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变化及疗效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临床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157例CHC患者,收集其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相关信息。比较2017年前和2017年后采用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的CHC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SVR)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157例CHC患者中,133例患者有完整随访信息。2017年前治疗的患者71例,其中63例接受干扰素治疗,SVR率为74.65%(53/71);2017年后治疗的患者62例,其中61例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DAA)治疗,SVR率为98.39%(61/62);2017年前治疗组SVR率低于2017年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30,P<0.01)。2014年至2019年共69例患者接受DAA治疗,其中66例(95.65%)获得SVR12。43例接受含索磷布韦方案的患者中,15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1型患者均获得SVR12,6例基因3型患者中5例获得SVR12,其他基因型患者的SVR12率为90.91%(20/22);26例接受不含索磷布韦方案的患者均获得SVR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243,P=0.263)。2017年前治疗组和2017年后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4.62%(77/91)和6.06%(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20,P<0.01);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下降、血红蛋白降低和血小板计数下降,6例因不良反应提前终止治疗。结论随着抗病毒治疗方案由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方案转变为DAA方案,2017年以后进行抗病毒治疗CHC患者的SVR率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不同HCV基因型患者采用DAA治疗方案均可获得较高的SVR12率。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分析安徽省成年人血脂异常流行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指标检测。通过问卷询问获得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和身体活动等信息;通过身体测量获取BMI、腰围和血压值。采集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检测FPG和血脂四项(TC、TG、LDL-C和HDL-C)。使用复杂加权和事后分层权重的基于设计的方法分析不同特征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 404人,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0.5%,男性血脂异常患病率(36.5%)高于女性(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C血症和低HDL-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7%、12.2%、5.3%和1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09,95%CI:1.000~1.018)、女性(OR=0.501,95%CI:0.397~0.632)、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1.728,95%CI:1.257~2.374)、饮酒量3级(OR=0.711,95%CI:0.536~0.943)、中心性肥胖(OR=1.868,95%CI:1.547~2.257)、BMI(OR=1.141,95%CI:1.098~1.186)、高血压(OR=1.259,95%CI:1.077~1.473)和糖尿病(OR=2.025,95%CI:1.446~2.835)均为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论2015年安徽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水平高,应密切监测和控制危险因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超重、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08年至2017年河南省睢县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志贺菌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情况。方法采集2008年至2017年河南省睢县豆付元卫生室的4 721份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细菌培养分离出志贺菌株。采用玻片凝集试验进行血清学分型。按比例选取271株志贺菌株,采用多重梯度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毒力基因,Kirby-Bauer琼脂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趋势性卡方检验分析耐药性年度变化趋势。结果4 721份粪便标本中志贺菌检出率为20.69%(977/4 721)。977株志贺菌共分为2群13种血清型,福氏志贺菌占77.79%(760/977),宋内志贺菌占22.21%(217/977),每年最常见的3种血清型呈交替变化。271株志贺菌中,福氏志贺菌优势基因携带模式为志贺菌肠毒素(Shigella enterotoxin, shET) -1+、shET-2+、侵袭性质粒H抗原(invasion plasmid antigen H,ipaH)+、侵袭相关毒力基因(invasion-associated locus, ial)+,占84.04%(179/213);宋内志贺菌为shET-1-、shET-2+、ipaH+、ial+,占46.55%(27/58)。