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黄金时间内规范化创伤急救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流程,观察组采用黄金时间内规范化急救流程;监测两组间隔时间、首次检查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入手术室时间、早期死亡率。结果 对照组间隔时间为 25.79 ±1.75 min,观察组为15.4±1.56 min,对照组首次检查时间为30.5±4.5 min,观察组为20.4±3.6 min,对照组急诊室停留时间为47.5±4.5 min,观察组为35.8±3.4 min,对照组入手术室或 EICU 时间为65.5±7.5 min,观察组为49.1±6.4 min。死亡率对照组为7.89%、观察组为 4.65%。医护人员的时间轴依从性均>97%。结论 采用黄金时间内规范化创伤急救流程,增强急救时效性、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改善了患者的结局。

  • 标签: 严重创伤 黄金时间 抢救成功率 时效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在采取时间护理时的影响。方法:2019年10月~2020年10月,纳入我院收治的8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护理,研究组采取时间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满意率和疼痛度水平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满意率为97.44%,高于对照组的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时间护理 妇科腹腔镜 疼痛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麻醉体温变化对患者麻醉后拔管时间和苏醒效果的影响。方法:以80例全麻患者为例,时间为2019.05-2021.01之间,将80例按照不同干预分为2组(各组4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麻醉后处理,实验组基于前组上做好保温处理。比较2组麻醉优良率、术后血压、心率水平、苏醒效果、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对比麻醉优良率、术后心率、血压等水平、拔管及苏醒时间、鼻咽部温度、寒战及低体温发生率等数据后发现实验组更优,统计显示差异明显较大(P

  • 标签: 麻醉 体温 拔管时间 苏醒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选2020年7月~2021年3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全血血常规检验者共80例为研究对象,行对比性临床研究,依据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划分组别,A组、B组各40例。全血样本采集后,A组随机选择10份(A1)立即上机检验,其余样本在室温下保存2h(A2)、4h(A3)、8h(A4)时各取10份上机检验;样本采集后,B组随机选择10份(B1)立即上机检验,其余样本在冷藏环境下2h(B2)、4h(B3)、8h(B4)时各取10份上机检验。统计各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1)A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A1、A2组RBC、WBC、PLT及Hb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A3组PLT高于A1组,差异显著(P<0.05),RBC、WBC、Hb较A1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4组RBC、PLT及Hb均高于A1组,WBC低于A1在,差异显著(P>0.05)。(2)B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B1、B2组RBC、WBC、PLT及Hb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B3组PLT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B4组RBC、PLT及Hb均高于B1组,WBC低于B1在,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条件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明确影响性,需在血常规检验实施中,严格保存全血标本、及时送检,确保检验结果真实性。

  • 标签: 全血标本 保存时间 温度环境 血常规检测
  •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卒在临床治疗中被称之为脑梗死,其关键就是位于病人的脑血管动脉中进行病变,从而导致病人出现一系列的疾病后遗症。现阶段,缺血性脑卒是病人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只有在病人病发的短时间内对其进行专业的治疗,那么才可以挽回病人的生命。基于此,本文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后辅助溶栓治疗的临床进展作出简要的分析。

  • 标签: 静脉溶栓 缺血性脑卒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康复护理的措施并分析其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平均将5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间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对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预防并发症有积极影响,且能够使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康复护理 下床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300例肝硬化患者主要于2020年1月-2021年8月接受病情诊疗,将其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取同期3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对象。入选者均接受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测,而后观察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及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压积及血小板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组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及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血小板压积及血小板指标均明显低于未出血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异常现象,且出血者与未出血者这两者指标存在差异也十分显著,可为此病诊疗提供科学价值。

  • 标签: 检验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 肝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全麻手术患者围麻醉期应用综合保温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2月本院102例全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围麻醉期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应用综合保温措施。结果:入室时,研究组与对照组体温无差异(p>0.05),研究组麻醉后1h、麻醉后意识复苏时、转出复苏室时的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研究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全麻手术 围麻醉期 综合保温措施 寒战 苏醒时间 体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睡眠时间与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600名本社区民众进行研究。本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应按照所选民众睡眠时间进行分组,分别为甲组(每天睡眠时间短于6小时)、乙组(每天睡眠时间在6小时至8小时之间)及丙组(每天睡眠时间在8小时以上),三组均有200人。研究人员在本次实验中应对所选三组民众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并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本次实验数据不难得出,乙组所选200人中分别有26人、30人、19人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占比分别为13.00%、15.00%、9.50%,与甲组及丙组对应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乙组民众的发病率较低,(p<0.05);甲组所选200人中分别有85人、88人、82人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占比分别为42.50%、44.00%、41.00%,丙组所选200人中分别有77人、69人、70人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占比分别为38.50%、34.50%、35.00%,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微小,(p>0.05)。结论:睡眠时间与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合理的睡眠时间为6小时至8小时之间,能够有效降低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

