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静脉置管在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2017年10月到2018年11月医院在接收的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当中,随机选取10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与观察对象。并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为51例。对照组使用的是外周动-静脉置管的治疗方式,观察组使用的是股静脉置管的治疗方式。结果观察组穿刺情况的成功率与平均血流量,全部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展现了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5.82%,明显的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17.65%,两组数据差异展现了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置管在肝衰竭患者行人工肝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中,股静脉置管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保证体外循环管路畅通,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值得被临床应用和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衰竭患者利用人工肝配合持续血液净化治疗时,采取优质护理的价值。方法:择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均采取人工肝配合持续血液净化治疗。结果:实施前患者IL-6水平高于实施后[(0.71±0.11)ng/L∶(0.42±0.03)ng/L,t=11.375,P<0.05];实施后患者临床满意度高于实施前[(94.33±5.16)分∶(78.46±9.21)分,t=6.723,P<0.05];实施前患者hs-CRP水平高于实施后[(8.14±2.21)mg/L∶(6.13±0.17)mg/L,t=4.055,P<0.05]。结论:肝衰竭患者采取人工肝配合持续血液净化治疗时,对其展开优质护理干预,具有高临床价值,能够提高护理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预见性护理在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救治肝衰竭病患中的应用成效。方法 挑选院内2021年1月-2022年8月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救治的肝衰竭病患3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15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前提下运用预见性护理,观察对比两组病患住院期间的并发症的出现率。结果 研究组病患并发症出现率为20%,参照组病患并发症出现率为40%,两组对比,研究组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率,提高病患的恢复效果,值得临床广泛运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人工肝治疗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份—2023年11月份收治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80例,随机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1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给予保肝、免疫调节、支持及对症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8%,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肝衰竭患者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可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1例7岁男孩连续咳嗽7 d,家长给患儿喂食自行采摘并煎制的新鲜成熟苍耳子(用量不详)1次。喂食后第3天,患儿出现阵发性上腹痛,伴呕吐、厌食、乏力、嗜睡和低热,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 34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3 501 U/L,血清总胆红素(TBil)26.5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9.0 μmol/L,血清白蛋白(ALB)32.8 g/L;血氨120 μmol/L。喂食后第6天,患儿乏力加重,易激惹,反应略迟钝,巩膜浅黄染,实验室检查示ALT 4 565 U/L,AST 4 335 U/L,TBil 32.9 μmol/L,DBil 23.4 μmol/L,ALB 30.2 g/L,血氨124 μmol/L。考虑为苍耳子中毒并致急性肝衰竭。给予血液净化(2次血浆置换、4 d血液透析滤过)和对症治疗后复查:ALT 1 043 U/L,AST 203 U/L,TBil 22.0 μmol/L,DBil 12.3 μmol/L,ALB 39.1 g/L;血氨36.3 μmol/L。停止血液净化治疗,继续对症治疗。2周后ALT 24 U/L,AST 35 U/L,TBil 13.8 μmol/L,DBil 4.6 μmol/L,ALB 47.3 g/L。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普通血液透析机开展血液灌流技术治疗肝衰竭的疗效。方法18例肝衰竭患者在综合性治疗基础上,应用普通血液透析机开展血液灌流,采用深静脉置管(颈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以180~200ml/min循环血液,每次灌流时间2.5h(2-2.5h),首次肝素用量10~15mg,以后每30分钟追加肝素5mg,灌流结束后用同等剂量鱼精蛋白中合肝素。结果通过血液灌流治疗后,全身症状改善明显,胆红素含量明显下降。起到改善内环境作用,利于肝细胞再生、肝功能恢复。血液灌流技术治疗肝衰竭早期、中期使用效果较好,而晚期效果差。结论应用普通血液透析机开展血液灌流治疗肝衰竭,操作简单,安全,有效。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小鼠动物模型探讨阳离子抗菌肽Cathelicidin-PY(PY)治疗急性肝衰竭的可行性。方法内毒素鲎试验(LAL assay)检测不同浓度抗菌肽PY体外中和内毒素/脂多糖(LPS)能力;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抗菌肽PY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毒性作用;体外溶血实验评价抗菌肽PY对健康人红细胞的溶血活性;构建D-氨基半乳糖联合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观察抗菌肽PY对模型小鼠存活率的影响;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体外实验显示极低剂量(0.01 μmol/L)可达到较高的内毒素中和率,中等剂量(10~40 μmol/L)中和率可超过70%,且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69.22,P < 0.05)。中等剂量抗菌肽PY有较强的中和内毒素作用,较低的细胞毒性及溶血活性。进一步体内实验显示中等剂量抗菌肽PY可改善模型小鼠的肝脏损伤程度并显著提高存活率,且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中等剂量抗菌肽组较肝衰竭组肝组织内Caspase-3表达明显减少,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抗菌肽PY具有较强中和内毒素的能力且毒副作用小,特定剂量抗菌肽PY可以减轻肝细胞凋亡,并显著提高模型动物存活率,为肝衰竭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中应用人文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将所选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行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行人文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治疗及护理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护理后研究组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人工肝治疗肝功能衰竭患者中应用人文护理可以保证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或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以我院2010年来住院的45例诊断慢加急性肝衰竭或急性肝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45例病人分成2组,中西药组23例,西药组22例,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中西医组明显好于西医组, P<0.05。结论: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伴早期肝性脑病治疗中联合人工肝血浆置换与血液滤过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01~2023.08在院就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伴早期肝性脑病患者58例,按双盲法均分2组,对照组行人工肝血浆置换,观察组则加用血液滤过治疗,比对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的症状改善时间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率无差异,P>0.05。结论:通过结合使用人工肝血浆置换和血液滤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促进肝功能改善,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适合推广使用。
简介:1例25岁女性患者因湿疹、荨麻疹遵医嘱服用润燥止痒胶囊(4粒,3次/d),1个月余后出现乏力、皮肤及巩膜黄染,食欲差,尿液变黄。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2211U/L,天冬氨酸转氨酶3977U/L,总胆红素299.0μmol/L,直接胆红素157.2μmol/L。入院诊断:急性肝衰竭(药物性)。给予保肝、降酶、退黄治疗。入院第6天患者出现发热、呕吐和腹胀,腹腔积液检查示细胞总数2110×10^6/L,白细胞计数1200×10^6/L,中性粒细胞0.80,诊断为原发性腹膜炎,给予抗感染治疗。第7天患者烦躁不安,反应迟钝,血氨107μmol/L,诊断为肝性脑病,给予脱氨治疗;第9天患者呈昏睡状态,呼吸困难,行气管插管;第10天患者神志不清,压眶无反应,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第11天高热伴血压下降,血氨306μmol/L,诊断为肝性脑病(IV期),给予药物、灌肠和连续血液滤过等治疗;第12天患者终因腹腔感染致感染性休克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