志贺菌对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素的耐药率均>90%,对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较敏感;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氯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27、7.232、6.039、4.764、6.809,均P<0.05)。98.52%(267/271)的菌株对3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福氏志贺菌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氯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宋内志贺菌;对庆大霉素和复方磺胺甲唑的耐药率均低于宋内志贺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866、14.868、83.036、68.534、14.738,均P<0.01)。结论2008年至2017年睢县5岁以下腹泻患儿志贺菌每年主要流行的血清型不断发生变化,不同血清分型的优势基因携带模式不同。大多数分离菌株产生了多重耐药,且不同血清型的志贺菌耐药谱不同。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2018年0~19岁人群哮喘死亡情况及2008年至2018年哮喘死亡人数的变化趋势,以期指导我国哮喘控制管理和预防策略的研究,降低我国儿童哮喘死亡率。方法应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DSPs)的数据。计算我国0~19岁人群2008年至2018年不同年龄组、性别、居住地、地理区域人群哮喘死亡率,结合中国统计年鉴的全国人口数估算全国的哮喘死亡人数,计算哮喘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哮喘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我国2018年0~19岁哮喘人群死亡情况及2008年至2018年哮喘死亡率变化趋势。结果2018年中国0~19岁人群哮喘死亡率在不同年龄、居住地、地理区域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008年至2018年我国0~19岁哮喘死亡率为0.023/10万~0.046/10万,2009年、2012年哮喘死亡率最高,2018年最低。估算全国范围内0~19岁哮喘人群死亡人数,2009年最高(148例),2018年最低(70例)。估算全国2008年至2018年0~19岁哮喘死亡人数为1 158例。2008年至2018年中国0~19岁人群哮喘合计死亡率明显下降(AAPC=-7.6%,95%CI:-10.4%~-4.7%)。各组别中,男性组(AAPC=-7.4%,95%CI:-12.5%~-2.0%)、女性组(AAPC =-7.5%,95%CI:-12.7%~-2.0%)、1~<5岁组(AAPC=-11.4%,95%CI:-17.9%~-4.5%)、15~19岁组(AAPC=-14.4%,95%CI:-24.8%~-2.6%)、农村(AAPC=-9.0%,95%CI:-13.1%~-4.8%)及中部地区(AAPC=-13.1%,95%CI:-24.0%~-0.5%)人群哮喘死亡率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我国0~19岁人群哮喘合计死亡率在2008年至2018年间明显下降,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年至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居民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疫苗接种状况。方法收集2014年8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上海市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记的居民的流感疫苗接种信息,比较不同年度、月份、年龄段,以及沪籍和非沪籍居民流感疫苗的接种情况。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上海市闵行区2014年至2019年各年度全区居民流感疫苗接种率分别为2.75%(62 158/2 261 615)、2.66%(60 545/2 275 813)、2.38%(52 572/2 207 101)、2.48%(55 535/2 235 800)、1.87%(42 927/2 298 327),2018/2019年度较上一年度下降0.61%,较2014/2015年度下降0.88%。非沪籍居民各年度流感疫苗接种率分别为3.54%(43 124/1 216 493)、3.41%(41 222/1 210 555)、3.00%(33 531/1 116 373)、2.94%(33 061/1 124 384)、1.68%(19 464/1 161 183),沪籍居民分别为1.82%(19 034/1 045 122)、1.81%(19 323/1 065 258)、1.75%(19 041/1 090 728)、2.02%(22 474/1 111 416)、2.06%(23 463/1 137 144), 2014年至2018年各年度非沪籍居民流感疫苗接种率均高于沪籍居民(χ2=6 249.093、5 540.756、3 754.047、1 945.718,均P<0.05), 2018/2019年度沪籍居民高于非沪籍居民(χ2=469.713,P<0.05)。各年度6个月至17岁居民的流感疫苗接种比例最高,分别为95.2%(59 167/62 158)、95.1%(57 582/60 545)、93.7%(49 277/52 572)、91.1%(50 602/55 535)和80.3%(34 476/42 927),其中以6个月至5岁儿童为主,各年度分别为85.0%(52 806/62 158)、87.0%(52 648/60 545)、86.1%(45 247/52 572)、84.8%(47 081/55 535)和70.2%(30 140/42 927)。年龄为18~59岁和≥60岁居民流感疫苗接种比例均较低,但是在2018/2019年度均有明显增长。接种月份主要分布在每年10月份至次年2月份,其他月份接种人群较少,5、6、7月份没有接种。结论近5年上海市闵行区居民流感疫苗接种率较低,且2018/2019年度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年龄分布以6个月至5岁儿童为主,其他年龄段居民接种人数较少,但是在2018/2019年度年龄≥60岁老年人的接种人数较以前有所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国内33家医院近12年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心肌病患儿的精准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国内33家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心肌病患儿,收集其性别、年龄、入院时心功能状态、入院时伴发疾病、心电图、心脏超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等资料,电话随访了解心肌病患儿出院后情况。