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悬吊式截石位手术体位在20例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术中的临床应用,观察患儿的临床应用效果、安全性和其预后。方法所有病例全部采取自行设计悬吊式截石位手术体位进行手术。结果采取自行设计的悬吊式截石位,明显缩短手术前的准备时间,手术操作方便,术中可根据主刀医生的需要随时变换为平卧位和截石位,20例患儿愈后良好。术后无1例患儿发生下肢的水肿、瘀斑、瘀痕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无肢体感觉障碍。充分适用于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切除术的体位安置,有临床推广价值。结论自行设计悬吊式截石位减少手术准备时间,便于主刀医生的术中操作,改变体位方便,术后无并发症,适于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通过对先天性巨结肠(HD)病变段层粘连蛋白(LN)转录表达的研究,探讨肠壁微环境改变对HD的形成作用以及与RET基因学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RT-PCR技术对HD病儿层粘连蛋白Mrna在无神经节细胞段、有神经节细胞段、正常段的表达进行检测,美国alpha9900凝胶图像分析系统判定表达强度,SPSS软件统计分析,推断LN的作用,同时检测RET基因的表达,用直线相关关系研究两者的相关性.结果:LN基因在无神经节细胞段异常高表达(P<0.05),无神经节细胞段<有神经节细胞段<正常段;而RET基因的表达正好相反,无神节细胞段<有神经节细胞段<正常段,在无神经节细胞段明显减少,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HD无神经节细胞段LN的增高是内在的,LN增高引起肠神经细胞过早分化、定居导致无神经节细胞症的发生,可能与RET基因有一定内在联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ERAS护理在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康复中的效果。方法:将近一年本医院收治的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病例,选取42例进行系统抽样并随机分组。其中研究组采用ERAS护理,参照组采用基础护理。结果:两组患儿入组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而经过两种不同模式的护理后,研究组的患儿术后开始排气时间(12.96±2.53)h、开始排便时间(14.72±2.03)h、开始进食时间(34.45±4.16)h、住院时间(9.72±1.133)d均短于参照组患儿(17.95±2.54)h、(21.45±3.32)h、(44.46±6.15)h、(13.35±2.83)d;研究组患儿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90.48%)则高于参照组(76.19%)。结论:在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康复中采用ERAS护理效果更好,患儿康复更快,家属满意度更高,此种护理方法应值得积极运用于临床护理之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ERAS护理在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康复中的效果。方法:将近一年本医院收治的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病例,选取42例进行系统抽样并随机分组。其中研究组采用ERAS护理,参照组采用基础护理。结果:两组患儿入组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而经过两种不同模式的护理后,研究组的患儿术后开始排气时间(12.96±2.53)h、开始排便时间(14.72±2.03)h、开始进食时间(34.45±4.16)h、住院时间(9.72±1.133)d均短于参照组患儿(17.95±2.54)h、(21.45±3.32)h、(44.46±6.15)h、(13.35±2.83)d;研究组患儿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90.48%)则高于参照组(76.19%)。结论:在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康复中采用ERAS护理效果更好,患儿康复更快,家属满意度更高,此种护理方法应值得积极运用于临床护理之中。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取2023年3月-2024年3月期间本院所收治的74例行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患者,抽取其为本次调查对象,通过随机表法实施分组,即对照组(n=37)、观察组(n=37)。前者施以常规护理,后者施以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模式之下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护理效果展开对比,可看出显著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展开对比,可看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实施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患者进行护理服务,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要比常规护理效果更为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促进预后,建议对此项护理手段实施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合并小肠结肠炎(HAE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及合并21例HAEC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合并HAEC的21例病例中,16例作粪培养均有致病菌生长;8例行肠造瘘术,其中7例治愈,1例死亡;保守治疗13例,4例治愈,9例死亡。手术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AEC是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严重并发症,也是该病的主要致死原因;HAEC的发生与细菌感染有关;一旦发生HAEC,手术治疗的治愈率高于保守疗法,及时的肠造瘘手术是挽救患儿生命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围绕先天性巨结肠(HD)行经肛门根治术后患儿发生结肠炎(HEC)的护理方法进行分析。方法 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行巨结肠根治术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2020年2月~2022年2月期间接诊的78例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行巨结肠根治术患儿开展研究,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精细化护理),各组39例,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减短(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精细化护理干预可保证患儿手术护理需求,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儿术后康复进程,减少并发症,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患儿护理中将延续性护理干预进行运用在提升患儿术后恢复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按照对比护理的方式展开探究,纳入患者共计60例,属于本院在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所接诊患儿,按照组内随机抽选的方式,取30例,术后展开常规护理,即对照组,余下30例则需要将延续性护理干预进行运用,即观察组。分析患儿恢复情况。结果 结合对比可知观察组患儿在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简介:目的观察一期经肛门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经过及近期疗效.方法6例年龄分别为15天、4、5、6、15个月及2岁的小儿接受了单纯经肛门治疗巨结肠的手术.诊断由术前钡灌肠及术中、术后的病理检查确定.2例并巨大粪石,麻醉下夹碎,温盐水灌洗清除.直肠粘膜自齿线上0.5cm起分离至腹膜返折处,移行段及乙状结肠上段经肛门内拖出,限制拖出的血管予电凝或结扎,将正常结肠与肛门齿线上粘膜吻合.结果术后平均住院4天(2~7天),所有小儿每日有3~5次正常大便,无需药物及洗肠.结论单纯经肛门直肠内手术的方式既安全又容易施行,而且术中对结肠系膜的游离范围最小.该法具有创伤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研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患儿大脑内排便反射的控制区域是否存在功能性的活动异常。方法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且同意参加本研究的10例HSCR患儿作为HSCR组,其中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3.30岁;同期无排便功能障碍的同年龄段的12例体表血管瘤患儿作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其中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4.08岁。两组患儿均先进行直肠肛门测压检查,并记录直肠静息压力水平,引起患儿出现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直肠内气囊充气量及相应的直肠内压力升高值。随后使用fMRI技术来观察HSCR组和对照组患儿在能够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刺激下,其大脑内激活区域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使用FSL(FMRIB Software Library,version 6.0.0)软件对所得的f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直肠静息压、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的气囊注气容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体重、引起直肠内初始感觉和急迫便意时的直肠内压力升高值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直肠内初始感觉刺激下,两组患儿大脑内均未出现与直肠扩张刺激相关的活动区域。在急迫便意刺激下,正常组患儿大脑内主要有额上回、脑岛、小脑、扣带回和丘脑区域出现了激活;而在HSCR组患儿大脑内上述区域均未出现激活,仅枕叶、舌回及颞叶区域出现了少量激活。将正常组及HSCR组的结果进行对比,在急迫便意的感觉刺激下,正常组大脑内的脑岛、额下回、丘脑、小脑以及扣带回(前部)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HSCR组,而HSCR组大脑内的枕叶、颞下回、胼胝体、海马回以及海马旁回区域的活动强度要高于正常组。结论HSCR组患儿的额下回、脑岛、小脑、丘脑以及前扣带回等区域可能在排便反射的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异常。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下经肛门改良Soave术式根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分析33例行腹腔镜下经肛门改良Soave术式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患儿术后10~16天出院,随访6个月,疗效满意。结论腹腔镜下改良Soave术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其术前充分的肠道准备,术后肛周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