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脑中风后最常见一种并发症则是抑郁症,其临床病发率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还会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造成很大阻碍。经临床相关研究表明,患者发生中风后抑郁(PSD)的治疗方式中,其中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本文主要探讨PSD症的临床发病机制,并对其进行分析,同时对中药治疗情况的进展进行有效阐述,进而为今后的PSD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的特点。自杀是抑郁症最危险的临床症状,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巨大危害。目前临床上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预防主要依赖于临床医师的经验,而缺乏准确的预知模型,了解抑郁症自杀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有助于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有效预防,减轻社会负担。近年来,利用结构磁共振和功能磁共振技术发现抑郁症有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患者存在明显的脑结构或功能的改变,主要涉及眶额叶、颞顶叶、扣带回、海马、纹状体等脑区以及脑核心认知网络,尤其是前额叶-边缘系统的异常变化。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伴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的脑结构和功能改变,以期发现可以用于临床早期识别抑郁症是否伴发自杀意念/行为的神经影像学标志物。
简介:摘要:老年期抑郁症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有社会心理因素,比如老年人身体疾病及精神挫折的耐受能力日趋下降,再加上遭受各种心理应激的机会越来越多,配偶亡故、子女分居、社会地位改变也有病理性因素,比如抑郁症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异常、老年人大脑发生退行性变,学习及工作能力、思考能力减退,使得兴趣狭窄,研究老年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十分必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采用产科心理护理的影响。方法:2020年10月-2021年10月为研究实施阶段,该过程也是明确研究对象和开展研究的主要阶段,经过本院产科治疗的孕妇中选取70例作为样本量,使用计算机序列软件进行样本的编号,并下载随机分配软件,将样本分到两组,其中35例给予基础护理视为参照组;另外35例采用基础护理的同时应用产科心理护理视为研究组。记录两组的具体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对比。结果:进行护理后的心理状态比较,研究组有明显优势,满意度比较研究组颇高且优于参照组,上述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积极开展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改善孕妇心理状态,从而避免产后抑郁的发生。具有较高的推广性和适用性。
简介:【摘要】 目的:本次研究中,对产妇产后抑郁症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的影响予以探究。方法:10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筛选自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50例),实验组给予心理护理(50例)。观察2组护理干预后的效果,对比2组抑郁评分。结果:实验组护理前抑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小(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实验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中分析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此次研究中,对产妇产后抑郁症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可较好的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该护理方法可在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护理中予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永康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应对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AS评分[(44.21±4.15)分]、SDS评分[(45.28±5.16)分]、HAMA评分[(12.41±2.16)分]、HAMD评分[(9.75±2.83)分]和SCSQ消极应对评分[(10.35±2.23)分]均低于对照组[(51.14±4.39)分、(53.64±5.31)分、(16.73±2.54)分、(14.18±2.72)分、(14.73±2.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83、6.184、7.097、6.182、7.375,均P<0.001)。观察组治疗后SCSQ积极应对评分[(31.42±4.43)分]高于对照组[(24.16±4.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32,P<0.001)。结论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结构式团体心理治疗,能显著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改善患者的应对方式。
简介:摘要2016年8—12月全科医生使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筛选出上海市控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4例轻中度抑郁障碍(PHQ-9评分5~14分)的老年患者,将其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62例。对照组接受群体性健康教育,干预组在群体性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参加开心俱乐部活动。在干预结束时及结束后12周,分别使用PHQ-9量表、12条目简短生命质量(SF-12)量表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随访评估。在干预结束时和结束后12周,干预组的PHQ-9评分明显下降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束时:(7.95±2.41) 比(8.94±2.38)分,t=3.643,P<0.01);结束后12周:(6.44±2.27)比(8.92±2.76)分,t=7.734,P<0.01]。干预组结束后12周,SF-12生理总评分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49.74±8.80)比(47.71±6.77)分,t=2.001,P=0.04]。干预前后干预组SF-12 心理总评分及对照组所有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干预组运动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开心俱乐部活动可以显著改善老年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生命质量,并能促进该类患者健康锻炼,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开心俱乐部活动的长期效应。
简介:摘要2016年8—12月全科医生使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筛选出上海市控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4例轻中度抑郁障碍(PHQ-9评分5~14分)的老年患者,将其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162例。对照组接受群体性健康教育,干预组在群体性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参加开心俱乐部活动。在干预结束时及结束后12周,分别使用PHQ-9量表、12条目简短生命质量(SF-12)量表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随访评估。在干预结束时和结束后12周,干预组的PHQ-9评分明显下降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束时:(7.95±2.41) 比(8.94±2.38)分,t=3.643,P<0.01);结束后12周:(6.44±2.27)比(8.92±2.76)分,t=7.734,P<0.01]。干预组结束后12周,SF-12生理总评分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49.74±8.80)比(47.71±6.77)分,t=2.001,P=0.04]。干预前后干预组SF-12 心理总评分及对照组所有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干预组运动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开心俱乐部活动可以显著改善老年轻中度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生命质量,并能促进该类患者健康锻炼,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开心俱乐部活动的长期效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42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评定,比较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在相关因素、护理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42例脑血管病患者SDS评分为34~73分,平均55.69±10.25分。其中44例(30.96%)有脑卒中后抑郁。抑郁组年龄>70岁(68.18%),受教育时间较长≤10年(97.73%),复发性卒中占27.27%,独居占40.91%,脑活动占59.09%,经济收入占38.64%,缺乏家庭支持占36.36%。护患关系一般占31.82%,医疗费用占25.00%,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8分,72.73%,68.18%的受试者未开展延伸护理,高于非抑郁组。结论;导致卒中后抑郁的因素是复杂的。实施针对性护理策略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焦虑症患者心理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焦虑症患者护理结果,以护理方式为依据,建立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理情绪,以及护理后患者满意率;结果:护理前组间心理情绪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评分低于护理前,两组相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1.11%)高于对照组(73.3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焦虑症患者护理期间,以常规护理方式为基础,落实心理护理干预,利于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同时可提升患者对护理方式满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