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有关散文问题的讨论,这几年很是热闹,甚至由正常的讨论演至"众声喧哗"的争论。然而,争论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有人一味坚守传统,有人一味倡导创新,都有失之偏颇的极端倾向。近读谢有顺先生《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一文,也同样存在可取与偏颇"同日而语"的问题。谢有顺先生在文中对近些年来盛行的"文化大散文"的评判以及对当下散文写作所阐释的某些主张或观点是可取的,但文中提出的什么什么散文可阐释或需要阐释,什么什么散文只在阅读享受中而不在批评阐释中甚至"拒绝阐释"等云云,就未免失之偏颇乃至极端。本文就针对谢有顺先生所谓什么什么散文可阐释或需要阐释及其什么什么散文"拒绝阐释"的观点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试与谢有顺先生进行商榷,以便为散文问题的讨论推点"微波"、助点"微澜"。
简介:关于六国旧贵族反秦斗争的性质问题,在史学界长期以来意见分歧,迄今,不仅在认识上仍未取得一致,而且论争的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引伸,即围绕着参加反秦的六国贵族势力,究竟是不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显然,这个问题是与旧六国贵族反秦斗争的性质紧密相关的。李桂海同志在《论秦末六国贵族反秦斗争的性质》(以下简称“李文”,见《求是学刊》1985年第4期)一文中,完全赞同并且发挥了那种“一部分六国贵族鼓吹恢复到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状态,虽然是一种落后的政治主张,但他们在反秦斗争中都很坚决,所以客观上仍然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点,还肯定这一看法“比较符合历史实际”。
简介:实践的特性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个问题自从西方马克恩主义对马克思的著作予以重新解读以来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继承的中心问题。我国学术界也予以极大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都不是物质,而是人类的劳动实践。实践的特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不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性的活动,它同时又具有强大的目的性;实践的特性完美的体现了它的桥梁租中介作用。马克思正是充分认识到实践的主体能动特征,并以此批判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机械直观性。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本身。由此,我们可以明确马克思的哲学文本是建立在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为了区分以往的一切旧唯物主义,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成为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行动着的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