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学史叙述的历史是文学观念的演变与发展史,文学史叙述常被文学观念所左右,它成为文学史叙述的潜在支配力量,这是造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现代文学史叙述模式历史演变的潜在原因;一个时期的主流文学观念常与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而成为文学史叙述的决定支配力量,而这样的文学史叙述并不是客观真实的文学史叙述,因此,超越特定时期、特定地域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史叙述的潜在支配而回归“文学本体”,这样的文学史叙述才是科学合理的文学史叙述。

  • 标签: 文学观念 文学史 叙述模式 文学本体 本体回归
  • 简介:《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TheNortonAnthologyofWorldLiterature)系列从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数百万的教师、学生和普通读者阅读使用,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在现有诸多世界文学选集中占据权威地位。本文以2012年最新版《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若干以往版本。对其选用、译介、编排、解释世界文学作品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呈现其世界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世界文学是多元起源,其发展不是汇聚在一起的河流,而是多条线索的交织;世界文学的范围从西方拓展到全世界,从“名著”扩大到“代表性作品”,从纯文学作品延伸到思想文献、民间文学和大众作品。《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按“主题”划分教学模块,每个主题模块统领若干文本,增强了作品的关联性,而大量辅助性资源也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标签: 诺顿世界文学作品选 世界文学理论 世界文学
  • 简介:一今天这个讲坛叫做"重返经典",而我要跟大家讨论的,是"文学或小说如何讲述历史"的问题,这肯定要涉及几个关键词。首先是经典。经典是什么呢?简单地讲,就是被反复阅读的文本。被反复阅读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历史上的经典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在思想和艺术上不朽,所以才成为了经典;还有一种是因为它非常重要,它在艺术上也许不见得那么完美,在思想上也不见得很高明,但它很重要。

  • 标签: 革命叙事 《尝试集》 当代文学 先锋文学 扎西达娃 王安忆
  • 简介:"20世纪中国文学"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史重写开始,就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导模式。肖向明和杨林夕的《世纪回望:中国现代转型时期的文学演进》正是在这一模式主导下,对20世纪文学进行梳理分析,同时将文学的演进置于文化转型的语境中进行阐释,为我们从一个视角展示了纷繁复杂的时代语境与文学的互动。

  • 标签: 文化转型 文学演进 现代性 多样性
  • 简介:周作人主张"生活"与"人情"的合理和健全,对非正常死亡的若子的纪念正是他为此所作的补偿,也是他内心平衡的结果。若子之死后的周作人继1921年大病之后再度集中购读和翻译佛经。无论是若子一周年忌辰的"诵经""放焰口",还是此后的购读佛经,都是他"仪式"的表达,而其"神话"则更多体现在他为此所写的一系列文章之中。"凡俗的人世"也是周作人一贯的思想坐标和审美境界,堪称他几乎所有"主张"的基础。"两明风波"中的周作人最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他对革命文学的态度;二是他对待论争的态度。周作人自称的"转向"毋宁说是确立从前的方向,而非别寻路向。

  • 标签: 1930年 周作人 若子 文学
  • 简介:海德格尔的空间理论,通过对近代以来数字化、理性化空间观的批判,试图为人类找寻到最终归宿。他认为人类的存在空间是一种诗意栖居的空间,是天地神人共居的空间。其文学空间观正是建立在这样的源始之基上,并深入到人的心灵世界中,去揭示人的精神性存在的诗意图景。

  • 标签: 海德格尔 存在空间 文学空间 心灵空间
  • 简介:黑白木刻的意境是利用特殊的刀法和形式语言,经过作者高度的提炼、概括和感悟,反馈到作品中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形式美的映射,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反映.笔者在黑白木刻《山水云间布达拉》中,试通过黑白灰、点线面、刀法组织、印痕肌理及节奏情感等方面,来追寻作品的意境,目的在于探究黑白木刻意境的内涵,从而拓宽意境表达的外延.

  • 标签: 黑白木刻 意境 点线面 刀法
  • 简介:摘要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他早熟而晚成,创作始于上世纪40年代,解放后从事戏曲工作,进入新时期以后,年过六旬的汪曾祺重新提起笔来,发表了大量独具风格的小说和散文。汪曾祺就像一条被埋在地底下的河流,被发掘出来,逐渐引起学术界的瞩目。本文主要根据汪曾祺在不同文学史中的书写,来探讨他的文学地位和意义。

  • 标签: 汪曾祺 文学史
  • 简介:时隔两年,我第二次走进顾奶奶的家,还是在12月的冬季。一进屋,顾奶奶的热情驱走了冬日的寒气。顾奶奶是已故著名回族作家白练(原名陈刚)的夫人,今年已经八十四岁高龄。与白练相关的每一张照片她都一一珍藏,这些照片都凝聚着珍贵的记忆。白练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是在美丽的伊犁河畔度过的。伊犁不仅是生他养他的故土,更是他汲取文学灵感的摇篮,流传在民间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口头文学、文化艺术相当丰富。

  • 标签: 伊犁河畔 八十四 文化艺术 张承志 八十年代 小说出版
  • 简介:这几天接连发生了两件音乐与文学跨界的大事:华语流行音乐的“词坛泰斗”庄奴先生去世,人们才发现原来那么多隽永的歌词都是出自这位资深才子的妙笔;美国著名民谣歌手鲍勃·迪伦爆出冷门,击败村上春树、阿多尼斯等热门候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曾被视为“靡靡之音”的流行音乐,似难登文学大雅之堂,但其实流行音乐与诗歌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说不清的家务事。

