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口腔种植修复治疗慢性牙周炎对牙周指数的影响,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我院口腔科行口腔种植修复治疗的70例患者进行研究,按患者牙周情况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均为牙周健康者,观察组35例,均为慢性牙周炎患者,对比两组的牙周指数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一年,观察组与对照组PD、PLI、SBI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种植体存留率为93.02%、种植体松动为23.56%、种植体脱落率为6.98%,对照组分别为100%、4.44%,无一脱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种植修复治疗有效改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指数,可减少牙周炎对种植体的影响,减少种植体松动、脱落风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放疗前预后营养指数对临床Ⅲ期食管癌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性放射性治疗的临床Ⅲ期食管癌
简介:摘要 目的:本次研讨主要分析盆腔肿瘤应用XVI的摆位误差与患者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根据体重指数的值分为四种体型,治疗前对患者进行CBCT扫描,将收集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进行匹配,得到X轴(左右)、Y轴(头脚)和Z轴(腹背)方向上的摆位误差。若任意方向>0.5cm,则需要重新摆位,再扫一次CBCT,并记录扫描次数,算其方向的摆位校正率。结果:四组患者在X、Z 轴方向对摆位误差有显著影响(P0.05)。从四组摆位校正率可以看出体重指数越大各个方向校正越多,重新摆位的次数越多,需要扫描的次数就越多。结论:不同的BMI会对盆腔肿瘤患者的摆位误差有影响,并对患者的PTV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及对Barthel指数评分影响。方法: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以2021年8月15日为时间节点分两个阶段各25例,对照阶段行常规急救护理,观察阶段行急诊护理路径。结果:观察阶段病情转归效果、Barthel指数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阶段(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20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综合ICU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脓毒症3.0诊断标准,诊断为脓毒症的107例患者为脓毒症组;以同期在本科住院无感染的1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于患者入住ICU 24 h内采集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RP、PCT及WBC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脓毒症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RP和PC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9.03±5.59比3.18±1.50,CRP(mg/L):146.9±68.3比46.5±35.8,PCT(ng/L):31.82±14.71比1.87±1.42,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RP和PCT对脓毒症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4、0.915、0.879,其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871~0.978、0.855~0.975、0.807~0.951,P值分别为0.016、0.017、0.026,且以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诊断价值更高;当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最佳截点值为4.32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83.6%、88.7%,高于CRP和PCT的敏感度(75.1%、76.3%)及特异度(87.2%、82.5%)。结论CD64指数是诊断ICU脓毒症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拟提出一种简便易行的基于CT图像的肌肉减少症诊断指标——线性骨骼肌指数(LSMI),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收集入院前6个月内在本院的腹部CT图像,通过Itk-snap软件提取第三腰椎平面全部区域中的骨骼肌面积,通过人工分割计算骨骼肌指数(SMI),通过椎旁肌群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最大径计算LSMI。以人工分割所得SMI男性<50 cm2/m2,女性<39 cm2/m2为金标准诊断肌肉减少症,评估LSMI诊断肝硬化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115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Child-Pugh A级90例(78.26%),肌肉减少症56例(48.70%)。所有纳入者根据随机数法分为建模组(n=58)和验证组(n=57)。建模组中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在总人群中为0.913(95% CI:0.840~0.986,P<0.001);在男性中为0.895(95% CI:0.793~0.997,P<0.001),最佳界值为24.114 cm2/m2;在女性中为0.917(95% CI:0.782~1.000,P=0.008),最佳界值为22.54 cm2/m2。建模组LSMI诊断肌肉减少症的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85.7%,阳性预测值为86.7%,阴性预测值为85.7%,约登指数为0.724。根据建模组所得的诊断界值,验证组中LSMI诊断肌肉减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95% CI:0.737~0.954,P<0.001),灵敏度88.5%,特异度80.6%,阳性预测值79.3%,阴性预测值89.3%,约登指数0.691。结论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中48.7%存在肌肉减少症。LSMI是一种可应用于临床的简便诊断肝硬化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方法。