  • 标签: 冠心病 糖尿病 高血压 睡眠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选2020年7月~2021年3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全血血常规检验者共80例为研究对象,行对比性临床研究,依据分层随机化分组法划分组别,A组、B组各40例。全血样本采集后,A组随机选择10份(A1)立即上机检验,其余样本在室温下保存2h(A2)、4h(A3)、8h(A4)时各取10份上机检验;样本采集后,B组随机选择10份(B1)立即上机检验,其余样本在冷藏环境下2h(B2)、4h(B3)、8h(B4)时各取10份上机检验。统计各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1)A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A1、A2组RBC、WBC、PLT及Hb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A3组PLT高于A1组,差异显著(P<0.05),RBC、WBC、Hb较A1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4组RBC、PLT及Hb均高于A1组,WBC低于A1在,差异显著(P>0.05)。(2)B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B1、B2组RBC、WBC、PLT及Hb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B3组PLT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B4组RBC、PLT及Hb均高于B1组,WBC低于B1在,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条件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明确影响性,需在血常规检验实施中,严格保存全血标本、及时送检,确保检验结果真实性。

  • 标签: 全血标本 保存时间 温度环境 血常规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在麻醉患者手术过程当中,其体温变化对其受苏醒的时间,以及把握时间所产生的现实影响。方法:在此次研究过程当中选取我院在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所收治的共计86位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在研究过程当中以平均且随机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3位,在手术中进行常规性的处理。观察组患者共计43位,在手术过程当中应用较为常规的处理并且配合保温处理,对于两组患者在实际手术中所具有的鼻咽温度以及拔管的时间,与其术后的苏醒时间进行详细的分析,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实际观察中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所具有的术中鼻咽温度与麻醉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较为优异。同时,观察组患者患所具有的拔管与苏醒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时间相对较短。结论:在手术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保温处理,能够进一步使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得以缩短,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有着较为突出的现实意义,能够进一步的使患者在维修期的安全性得以提升,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而言,同样有着较为积极的现实影响。在当前的手术中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应用。

  • 标签:   麻醉体温变化 术后苏醒 拔管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在麻醉患者手术过程当中,其体温变化对其受苏醒的时间,以及把握时间所产生的现实影响。方法:在此次研究过程当中选取我院在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所收治的共计86位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在研究过程当中以平均且随机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3位,在手术中进行常规性的处理。观察组患者共计43位,在手术过程当中应用较为常规的处理并且配合保温处理,对于两组患者在实际手术中所具有的鼻咽温度以及拔管的时间,与其术后的苏醒时间进行详细的分析,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实际观察中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所具有的术中鼻咽温度与麻醉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较为优异。同时,观察组患者患所具有的拔管与苏醒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时间相对较短。结论:在手术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保温处理,能够进一步使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得以缩短,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有着较为突出的现实意义,能够进一步的使患者在维修期的安全性得以提升,对于患者的术后恢复而言,同样有着较为积极的现实影响。在当前的手术中需要进行综合性的应用。