结果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国内33家医院共收住心肌病住院患儿4 981例,占同期儿科住院患儿的0.079%(4 981/6 319 678例),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DCM)最多[1 641例(32.95%)],其次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1 283例(25.76%)]和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635例(12.75%)];年度住院人数整体呈逐年增多趋势;发病年龄以0~6月龄最多[1 566例(31.44%)];其次为1~3岁[1 015例(20.38%)]和7~12月龄[664例(13.33%)]。入院时3 548例(71.23%)患儿临床呈现心力衰竭状态,其中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Ⅲ级及以上、Ross评分≥7分者占47.83%(2 262/4 729例);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5.90%(294/4 981例);住院期间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为0.64%(32/4 981例)。37.50%(1 868/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存在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最常见。17.95%(894/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心脏超声检查中有心包积液,瓣膜返流的发生率为79.32%(3 951/4 981例),以二尖瓣返流最多。分别有35.88%(1 787/4 981例)和42.84%(2 134/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测异常;3.33%(166/4 981例)的心肌病患儿行基因检测。总体病死率为7.31%(364/4 981例)。结论国内儿童心肌病患儿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发病年龄以0~6月龄最多,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多见,多发生瓣膜返流;需要进一步提高儿童心肌病患儿的诊治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上海长海医院2014年、2019年两个时间段医护人员的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类型抽样收集该院2014年的1 126份、2019年的1 382份全院性集中体检的报告。从基线资料、体重指数(BMI)、各系统常见疾病检出率、睡眠质量等方面分析医护人员健康发展状况。结果与2014年相比,2019年BMI正常的男性医护人员比例明显下降,"肥胖"及"非常肥胖"的比例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医护人员中,BMI正常的人群比例明显上升,"过重"人群比例下降,但"非常肥胖"的人员比例也明显上升,女性医护人员的BMI出现两极分化趋势。2019年,心血管疾病以高血压、心律失常常见。与2014年相比,2019年心血管疾病的总体检出率及疾病分布类型均无明显变化(P>0.05)。2019年,消化系统疾病以胃炎最常见。与2014年相比,2019年消化系统疾病总体检出率及胃炎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检出率无明显变化(P>0.05)。2019年,相同检测人员及仪器设备的情况下,内分泌系统疾病以甲状腺结节常见。与2014年比较,2019年医护人员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分泌疾病总体检出率及其他疾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2019年医护人员的新发恶性肿瘤检出率分别为3.7%(42/1 126)、5.0%(69/1 382),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新发恶性肿瘤的类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6,P=0.999)。2014年、2019年睡眠质量较差的医护人员分别有352人(31.3%)、486人(35.2%),睡眠质量较差的人群比例进一步扩大,但差异未表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夜班频率、工种、科室、是否合并慢性病史及长期服药史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医护人员的总体健康状况不理想,存在睡眠质量差等问题,值得临床警惕。
简介:摘要葡萄膜黑色素瘤(UM)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UM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但亚洲UM患者的发病年龄比欧美国家人群更早。随着近年来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UM作为一种罕见的眼内肿瘤,已逐渐被更多人认识。近10年来,我国UM研究呈现出数量多、发展快的特点。其中以非编码RNA为代表的分子遗传学方向、UM潜在抗癌药物的前沿发展和中成药是我国学者的研究热点。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对于UM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面均有了较完善的认识与研究进展,但与欧美国家相比,在如免疫治疗等前沿研究方面仍有欠缺之处。在我国眼科研究学者、研究团队的进一步努力下,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进一步发展,相信能够进一步阐明影响肿瘤的机制,为治疗提供更多可能,从而为改善我国UM患者的预后提供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死亡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09年至2017年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治疗后死亡的眼内期RB患儿14例2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10只眼,女性7例13只眼;单眼5例,双眼9例。