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开腹肝癌切除术、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两种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肝细胞癌的效果,为肝细胞癌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行手术治疗的66例肝细胞癌患者,综合手术方案不同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下分为接受开腹肝癌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的试验组。对比两组肝细胞癌患者手术情况(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组间手术相关指标对比,试验组患者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以及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肝细胞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损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开腹切除术 腹腔镜切除术 肝细胞癌 手术情况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开腹肝癌切除术与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患者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开腹肝癌切除术)和观察组(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各29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实施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PCT、ICAM-1、IL-6水平明显低于进行开腹肝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IgA、IgM及Ig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实施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进行开腹肝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绝对卧床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炎性反应,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开腹肝癌切除术 腹腔镜肝癌切除术 肝细胞癌 效果对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是肝细胞癌非手术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手段,能提高肝癌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准确的评价肝细胞癌TACE联合RFA术后疗效,对下一步制定治疗方案、把握治疗时机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不同影像学方法对TACE联合RFA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评价,同时比较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点与不足,为临床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把握治疗时机,提供充分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肝细胞癌 栓塞 射频消融 医学影像 疗效评价
  • 简介:摘要探讨腹腔镜再次肝切除(LRH)治疗复发肝细胞癌(rHCC)的效果。回顾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LRH的rHCC患者临床资料。入组患者10例,男性9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2岁。同侧复发7例,对侧复发2例,双侧复发1例。再次切除解剖肝切除5例,非解剖肝切除5例。再次切除术中应用荧光腹腔镜显影4例。手术时间(163.3±86.7)min,术中出血量(288.0±229.3)ml,术后住院时间2~32 d,中位数为7 d。肛门排气时间为(3.1±1.4)d。1例术后出现结肠瘘,经积极处理后治愈出院。初步研究显示LRH治疗rHCC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天冬氨酸转氨酶与淋巴细胞比值(ALR)、谷氨酰转移酶与淋巴细胞比值(GLR)、天冬氨酸转氨酶与丙氨酸转氨酶比值(AAR)在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178例肝细胞癌肝移植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56例,女22例;年龄为(54±9)岁。所有患者为首次原位肝移植。观察指标:(1)随访情况。(2)各指标对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预测价值及截断值。(3)影响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4)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将单因素分析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前进法。采用回归系数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曲线下面积进行效能评价。结果(1)随访情况。178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6(1~74)个月,其中41例随访期间死亡;61例肿瘤复发,117例无肿瘤复发。肝移植后患者3年、5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2.8%、69.9%和57.3%、52.8%。(2)各指标对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预测价值及最佳截断值。受者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肿瘤最大径、ALR、G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AA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0.70、0.69、0.65、0.64、0.65[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68~0.83、0.61~0.79、0.61~0.77、0.57~0.74、0.56~0.73、0.56~0.74,P<0.05],上述各项指标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28.00 μg/L、5.25 cm、92.90、122.40、3.00、2.42。(3)影响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AFP>228.88 μg/L、肿瘤数目为多发、肿瘤最大径>5.25 cm、ALR>92.90、AAR>2.42是影响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13、1.90、2.66、2.40、2.75,95%CI分别为1.81~5.41、1.08~3.35、1.49~4.74、1.40~4.11、1.54~4.91,P<0.05)。(4)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术前血清AFP、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ALR、AAR构建肝细胞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3(95%CI为0.76~0.89,P<0.05),最佳截断值为5.5,特异度为80.3%,灵敏度为73.8%。178例患者中,110例为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低风险(0~5分),68例为肝移植后肿瘤复发高风险(6~16分),高风险患者肝移植后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27.7%、18.2%、18.2%和63.7%、48.9%、48.9%;低风险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92.3%、82.4%、74.6%和90.4%、87.7%、83.6%,两者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67.83,21.95,P<0.05)。结论术前血清AFP、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ALR、AAR是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 标签: 肝肿瘤 肝移植 复发 预测模型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开腹、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20例,随机分为K组(10例)与F组(10例),K组患者行开腹肝癌切除术,F组患者实施腹腔镜肝癌切除术。观察比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在实施治疗后,F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绝对卧床时间、住院周期都优于K组,差异显著(P<0.05);F组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较K组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细胞癌患者应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进行治疗的疗效较行开腹肝癌切除术效果好。

