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心脏骤停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中气管插管与球囊辅助呼吸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各31例。。参照组患者接受气管插管辅助通气,研究组患者应用球囊辅助通气,对比两组患者急救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各项急救时间均显著短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现(P<0.05)。研究组患者心脏复苏成功率及抢救成功率显著由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现(P<0.05)。结论: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中球囊辅助通气的应用效果更好,通气所需时间较短,且患者急救成功率更高,值得将其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中气管插管与球囊辅助呼吸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在本科室接受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5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气管插管进行人工辅助通气急救;观察组患者给予球囊辅助呼吸人工通气急救;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急救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后的指标和成功率更佳(P
简介:摘要目的对接受心肺复苏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所在医院2014年4月-2016年11月56例心肺复苏患者,对其心肺复苏处理期间临床护理干预配合方法进行分析,包括病情观察、除颤护理、药物复苏、并发症预防等,总结本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本组患者中,仅有1例死亡病例,死亡率为1.79%;本组心肺复苏后肺水肿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57%,干预后FVC、FEVI、PaO2、PaCO2、SaO2等指标均出现明显改善,与干预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患者开展系统性护理干预配合,能够提高复苏效果,减少安全隐患及风险,临床效果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场内发生心脏性猝死患者使用心肺复苏法联合院前急救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期(2009年1月-2021年12月)内,入组观察对象16例,均为机场出现心脏性猝死患者,以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一组8名患者经常规院前急救治疗(对照组),一组8名患者以心肺复苏法联合院前急救治疗(观察组),对比不同急救方案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检伤分类时间按区分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满意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针对机场出现心脏性猝死患者,以心肺复苏法联合院前急救治疗快速反应,能够有效缩短救治流程反应时间,提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气管插管和球囊辅助呼吸疗法用于心脏骤停心肺复苏院前急救的价值。方法:2020年9月-2022年8月本科接诊心脏骤停病人82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心肺复苏院前急救用球囊辅助呼吸疗法,对照组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治疗。对比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关于复苏成功率,试验组数据51.22%,和对照组数据34.15%相比更高(P<0.05)。关于建立通气时间:试验组数据(9.01±2.38)s,和对照组数据(59.74±6.93)s相比更短(P<0.05)。关于血氧饱和度,复苏后1min和5min时:2组数据之间呈现出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院前急救用球囊辅助呼吸疗法,建立通气时间更短,复苏成功率更高,血氧饱和度也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气管插管和球囊辅助呼吸疗法用于心脏骤停心肺复苏院前急救的价值。方法:2020年9月-2022年8月本科接诊心脏骤停病人82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心肺复苏院前急救用球囊辅助呼吸疗法,对照组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治疗。对比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关于复苏成功率,试验组数据51.22%,和对照组数据34.15%相比更高(P<0.05)。关于建立通气时间:试验组数据(9.01±2.38)s,和对照组数据(59.74±6.93)s相比更短(P<0.05)。关于血氧饱和度,复苏后1min和5min时:2组数据之间呈现出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院前急救用球囊辅助呼吸疗法,建立通气时间更短,复苏成功率更高,血氧饱和度也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徒手心肺复苏与应用心肺复苏机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徒手心肺复苏的50例患者作为参考组研究对象,以同一时期内在我院接受心肺复苏机实施心肺复苏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对比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与参考组患者在苏醒前的各项动脉血气指标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苏醒后,研究组患者的SaO2、PaO2、PaCO2与参考组患者相比,前两项明显更高,后一项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52.0%、复苏总有效率94.0%,均显著高于参考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14.0%、复苏总有效率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不良反应率46%高于参考组患者的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来说,心肺复苏机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具有更好的复苏效果,临床上可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精准心肺复苏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2月我院使用“精准心肺复苏模式”前入院的43例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我院使用“精准心肺复苏模式”后入院的43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ROSC(自主循环恢复)率、24小时存活率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指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ROSC、24小时存活率、复苏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GCS)也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展开“精准心肺复苏模式”,能够有效提高24小时存活率,促进患者自主循环功能的恢复。
简介:患者,女,50岁,冠心病猝死约7min,于2006年4月5日上午8:30入院。入院时患者意识全无,颜唇发紫,呼吸心跳停止,大血管无搏动。立即给予心脏按压,气囊面罩人工呼吸,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显示心电活动为一直线。立即静注肾上腺素1mg,每隔3min静注1次,使用2次无效,改为3mg静注,每隔10min一次,共用3次;多巴胺40mg静注,以15mg/kg·min^-1泵入;纳络酮2mg静注,30min后再用1次。继以100次/min的频率给予胸外按压,并行气管插管,继续人工呼吸(频率:16—20次/min),同时头部给予戴冰帽物理降温,心肺复苏20min后又静滴5%碳酸氢钠12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