患儿年龄(17.2±15.5)个月。所有患儿均行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检查。参照眼内期RB国际分期标准对RB进行分期。23只眼中,B期1只眼,C期2只眼,D期12只眼,E期8只眼。患儿接受的治疗手段包括全身化学药物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和卡铂方案(VEC方案)治疗、眼球摘除手术、玻璃体切割手术。回顾分析患儿基本情况、就诊年龄、诊断时间、就诊原因、病理诊断、治疗及主要死亡原因。结果14例患儿中,首发症状表现为白瞳症12例;眼红1例;斜视1例。行全身VEC方案治疗1~6个疗程;眼球摘除手术5例,其中3例获取到病理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3例。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3例中,累及巩膜和视神经、视神经、视盘各1例。肿瘤转移和(或)颅内病灶死亡7例(50.0%,7/14),患儿中位生存期19个月。因治疗相关死亡4例(28.6,4/14),包括化学药物治疗相关副作用死亡3例,眼球摘除手术后器官衰竭死亡1例;患儿中位生存期3.5个月。早期放弃治疗死亡3例(21.4%,3/14);患儿中位生存期15个月。结论颅内转移是眼内期RB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喀什部分地区跌倒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创伤中心收治的894例跌倒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跌倒发生地点、跌倒发生月份、跌倒高度、主要受伤部位、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及格拉斯哥评分(GCS)等。分析跌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结果894例患者中男性占72.3%(646/894),86.9%(777/894)的患者从1~6 m高度跌倒,年龄主要集中在15~59岁(74.3%,664/894)。家是跌倒的高发场所(60.2%,538/894),夏季(6~8月)发生跌倒的患者最多(32.3%, 289/894)。21例(2.3%,21/894)患者死亡。死亡患者与未死亡患者的主要受伤部位、是否输血、ISS评分及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头面颈部受伤[OR=10.936, 95%CI:1.177~101.627,P=0.035]、GCS评分≤12分[OR=5.640, 95%CI:2.658~11.968,P<0.001]是喀什部分地区2019年至2020年跌倒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15~59岁男性是跌倒的高风险人群,6~8月为高发月份。头面颈部受伤、GCS评分≤12分的跌倒患者死亡风险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球2016年至2021年乙型肝炎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分析。方法检索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22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收录的乙型肝炎相关文献。利用InCites平台和VOSviewer 1.6.8可视化分析工具总结文献发表情况、高被引论文、全球核心研究国家/地区,并进行主题聚类,结合相关文献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分析研究热点。结果截至2021年11月22日,共检索到12 299篇文献,2016年至2021年全球乙型肝炎相关研究文献发表数量分别为2 045篇、1 996篇、2 039篇、2 118篇、2 186篇和1 915篇。中国内地(大陆)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地区(4 422篇,35.95%),篇均被引频次为7.46,美国发文量排在第2位(1 949篇,15.85%),篇均被引频次为13.78。关键词主题聚类后得到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及HBV与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的重叠感染、原发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与乙型肝炎治愈、HBV病毒学、HBV与宿主免疫、HBV再激活、HBV疫苗等。结论近6年全球乙型肝炎领域的研究集中于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管理,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的预测与预防,乙型肝炎治愈与治疗优化,乙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HBV病毒学与宿主免疫机制等。全球乙型肝炎相关研究的文献发表数量相对平稳。中国内地(大陆)研究数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研究影响力尚需进一步扩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资助的康复医学项目及相关文章成果,并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对比,为康复医学未来的资助方向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及NIH项目报告网站,收集NSFC和NIH资助项目及其产出的文献信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9年至2018年NSFC共资助421个康复医学领域项目,NIH共资助312个项目;两国的预算逐年增加,2018年的NSFC预算(389万美元)是2009年(46万美元)的8.46倍,而2018年NIH的资助预算(3608万美元)是2009年(1662万美元)的2.17倍;中美资助项目产生的文献数量分别为1111篇和2571篇;两国文献的影响因子主要分布在0~3分,而影响因子≥6分的期刊中,美国发表文献数量(297篇)远多于中国(18篇);中美两国项目预算经费投入增长每百万美元,产出SCI文章的数量增长2.25倍和0.05倍。结论中美两国近十年来分别在NSFC和NIH资助下的康复医学研究投入及产出不断提高,两国康复医学研究仍存在一定差距。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3年至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发病、死亡情况及随时间变化趋势。