  • 标签: 开腹肝癌切除术 腹腔镜肝癌切除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钆塞酸二钠(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EOB-DTPA)已经成为诊断肝细胞癌的重要工具。其可提高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及早期HCC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并能够反映HCC病灶的生物学特征及分化程度,为HCC术前及治疗后评价提供新的指导。笔者综述了Gd-EOB-DTPA在HCC诊断及生物学特性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钆塞酸二钠 肝细胞肝癌 磁共振成像 诊断 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肝癌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其中对照组实施开腹肝脏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则实施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相关指标和远期预后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相对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的的远期预后生存率稍高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肝癌的近期疗效确切,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腔镜肝切除术 开腹肝脏切除术 近期疗效 远期疗效
  • 简介:摘要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肝脏疾病也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各种原因,肝失代偿的治疗相当困难,体外肝支持装置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原位肝移植供体严重短缺。用多能干细胞诱导肝细胞和肝类器官不仅可以研究肝细胞的命运决定、肝发育、肝再生机制和肝脏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而且也可用于筛选药物,并为未来的移植治疗提供稳定的功能肝细胞来源。与肝脏发育类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肝细胞和类器官的培养是一个自组织过程:从几个关键因素的变化开始,最终形成具有复杂功能的细胞/器官。现介绍目前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肝细胞和类器官培养的主要方法和进展,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线索。

  • 标签: 多能干细胞 类肝细胞 肝类器官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对肝脏肝细胞组织病理变化观察.方法将56例自体干细胞肝移植术完成了术前、术后肝穿刺检查的病例资料总结.结果移植患者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术前分级均在G3S4以上.术后病理平均分级G3S3.结论我们认为补充足够的肝细胞、控制肝纤维化的进展甚至逆转纤维化过程,证实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肝细胞病理变化,进而影响肝细胞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关键词自体干细胞,肝移植,肝穿刺,病理中图分类号R3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172-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超声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3D-CEUS)定量分析评价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血流灌注特征的可行。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36例初发且未经任何治疗的HCC患者(共39个病灶),分别行二维超声造影(two-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2D-CEUS)和3D-CEUS检查。持续造影150 s并存盘,应用仪器内置的定量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取整个病灶为感兴趣区,生成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并获得以下定量参数: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上升支斜率(ascending slope,AS)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计算曲线与原始数据的拟合度(quality of fit,QOF)。比较同一医师两次进行图像分析得到的3D-CEUS定量参数并分析其可重复性;对QOF>75%病灶的3D-CEUS和2D-CEUS定量参数进行一致评价和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不同分组(按病灶深度分为≤ 8 cm和>8 cm两组,按病灶坏死率分为≤50%和>50%两组)病灶3D-CEUS定量参数的差异。结果所有病灶中有38个(97.4%,38/39)TIC的QOF>75%。医师组内行图像分析获取3D-CEUS定量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efficient,ICC)值为0.85~0.99。QOF>75%的病灶3D-CEUS与2D-CEUS时间定量参数TTP和MTT的ICC分别为0.87和0.91 ,病灶3D-CEUS与2D-CEUS强度定量参数PI、AS和AUC的rs值分别为0.71、0.72和0.71。不同深度两组病灶的3D-CEUS定量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坏死率两组病灶的3D-CEUS定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D-CEUS定量分析用于评价病灶深度≤8 cm的HCC血流灌注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三维 肝细胞肝癌 定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肝局灶结节增生、肝细胞肝癌鉴别诊断中,应用普美显的价值。方法 本院选择2020年5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FNH组与HCC组,各20例。结果 经干预,FNH与HCC的鉴别准确,得到了显著提高(P

  • 标签: 普美显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肝细胞肝癌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肝癌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同时肝癌展示出时间异质和空间异质。本文就肝细胞癌的肿瘤微环境异质与肿瘤异质,从肝细胞癌异质特点、异质产生机制以及肝细胞癌异质对诊断和治疗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肝细胞癌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 标签: 癌,肝细胞 肿瘤微环境 肿瘤异质性 肿瘤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膜后脂肪肉瘤(RLS)术前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手术的207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将NLR划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无复发生存期(RFS)并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在本组研究中,低NLR共95例,高NLR共112例,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包膜是否完整、肿瘤形态是否规则、肿瘤是否侵袭重要血管、是否存在联合器官切除等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平均年龄(t=-2.347,P<0.05)、肿瘤的生长速度(Z=-3.411,P<0.05),血型、术中出血量是否多于800 ml、术中是否输血、单种或多种病理亚型、肿瘤切除完整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9、10.859、4.566、4.291、10.491,P均<0.05)。