  • 标签: 文学大师 流行乐 流行音乐 诺贝尔文学奖 村上春树 候选人
  • 简介:2007年3月.44位用法语写作的作家联合签署“向法语‘世界文学’挺进”的宣言,宣布法语“世界文学”的诞生.激起各界对于法语图文学的重新审视。法语“世界文学”概念的出现,是对语言、文学和民族的再度深入诠释,还是新瓶装旧酒,只是简单的类型替换?本文从该宣言产生的背景出发,界定法语文学、法语世界文学、法语外国文学等概念,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宣言和同名文集中所体现出的模糊性.解读法语文学“世界”视角下的中心偏移问题及难以避免的法国性.探讨文学整体统一化和多元化和谐共生的可能。法语“世界文学”应势而出,投石问路,它的理论依据、发展前景仍有待深研。

  • 标签: 法语“世界文学” 法语圈文学 全球化 中心多元化
  • 简介:"阅读教学难道是语文学科的‘专利’?显然不是。也不应该是。"——哈尔滨市友协第一小学校韩建升他是一位具有高度职业使命与教育情怀的校长,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促使他在小学教育工作中不懈地追求着教育的高度和厚度。本期,我们采访了韩校长,把他对阅读教学的思考分享给大家。"我翻阅相关资料,

  • 标签: 阅读教学 小学教育 职业使命 学生阅读能力 学习能力 使人
  • 简介:各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都选了许多文学经典,如苏教版"执子之手"专题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长亭送别》,"忠孝两全"专题中的《陈情表》《木兰诗》,"总借俊眼传情意"专题中的《林黛玉进贾府》,"日久常新的故事"专题中的《边城》《祝福》,"淳朴虚荣两重天"专题中的《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等。

  • 标签: 文学经典 “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 《林黛玉进贾府》 《我的叔叔于勒》 施教
  • 简介:祝由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心理疏导治疗方法,在中医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可惜的是,除一些医学专著之外,鲜有作品记录祝由术的具体施治过程。即使有医书记录,或则一鳞半爪、语焉不详;或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一般难以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事实上,枚乘的代表作品《七发》,正是祝由的一则生动华美的记录,惜乎几十年来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并未关注到它的这一特殊文本属性,而一贯将该文作为汉大赋的开山之作,这个误解应该予以纠正。

  • 标签: 祝由 七发 文本属性 心理疏导 枚乘
  • 简介:近年来,地域文学研究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域文学研究只是中国文学史的进一步细化,往往沦为本地作家作品的简单堆砌,甚或演变为单纯的作家占籍考或籍贯分布,出现平面化复制现象。鉴于目前地域文学无论是古今贯通的整体研究还是学科体系建构,都还处于“在途中”的早期建设阶段,有必要以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回到原点对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范式进行界定与厘清,对地域与文学之间内蕴丰富的张力空间进行阐释,对已经建立的“深度模式”进行审视,对地域文学史写作困境进行反思,从而不仅为新兴的文学地域学提供多维度学科探索,而且也从一个侧面思考与回应如何激活民族人文传统并焕发当代生命力的世纪命题。

  • 标签: 地域文学 中国文学史 地域文化 平面化 占籍 体系建构
  • 简介:该书由著名学者欧阳昱先生编著,2016年5月在台北市猎海人出版社出版。此书以谈文化交流为铺垫,主要讨论了澳中文学交流。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编,先写澳大利亚文学在中国的情况,把澳大利亚的华人文学当做中澳文学关系的一个领域来考察,对该文学的历史进行了诗意的勾勒,介绍澳大利亚文学中华人的英文写作等;中编写中国文学在澳大利亚的译介,起源、流布、影响等情况并探讨了从1788年到2007年这220年来中国文学如何通过英文进澳大利亚等;下编三章分别讨论两位澳大利亚华裔作家以及三位澳大利亚作家等,从各方面揭示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

  • 标签: 澳大利亚文学 英文写作 交流史 文化交流 欧阳昱 上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韦勒克和沃伦提出了著名的有关文学本体的"材料"与"结构"说,以及有关文学研究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学说。检视中国现代文论,可以发现,早在新批评派提出这一理论之前,民国时期的学者刘咸炘所谓"内实"与"外形"说、顾随所谓"言中之物""物外之言"说,以及梁宗岱所谓文学批评的"内线"与"外线"说,都展现出了对文学本体以及文学研究的"内"与"外"进行划分的思路,并且做了富有启示的阐释。对以上几种学说进行梳理、阐释和中西对比,以图见出现代中国的文学"内、外"说的内涵及意义。

  • 标签: 文学 内、外说 新批评
  • 简介:一个成熟的儿童文学工作者,既是成人,也是儿童。所谓“儿童”是强调应当以儿童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以儿童的视界看待世界,以儿童的生活体验世界,从而修炼养成儿童文学应有的心智素养。只有具备了这种素养,作家才能创作出儿童喜爱的文学作品。

  • 标签: 儿童文学 儿童化心态 儿童化视界 儿童化生活
  • 简介:文学与城市,如一对欢喜冤家,有时你侬我侬,琴瑟和谐,只羡鸳鸯不羡仙;有时东风吹,战鼓擂,挑唇料嘴,鸡飞狗跳;总之是恩怨尔汝,难解难分——“生不能分,死不能分,谁把一根红线系住了两颗心。”

  • 标签: 中国 当代文学 散文 《用文学 砌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