方法收集黑龙江省12个肿瘤登记地区上报的食管癌发病、死亡和人口数据,其中11个地区的数据符合审核标准,包括地级以上城市(简称:城市地区)7个,县和县级市(简称:农村地区)4个。计算2013年至2017年黑龙江省11个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的粗发病率、粗死亡率及二者的中国人口标化率(简称:中标率,采用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构成进行调整)、世界人口标化率(简称:世标率,采用Segi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进行调整)、0~74岁累积发病率或死亡率(简称:累积发病率或死亡率)。采用Joinpoint回归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并进行趋势分析。结果2013年至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粗发病率为6.40 /10万,中标发病率为3.63/10万,累积发病率为0.44%。其中,男性食管癌粗发病率(11.61/10万)高于女性(1.27/10万),城市地区食管癌粗发病率(6.27/10万)低于农村地区(6.71/10万)。2013年至2017年黑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食管癌粗死亡率为5.32/10万,中标死亡率为3.01/10万,累积死亡率为0.35%。其中,男性食管癌粗死亡率(9.56/10万)高于女性(1.15/10万),农村地区食管癌粗死亡率(5.13/10万)低于城市地区(5.39/10万)。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2013年至2017年整体和男性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中标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C=-7.92,95% CI -11.52~ -4.21,P<0.01)。结论近年来黑龙江省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升高趋势,疾病负担仍然较重;对于男性人群,更应关注食管癌的一级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7年至2018年山东省济宁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为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71,EV71)型疫苗的应用和手足口病多价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济宁市传染病医院手足口病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资料和粪便标本;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患儿病原类型;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患儿主要发病年龄和发病季节,统计患儿病原构成比。结果2017年至2018年该医院手足口病患儿年龄集中于1月龄至8岁,1月龄至5岁患儿发病率高于5岁至8岁患儿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0, P<0.01)。2年间发病高峰集中于5、6、7月,与当年其他月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0、99.00,均P<0.01)。2017年柯萨奇病毒A6(Coxsackie virus,CV-A6)型患儿发病率达45.4%(1 441/3 171)、EV71型发病率为43.5%(1 379/3 171);2018年CV-A6型为76.8%(3 668/4 778),EV71型仅为9.5%(456/4 778);2年间优势病原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512.97,P<0.01)。2年间,男性患儿[2017年为54.7%(1 734/3 171),2018年为66.8% (3 190/4 778)]发病人数均多于女性患儿[2017年为45.3% (1 437/ 3 171),2018年为33.2%(1 588/4 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8.01,P<0.01)。结论2017年至2018年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段分布及性别特征存在差异,且优势病原结构有变化;提示应进一步加强病原学监测,推广EV71型疫苗的应用,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儿童流行性感冒样疾病中病毒病原学的流行特征,以指导儿童时期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合理防治。方法采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流行性感冒样疾病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就诊患儿的鼻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甲型和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Ⅰ至Ⅳ型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和肠道病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2 271例患儿,年龄范围为2月龄至182月龄,其中1 280例(56.4%)患儿的呼吸道标本中检测到呼吸道病毒。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副流感病毒、肠道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15.1%(343/2 271)、12.5%(284/2 271)、8.4%(191/2 271)、7.8%(177/2 271)、5.1%(116/2 271)和6.7%(152/2 271)。流行性感冒病毒在不同年龄组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3,P<0.05),检出率随着年龄组的增高有升高趋势。呼吸道合胞病毒在0~12月龄患儿中的检出率为9.7%(35/361),高于其他年龄组。