经Log-rank检验表明,低NLR组和高NLR组的中位RFS分别为21、12个月,高NLR组比低NLR组术后复发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9,P<0.01)。结论RLS患者术前NLR与肿瘤复发明显相关,较高的NLR可能预示肿瘤复发时间更短。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 腹膜后脂肪肉瘤 术后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射频消融术(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术前预测评分。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RFA治疗的168例HCC患者资料,应用X-tile软件确定术前循环肿瘤细胞(CTC)最佳的截断值并进行分组,分析术前不同CTC值与各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按每项独立危险因素赋值为1分组成预测评分,分为低危组(0~2分)、中危组(3分)及高危组(4~5分),并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复发曲线,统计各组累积复发率。结果168例患者中男性151例,女性17例,年龄(58.33±9.53)岁。在CTC的检测中,131例肝癌患者CTC≥1个/3.2 ml(77.98%),范围为0~20个/3.2ml。X-tile软件确定HCC患者术前CTC临界值为2个/3.2ml,故CTC≤2个/3.2ml为阴性组(93例),CTC>2个/3.2ml为阳性组(75例)。分析术前CTC与各术前临床参数的关系,发现CTC与肿瘤结节数目、肿瘤最大径及甲胎蛋白(AFP)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TC阳性[HR(95%CI):1.990(1.332~2.974)]、AFP>20 ng/ml[HR(95%CI):1.659(1.111~2.477)]、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40 mAU/ml[HR(95%CI):1.580(1.022~2.443)]、肿瘤结节数目≥2个[HR(95%CI):1.568(1.057~2.326)]、肿瘤最大径>30 mm[HR(95%CI):1.544(1.007~2.369)]均是HCC患者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三组患者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累积复发率低危组为14.9%、35.6%、56.4%,中危组为38.9%、70.5%、85.0%,高危组为64.5%、84.5%、100%,三者患者累积复发曲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CTC阳性、AFP>20 ng/ml、PIVKA-II>40 mAU/ml、肿瘤结节数目≥2个、肿瘤最大径>30 mm是HCC患者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术前预测评分,对指导临床实践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癌,肝细胞 射频消融术 循环肿瘤细胞 预测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术后经门静脉区域灌注化疗对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意义。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Spring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所有检索均截止至2012年1月10日。检索所有有关肝癌术后区域灌注化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筛选和提取资料,并用改良后的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6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手术切除组相比,术后区域灌注化疗可以有效降低近期复发率,术后1年复发率的相对危险度RR(95%CI)为0.48(0.39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门静脉化疗 区域灌注化疗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细胞癌患者癌旁组织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与根治切除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接受根治肝切除的320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73例,女性47例,年龄17~80岁,中位年龄53岁。癌旁肝组织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肿瘤多发(HR=1.895,95%CI:1.155~3.108)、微血管侵犯(HR=1.665,95%CI:1.104~2.512)、肿瘤直径>5 cm(HR=2.400,95%CI:1.603~3.594)、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18(HR=1.880,95%CI:1.257~2.810)是肝细胞癌患者根治肝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甲胎蛋白>20 μg/L(HR=1.631,95%CI:1.151~2.311)、微血管侵犯(HR=2.145,95%CI:1.536~2.994)、肿瘤直径>5 cm(HR=1.866,95%CI:1.342~2.592)、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18(HR=1.517,95%CI:1.084~2.122)是肝细胞癌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癌旁组织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将患者分为低比值组(比值≤18,n=222)和高比值组(比值>18,n=98)。低比值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和累积无瘤生存率均优于高比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癌旁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是肝细胞癌患者根治肝切除术预后的影响因素,低比值患者预后更佳。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星状细胞 γδ T淋巴细胞 肿瘤微环境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性别对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连续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1 796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资料,男性1 548例,女性248例,平均年龄49.6岁。随访患者复发和生存情况,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较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年龄及是否绝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男性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女性患者,男性患者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低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HR=0.777,95%CI:0.615~0.982)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HR=0.669,95%CI:0.520~0.856)也是肝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以50岁为界值将患者分为<50岁(n=915)和≥50岁(n=881)。在<50岁的患者中,男性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及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均低于女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50岁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累积生存率及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患者根据是否绝经分为绝经组(n=152)和未绝经组(n=96),绝经组和未绝经组的女性患者累积生存率及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女性肝细胞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明显优于男性患者。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性别 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