简介:摘要术中镇痛监测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良好的术中镇痛监测能够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患者术后恢复的时间。近年来,一些用于全身麻醉镇痛监测的无创设备可以提供衡量伤害性感受与镇痛作用之间平衡的参数指标,如手术体积描记指数(surgical pleth index, SPI)、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意识指数以及瞳孔直径测量等,其中SPI是近年来常用的全身麻醉中监测镇痛水平的指标。文章就SPI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阐述了SPI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影响因素及局限性,为今后SPI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拟提出一种简便易行的基于CT图像的肌肉减少症诊断指标——线性骨骼肌指数(LSMI),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验证。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收治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收集入院前6个月内在本院的腹部CT图像,通过Itk-snap软件提取第三腰椎平面全部区域中的骨骼肌面积,通过人工分割计算骨骼肌指数(SMI),通过椎旁肌群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最大径计算LSMI。以人工分割所得SMI男性<50 cm2/m2,女性<39 cm2/m2为金标准诊断肌肉减少症,评估LSMI诊断肝硬化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115例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Child-Pugh A级90例(78.26%),肌肉减少症56例(48.70%)。所有纳入者根据随机数法分为建模组(n=58)和验证组(n=57)。建模组中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在总人群中为0.913(95% CI:0.840~0.986,P<0.001);在男性中为0.895(95% CI:0.793~0.997,P<0.001),最佳界值为24.114 cm2/m2;在女性中为0.917(95% CI:0.782~1.000,P=0.008),最佳界值为22.54 cm2/m2。建模组LSMI诊断肌肉减少症的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85.7%,阳性预测值为86.7%,阴性预测值为85.7%,约登指数为0.724。根据建模组所得的诊断界值,验证组中LSMI诊断肌肉减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95% CI:0.737~0.954,P<0.001),灵敏度88.5%,特异度80.6%,阳性预测值79.3%,阴性预测值89.3%,约登指数0.691。结论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中48.7%存在肌肉减少症。LSMI是一种可应用于临床的简便诊断肝硬化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骨盆数字重建图像(digital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s,DRRs)研究如何选择正确的髋臼外上缘参考点测量儿童髋臼指数(AI)并初步探究其解剖对应关系。方法回顾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骨科进行髋关节CT检查的研究对象共177例,收集满足条件患儿的髋关节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T)。校正骨盆模型至标准位置后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中生成DRRs影像,分别采取髋臼外上部高密度弧线影终点A和其下方低密度骨性覆盖影最外上方点B作为参照点,测量其相应的髋臼指数(AAI和BAI);选取通过股骨头最大直径的骨盆冠状位MPR图像,测量其CT髋臼指数(CTAI),计算其差异。按旋转轴将骨盆模型进行前后倾斜,每增加或减少3°生成一张DRR图像,观察连续角度变化中A、B两点的位置改变,记录两点重合时的骨盆倾斜角度。利用配对t检验验证CTAI、AAI、BAI之间差异的有效性;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各组AAI和BAI差值的比较;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检验两种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纳入研究对象总共33例,年龄(2.90±1.32)岁;其中男8例,女25例,共52髋。CTAI与AAI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2,其差值为(-0.41±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I与AAI具有良好的一致性;CTAI与BAI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AI与BAI的差值为(3.06±3.06)°,该差值与骨盆X线片上髋臼显影形态有关。骨盆倾斜过程中,25髋在骨盆后倾时出现A、B点重叠,8髋在骨盆前倾时出现重叠,显示B点在不同髋关节中为髋臼前缘或者后缘的最外缘投影。结论选择不同的髋臼外上缘点测量儿童髋臼指数将会导致巨大的差异,通过髋臼外上部高密度弧线影终点A测量的髋臼指数更加接近于真实的髋臼指数,能够更好的反映髋臼对股骨头的骨性覆盖。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喘憋性肺炎实施不同雾化吸入方案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择80例患儿随机分组,对照组(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研究组(氧驱动雾化吸入),对比结果。结果:对比治疗效果、肺功能指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研究组较优,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喘憋性肺炎采取氧驱动雾化吸入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膳食平衡指数(DBI_16)评价天津市吸烟成年人膳食状况,并分析与血尿酸的关系。