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年来随着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发展,音乐界也出现了不少新作品和新歌手。在音乐会上,收音机旁,随处可以听到新的歌声,一派繁荣的喜人景象。只是在收听这些节目时,常常因为是新作品,没有任何印象可以捕捉,对有些歌手的演唱,由于吐字不清,令人费解,颇为吃力,深感不足和遗憾。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我想可能是这些歌手对西洋唱法的模式和所谓美声唱法有误解,因而忽视了传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因素——语言。这些情况不禁使我回忆起三十年前在唱法上的“洋”、“土”之争。记得当时曾给所谓的“洋嗓子”提出几大罪状,“口含橄榄、吐字不清”就是其一。如今事隔三十年,年青的歌唱者仍未能摆脱掉这种现象(应该说这种情况在目前已不多见),确实发人深思。这种情况的出现,决不能归罪于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洋嗓子”问题,在于歌唱者对待“情”与“声”,“艺术”与“技术”的错误看法。显然,歌唱者醉心于更多的共鸣、更大的音量,和统一均匀的美声,而置歌唱语言传达内容于不顾。这里想借此机会和年青的声乐爱好者就歌唱中的语言问题谈谈心。
简介:《史记》涉及音乐及音乐家的地方本来就不算多,而据称原书谈论音乐较多的专篇《乐书》,却又散佚阙如,但本文作者并未因此而避难就易,而是遍搜章句,掘隐发幽,并根据后人补写的《乐书》为参考。从音乐与自然和音乐与人及社会的关系,以及司马迁的“天人感应”论着手,勾勒出了司马迁的音乐美学思想脉络,弥补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这一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