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常在冬季和夏季出现2个流行峰,乙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冬季流行为主,肠道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分别以春夏季和夏季流行为主。结论流行性感冒病毒是儿童流行性感冒样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流行性感冒病毒在冬季高发,强烈推荐儿童广泛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以有效预防流行性感冒暴发流行。连续监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趋势对于疾病的防治很有必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龙岗区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报告发病现状,评价乙肝防控效果,为制定乙肝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龙岗乙肝病例报告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深圳市龙岗区累计报告乙肝病例16 171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慢性乙肝比例逐年升高,急性乙肝比例呈下降趋势。总发病率居前3位的街道分别为龙岗、南湾、布吉街道。乙肝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每年2月份报告病例数均有所下降。在人群分布方面,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职业构成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为主,占72.44%,报告病例最多的人群为21~30岁组(25.89%)和31~40岁组(30.15%),省外户籍(54.08%)和广东省户籍(37.85%)发病数占比最高。结论深圳市龙岗区乙肝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需要加强成年人乙肝防控工作,特别是流动人口以及常住人口的乙肝防控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贵州省利福平耐药结核病(rifampicin-resistant tuberculosis,RR-TB)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贵州省88个县(市、区)的结核病定点医院在中国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登记的有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的16 548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信息。回顾性分析纳入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患者登记分类、痰培养阳性患者的分子生物学或罗氏固体培养结果,以及治疗转归情况。采用Cohen′s kappa系数分析分子生物学和罗氏固体培养比例法对利福平耐药检出能力的一致性,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单耐利福平和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计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初治肺结核患者中RR-TB占6.79%(807/11 883),复治患者中RR-TB占30.01%(1 400/4 665)。用罗氏固体培养比例法和分子生物学同时对184例RR-TB患者标本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利福平耐药率分别为20.65%(38/184)和16.85%(31/184),两种方法检测利福平耐药一致性较好[kappa=0.69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564~0.830,P<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为20~39岁组[比值比(odds ratio,OR)=1.679,95%CI 1.134~2.487]和40~60岁组(OR=1.526,95%CI 1.019~2.283)是发生MDR-TB的高危年龄组。抗结核治疗失败(OR=27.753,95%CI 22.455~34.300;OR=2.982,95%CI 1.544~5.760)、复发和返回(OR=5.381,95%CI 4.563~6.346;OR=3.897, 95%CI 2.901~5.234)均是发生MDR-TB和单耐利福平肺结核的高危因素。2014年至2016年RR-TB患者纳入治疗率为39.96%(396/991),治愈率为34.85%(138/396),病死率为4.04%(16/396)。年龄>60岁的RR-TB患者治愈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2.68%(9/71)和11.27%(8/71),分别与年龄≤60岁患者的39.69%(129/325)和2.46%(8/32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732,P<0.01;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3)。结论贵州省RR-TB患者以复治为主,年龄为20~60岁和既往抗结核治疗情况是RR-TB的高危因素,年龄>60岁的RR-TB患者治愈率较低,病死率较高,应重视RR-TB患者的筛查、治疗和管理,减少疾病传播。
简介:摘要胃肠微生态学是研究消化道微生物群落与宿主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科学。胃肠微生态的发展与方法学的进展密切相关。胃肠微生态的研究方法从分离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检测发展为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胃肠微生态的结构和功能逐渐被揭示,多组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胃肠微生态与消化系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相关的临床转化研究的进展。饮食调整、微生态调节剂的补充、肠道微生态环境的重建等微生态干预措施为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途径。回顾40年来《中华消化杂志》发表的胃肠微生态相关研究和国际发表的重要临床研究,对了解胃肠微生态的发展历程、把握未来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