方法在天津市共计调查1 478名成年人,使用3 d膳食回顾法和调味品称重法相结合获得膳食状况,并收集其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尿酸。描述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各类食物摄入状况及DBI_16评分,并分析吸烟、膳食质量距(DQD-DBI)与血尿酸的关系。结果天津市吸烟者蔬菜、水果、奶类摄入量均低于不吸烟者,烹调盐、烹调油、谷类、鱼虾类均高于不吸烟者;天津市吸烟者蔬菜水果、食物种类、奶豆类DBI_16评分低于不吸烟者,纯能量食物及调味品评分高于不吸烟者;天津市吸烟者DQD-DBI、正端分、负端分中位数分别为42.0、14.0、29.0,均高于不吸烟者,主要问题是中度摄入不足(67.0%)、低度摄入过量(70.9%)、中度摄入不均衡(67.2%);吸烟者血尿酸高于不吸烟者,在DQD-DBI“非适宜”情况下,吸烟者血尿酸亦高于不吸烟者。结论天津市吸烟成年人膳食不均衡情况比不吸烟者更显著,且血尿酸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吸烟人群的膳食营养宣传教育与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损伤指数(LSI)指导下心房颤动(房颤)高功率(HP)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行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患者77例,分为HP组和常规功率(CP)组,两组均以LSI为参考。HP组采用40~50 W功率消融,CP组采用30 W功率消融。所有患者LSI目标值为前壁和顶部5.0~6.0,后壁和底部4.0~4.5。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隔离,比较两组肺静脉隔离时间,LSI及贴靠压力、阻抗,并发症发生率,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等差异。结果共有CP组40例,HP组37例患者入选,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肺静脉隔离成功率均为100%,单次消融6个月维持窦性心律者HP组和CP组分别为30例(30/37,81.1%)和31例(31/40,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双侧肺静脉隔离消融时间:HP组消融时间显著低于CP组[(23.7±10.4) min对(33.8±11.2) min,P=0.001]。③HP组贴靠压力<10 g的消融点占比显著低于CP组(40.6%对25.1%,P<0.001),HP组阻抗下降值在11~15 Ω(25.3%对19.1%,P<0.01)及15~18 Ω(22.9%对19.1%,P=0.01)较CP组高。④HP组与CP组X线曝光时间和曝光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0.8) min对(13.3±11.4) min,P>0.05;(51.1±78.4) mGy对(67.6±84.8) mGy,P>0.05]。⑤并发症: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普通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低功率消融相比,以LSI为指导的房颤HP消融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缩短房颤消融时间,降低左心房后壁贴靠压力。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计算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探讨其预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 273例胃癌患者资料,根据公式[SII=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血小板计数(×109/L)/淋巴细胞计数(×109/L)]计算SII值。根据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确定的SII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SII组和低SII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分别绘制术前SII、病理TNM分期和两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和复发的ROC,并通过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值比较三者的预测效能。结果根据ROC确定SII的最佳临界值为589.5,高SII(SII≥589.5)组1 180例(51.91%),低SII(SII<589.5)组1 093例(48.09%)。与低SII组相比,高SII组胃癌患者的肿瘤最大径多≥5 cm[49.04%(536/1 093)比56.27%(664/1 180)],组织学类型多为低分化至未分化[55.63%(608/1 093)比61.19%(722/1 180)],肿瘤浸润深度以T4a~T4b期为主[45.11%(493/1 093)比54.83%(647/1 180)],且淋巴结转移率、病理TNM分期、脉管浸润率、神经受侵发生率、Ki-67表达水平、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和糖类抗原19-9水平均较高[分别为67.70%(740/1 093)比80.68%(952/1 180)、57.64%(630/1 093)比71.10%(839/1 180)、55.54%(607/1 093)比67.03%(791/1 180)、53.89%(589/1 093)比64.32%(759/1 180)、45.29%(495/1 093)比56.69%(669/1 180)、56.91%(622/1 093)比63.20%(734/1 180)、53.25%(582/1 093)比57.97%(684/1 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842、11.097、7.225、21.467、50.200、44.984、31.687、25.594、29.549、6.612、5.119,P均<0.05)。低SII组5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5.66%、67.61%,均高于高SII组(分别为24.92%、23.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0.700、413.00,P均<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病理TNM分期、有无脉管浸润和术前SII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预后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4.126、2.255、5.123、3.826、6.126和4.683、2.472、5.224、4.416、6.212;95%可信区间2.123~9.721、1.632~7.427、3.325~10.211、2.321~9.322、4.127~13.782和2.561~9.418、1.322~6.289、3.315~11.526、2.213~9.382、4.474~13.541;P均<0.05)。