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5 个结果
  • 简介:冷战后,国际冲突仍然不断,文明冲突论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为了人类社会的和平,促进不同文明与文化间的对话成为必然的要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寻求不同文化、不同信仰间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是达成文明与文化对话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伦理基金会等为代表的一些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倡导和推动了旨在达成文明与文化间理解的寻求共同价值观的行动,并通过教育传播共同价值观的理念。共同价值观具有明娃的致力于解决国际冲突和社会冲突的现实取向,而不是学理上的构建。尽管文明冲突论存在争论,但寻求共同价值观以达成文化间理解的行动应该得到肯定;同时,也须认识到,共同价值观也存在局限,冲突的根源可能并不一定简单的就是文化差别,意识形态的和利益的冲突仍足不可忽视的原因。

  • 标签: 文明冲突 文明与文化对话 共同价值观 全球伦理 共同价值观教育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进行了多次有益的改革尝试。实际上,课程改革是对原有课程价值的重新审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职业教育课程价值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一是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职教课程的核心价值为传承知识,提升文化水平;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职教课程的核心价值转变为训练技能,形成职业意识;三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职教课程的核心价值体现为发展能力,培育职业素养。

  • 标签: 职业教育 课程价值 课程改革 变化
  • 简介:〔摘要〕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教师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念、内容、形式,努力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确树立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重在“内化于心”,贵在“外化于行”,价值观的培育必须在培育中践行,在践行中培育。

  • 标签: 〔〕实践教学传统文化大学 生价值观耦合途径
  • 简介:在选择什么知识进入课程这一问题上,“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提问方式产生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繁盛的时期。“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则由阿普尔在二十世纪提出,反映了体现在课程知识选择、组织、分配和评价过程中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种族、性别的冲突和矛盾。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谁的知识最有价值”提问方式的转变,体现了人们的课程知识价值观从客观主义向主体主义的过渡和转向。

  • 标签: 知识 价值 课程知识价值观
  • 作者: 李慧锋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3-04-14
  • 出处:《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3年第4期
  • 机构:[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的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不断提倡全面地应用公允价值,此公允价值主要是立足于市场之中,它具有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水平。我国于2007年1月1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新准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但全球性金融风暴以后专家学者对会计界运用公允价值的质疑不断。本文对公允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寄望公允价值在我们国家的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可以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
  • 简介:在我国教育现实背景下,学校领导作为一个核心概念体现在学校制度管理、学校教育评估中。学校领导质量评估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学校教育发展状况的关键指标。由于教育变革和社会变迁,学校领导质量的价值取向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为了克服当前领导质量评估绩效性价值取向存在的不足。发达城市义务教育需要准确掌握和分析学校领导质量的应然维度,从领导文化、领导能力、领导机制等三个维度来考察学校领导质量,实现学校领导质量的发展性价值

  • 标签: 发达城市 义务教育 学校领导质量 价值取向
  • 简介:面对经济与环境日益严峻的矛盾,绿色创业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本文通过以宁波市高校大学生为样本的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与绿色创业观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应对策略。

  • 标签: 大学生 生态价值观 绿色创业观
  • 简介:以PISA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教育价值观蕴含的前瞻性、发展性和战略性特征;其次,阐述其评价观的目的、内容和标准,在此基础上比较并反思中国关于教育目的这一传统命题在面对全球化时代时所暴露出来的滞后性,凸显教育创新的深度内涵,确立其超越性未来观和个人能力本位观。

  • 标签: PISA 价值观 评价观 教育创新 启示
  • 简介:学习方式会影响到价值观的形成。学习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终成为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会逐步体会并形成和谐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宽容、合作、双赢、责任、自主等。

  • 标签: 合作学习 和谐社会 价值观
  • 简介:由于国际国内政策界的关注度明显回升,而学术界长期缺乏有力的关注,反思与深化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必要。传统职业教育发展以服务于经济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缺乏人本属性,忽略能力转换,其政策重在关注效率。根据人类发展理论,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应以基本教育权益的自由获得为本,关注自由创造和和谐生活能力的养成,促进形成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和谐社会。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深化,中国职业教育政策需要以更广阔的视野,保障公民基本教育权益的获得,提升创造力和道德情操,促进体面地劳动和有尊严地生活。

  • 标签: 职业教育发展 核心价值观 反思 深化
  • 简介: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需要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能科学、全面、系统反映中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理论指标.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可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环境和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等4个方面来构建学校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

  • 标签: 学校教育信息化 指标 价值分析
  • 简介:产品设计是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延伸,在不断的研究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不明晰,越来越注重产品设计中情感价值的教学研究。《产品设计开发(第2版)》一书基于产品设计开发的基础理论,从实际的需要出发,经由对各种案例的分析,

  • 标签: 产品设计开发 情感价值 教学探究 教学研究 基础理论
  • 简介: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假设,探讨父母陪伴与儿童自我价值感发展之间的关系。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436名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样本学生父母陪伴总体处于中上水平,父母陪伴的水平受子女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流动儿童等因素的影响;父母陪伴时间越多、父母陪伴质量越高,儿童自我价值感越强;父母陪伴对流动儿童自我价值感的预测作用大于本地城市儿童;母亲学习陪伴、父亲情感陪伴依次显著正向预测城市儿童的自我价值感水平,而母亲养育陪伴、母亲情感陪伴依次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基于上述结果,认为父母陪伴有助于提升儿童的自我价值感,且父母陪伴对于流动儿童而言是更为重要的社会资本。

  • 标签: 父母陪伴 儿童自我价值感 社会资本理论
  • 简介:<正>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要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并为21世纪的国际竞争准备好人才基础,就必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在于更新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并通过价值观念的改变促成教育事业的发展。

  • 标签: 教育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儿童 办学模式 教育结构 学校
  • 简介: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自信,决定着其人生道路的选择及人生价值的体现。因此,从高职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出发,以学生为本,提出培育其职业价值观自信的对策:1、转变理念,提升培育职业价值观的地位;2、言传身教,形成培育学生职业价值观自信的合力;3、榜样引导,突出教师教书育人的应有作用;4、激发自觉,加强学生职业价值观自信的自我教育。

  • 标签: 高职学生 职业价值观 自信 自我效能感 培育
  • 简介: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转型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式。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向管理渗透、向文化活动渗透、向校内外其他活动渗透、向现代传媒渗透。

  • 标签: 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 内涵 价值 途径
  • 简介:辛亥革命至新中国建立前是我国政权更替较为频繁的特殊时期,这段时期内各个阶段的教育价值取向、教育诉求均有所不同。这一时期女子初等教育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辛亥革命时期的“贤妻良母”,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母性主义”,中央苏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服从战争的需要”。探索辛亥革命至新中国建立前女子初等教育价值取向,寄望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女子初等教育 价值取向 贤妻良母 母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