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疾病风险分级的健康管理对高血压前期青少年患者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本院2020年12月-2022年12月住院的100名高血压前期病人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健康管理,对比两组的应用结果。结果:实施健康管理前、后两组病人的认知功能得分均显著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前期青少年患者中实施健康管理,能够使患者的不良行为方式得到有效改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知识认知水平,应当得到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评价新生儿肺炎护理中不同体位干预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选取的8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的病例资料,按照《随机数列表法》分为40例对照组和40例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体位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患儿转动体位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患儿不同时间段的肺功能指标,观察和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后的疗效、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入院第1天、第3天、第7天肺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护理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和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在新生儿肺炎护理中应用转动体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肺功能指标,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不同体位固定技术的应用效果 。 方法:选取 2016 年 6 月到 2018 年 6 月 在我院进行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的 76 例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真空垫体位固定技术治疗)与观察组(热塑体膜治疗)各 38 例,比较不同体位固定技术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误差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真空垫体位固定技术相比,热塑体膜固定的精准度更高,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放射治疗的最终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以下简称全麻)患者术后回病房最佳体位,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增加舒适度。方法将6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全麻术后予去枕平卧6个小时、心电监护、吸氧等处理;实验组30例患者术后予抬高10~15°的低枕卧位、心电监护、吸氧等处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头晕、呕吐的发生及患者舒适度、伤口疼痛(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比较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异常和头晕、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的体位不适、伤口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术后取低枕卧位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让患者更好地度过全麻复苏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不同体位固定技术摆位误差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例胸部肿瘤患者,均为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患者,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其中10例采取真空负压袋体位固定记为对照组,10例采取低温热塑体膜体位固定记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摆位误差,放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X轴、Y轴与Z轴摆位偏差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放射治疗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60.00%,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对胸部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时,采取低温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技术相比于真空负压袋体位固定技术摆位误差小,且可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新生儿蓝光治疗中不同体位更换模式对新生儿蓝光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次纳入筛选对象是本院2021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0例。随机奇偶数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各15例。两组患儿均接受蓝光及药物治疗,辅以优质护理干预措施。蓝光治疗中,对照组予常规体位变换,观察组则实施新型体位更换方案,对比不同体位更换方案的应用效果差异。结果 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生儿蓝光治疗中实施新型体位更换,可提升患儿治疗舒适度,降低哭闹或是呕吐情况发生率,对于提高治疗有效率也具有积极作用,可缩短住院时间,应用价值较高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