术前SII(AUC值分别为0.842、0.815)、病理TNM分期(AUC值分别为0.881、0.827)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5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的预测能力相似,但两者联合(AUC值分别为0.943、0.895)较术前SII、病理TNM分期单独应用有更高的预测能力。结论术前SII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病理TNM分期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和复发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体质量指数(BM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关于BMI与DLBCL患者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对各研究的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的风险比(HR)及95%置信区间(95% CI)等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评估纳入文献质量、偏倚风险及异质性。结果共12篇文献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体质量(BMI 18.5~24.9 kg/m2)患者相比,超重(BMI 25.0~29.9 kg/m2)患者OS和PFS时间更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S:HR=0.93,95% CI 0.78~1.11,P=0.42;PFS:HR=0.89,95% CI 0.67~1.20,P=0.45);低体质量(BMI<18.5 kg/m2)患者(OS:HR=1.97,95% CI 1.41~2.74,P<0.01;PFS:HR=1.89,95% CI 1.19~3.03,P<0.01)和肥胖(BMI≥30.0 kg/m2)患者OS和PFS时间更短,但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HR=1.15,95% CI 0.88~1.51,P=0.31;PFS:HR=1.32,95% CI 0.90~1.94,P=0.15)。漏斗图对称,纳入文献无发表偏倚。结论一定范围内BMI升高是DLBCL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及临床特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36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X-Tile软件和限制立方样条(RCS)确定PNI、年龄、血红蛋白的最佳截断值;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总生存(OS)情况,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236例患者中共115例(48.7%)死亡,中位OS时间32个月。患者3年OS率46%,5年OS率36%。PNI的最佳截断值为49,PNI和DLBCL预后不良风险之间表现为显著的非线性关系(χ2=34.64,P<0.01);剂量-反应关系分析表明,随着PNI的变化,预后不良风险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下降。年龄的最佳截断值为63岁,年龄与DLBCL预后不良风险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上升趋势(χ2=14.86,P=0.022)。使用X-Tile软件计算血红蛋白的最佳截断值为93 g/L和129 g/L。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I、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受累、肝脏是否受累、年龄、血红蛋白、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是否有大包块是DLBCL患者OS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bcl-2阳性、bcl-6阳性患者中,PNI<49和PNI≥49患者3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NI在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价值,PNI≥49提示患者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休克指数、血小板计数对3级急性胆管炎患者的早期识别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符合急性胆管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共750例,按照2018年东京指南标准分为1级、2级、3级组,比较各组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病因、并发症、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生命体征、血常规指标、C反应蛋白、乳酸、意识情况,筛选出鉴别3级胆管炎的有效指标。并应用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筛选能早期识别急性胆管炎高特异度、灵敏度的指标。结果三组间年龄、CCI评分、合并急性胆囊炎率、全因死亡率及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呼吸、乳酸、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粒淋比、C反应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血小板分布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比容对于预测3级胆管炎效果较好(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指数和血小板计数与3级胆管炎相关性较大(P<0.05)。对于无意识障碍的患者,单用休克指数鉴别3级胆管炎的AUC值为0.621,灵敏度为47.6%,特异度为71.3%;而联合休克指数和血小板计数鉴别3级胆管炎的AUC值为0.861,灵敏度为71%,特异度为95.6%。结论休克指数联合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早期鉴别非意识障碍的3级急性胆管炎的良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