3水平。结果 1,25(OH)2D3血清检测结果显示CSFP组(21.896±14.180ng/ml),冠状动脉狭窄组(22.451±14.383ng/ml),对照组(31.168±11.792ng/ml)。1,25(OH)2D3,CSFP组与冠脉狭窄组成对比较无显著意义(P=0.066,>0.05),对照组与CSFP组、冠状动脉狭窄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下肢创伤术后淋巴水肿治疗中实施徒手淋巴引流手法及康复的效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106例患者进行对比实验,采取摇号方式进行分组,沿用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徒手淋巴引流手法,对两组临床应用效果展开评价比较。结果:经实验数据表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侧下肢肿胀发生率相对较低(P<0.05);与此同时,术后1d两组患侧下肢周径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术后3d、7d、14d、28d观察组周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下肢创伤术后淋巴水肿治疗中采取康复护理与徒手淋巴引流手法联合方式可有效改善淋巴水肿情况,降低下肢肿胀发生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