  • 标签:   麻醉体温变化 术后苏醒 拔管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四穴电针”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的显效时间。方法:观察对象为抽取我院收治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计90例,研究时间段为2017年6月到2019年6月,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各45例。给予常规穴位针刺并使用电针治疗的患者命名为对照组,给予“四穴电针”治疗患者命名为实验组,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JOA评分及患者的疼痛显效时间。结果:在接受了“四穴电针”治疗后,相比对照组,实验组疼痛显效时间明显更短,且JOA评分更优,(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穴电针”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效果上结果比较满意,显效时间更短,更快的减轻患者痛苦,对于提高患者腰部功能起到重要作用,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根性疼痛 JOA评分 四穴电针 腰部功能
  • 简介:摘要脑出血作为神经内科常见急重症,是成人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血肿扩大与脑出血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是脑出血治疗的关键靶点,既往控制血肿扩大的研究尚未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和诊治中应该重视实施干预的时间窗,在有效时间窗内进行降压、止血等抗血肿扩大治疗。此外,建立脑出血早期绿色通道有重要意义,能够缩短脑出血患者的就诊时间,达到在抗血肿扩大治疗时间窗内予以有效干预的目的。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扩大 治疗时间窗 绿色通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热缺血时间对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肾功能的影响及与肾脏损伤分子1(KIM-1)的关系。方法选取雄性C57BL/6小鼠36只,异氟烷吸入麻醉下阻断双侧肾蒂血管,建立双侧肾脏IRI模型。根据肾缺血时间将小鼠分为四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阻断28 min组(28 Min组)、30 min组(30 Min组)和32 min组(32 Min组)。术后动态监测各组血清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的变化。术后48 h取肾脏组织行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近端肾小管细胞(PTCs)中KIM-1的表达。术后6周取肾脏组织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法检测小鼠肾纤维化程度。结果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出现术后Scr及BUN升高,Scr和BUN的达峰时间为24 h,随后缓慢下降,至术后2周达稳定水平。IRI急性期评估提示,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术后48 h PTCs表达KIM-1明显上调,且KIM-1的表达量与肾损伤程度及热缺血时间成正比。慢性期评估表明,Sham组和28 Min组术后6周无明显肾纤维化,而30 Min组和32 Min组出现明显肾脏纤维化,且纤维化程度随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术后6周观察期内,Sham组、28 Min组和30 Min组均无小鼠死亡,而32 Min组有50%小鼠死亡。结论小鼠肾脏IRI的损伤程度随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IRI导致的轻微肾损伤是可逆的,急性期后肾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而严重的肾损伤会明显增加小鼠病死率,且会长期影响肾功能。KIM-1可用于监测IRI引起的肾损伤,并评价肾脏损伤的严重程度。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模型,动物 小鼠 热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J管留置时间对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Medline、Embase、万方医学、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纳入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献,并按照双J管留置时间的不同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置管7 d组和置管>7 d组进行比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留置双J管前后的血白细胞水平、尿白细胞水平、结石直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指标。结果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两组患者置管前的血白细胞(SMD=-0.10,95%CI:-0.29~0.09,Z=1.04,P=0.30)及尿白细胞水平(SMD=-0.13,95%CI:-0.26~0.01,Z=1.76,P=0.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7 d组患者置管7 d后的血白细胞水平高于置管>7 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19,95%CI:0.04~0.34,Z=2.51,P=0.01);两组置管7 d后的尿白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2,95%CI:-0.17~0.13,Z=0.28,P=0.78);两组的结石直径(SMD=-0.14,95%CI:-0.30~0.03,Z=1.61,P=0.11)、手术时间(SMD=0.84,95%CI:-0.04~1.73,Z=1.87,P=0.06)、术后1个月的结石清除率(OR=1.06,95%CI:0.56~1.99,Z=0.17,P=0.87)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1.01,95%CI:0.74~1.38,Z=0.06,P=0.9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置管7 d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置管>7 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13,95%CI:-0.25~-0.01,Z=2.09,P=0.04)。结论延长双J管留置时间在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方面有积极作用,在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优势,在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有消极作用,因此在输尿管结石合并上尿路感染的诊疗过程中,可在炎症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尽量缩短双J管的留置时间,以减少置管并发症带给患者的痛苦,同时使患者可以尽早手术,尽早康复。

  • 标签: 尿路结石 双J管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大鼠肾脏的热缺血时间与急性肾损伤的剂量-反应曲线特征。方法建立大鼠单侧肾脏缺血再灌注急性损伤模型(切除对侧肾脏),设置20、24、28、32、36、40、44 min缺血时间组及假手术组,通过血清生化检测、PAS组织切片过碘酸雪夫染色、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凋亡检测、活性氧水平检测、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评估急性肾损伤程度,绘制缺血时间与急性肾损伤的剂量-反应曲线,组间资料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36 min组血清肌酐[(344.60±58.59) μmol/L比(94.10±28.91) μmol/L,t=9.393,P<0.01]、尿素氮[(49.33±15.24) mmol/L比(17.74±6.92) mmol/L,t=4.622,P<0.01]、急性肾小管坏死(ATN)评分[(3.86±0.65)分比(1.38±0.35)分,t=8.158,P<0.01]、TUNEL凋亡评分(0.59±0.06)分比(0.22±0.09)分,t=8.577,P<0.01]、活性氧阳性细胞比例[(0.74±0.13)比(0.23±0.06),t=7.977,P<0.01]、丙二醛含量[(0.75±0.66) nmol/mg比(0.51±0.11) nmol/mg,t=3.828,P<0.01]均显著高于32 min组;36 min组线粒体损伤高于32 min组。32 min及以下的缺血时间组无损伤或为轻度损伤,40、44 min缺血时间组均为重度损伤。结论大鼠肾脏外科性缺血诱发急性肾损伤的剂量-反应曲线为S形,曲线在32~36 min之间陡峭上升,32 min以内的大鼠单侧肾脏血流阻断不诱发重度急性肾损伤,造成重度急性肾损伤存在缺血时间"临界点"。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缺血时间"临界点" 氧化应激 剂量-反应曲线
  • 简介:摘要如何进一步提高体检报告质量,缩短报告出具时间,是各体检中心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改进体检报告管理流程,完善体检导引通知单的告知内容,增加两级筛检流程,建立质控群,限时全覆盖质控。结果表明,改进体检报告管理流程后,能明显缩短报告出具时间,提高体检者的满意度,降低差错和投诉的发生。

  • 标签: 体检报告 流程改进 报告质量 报告出具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防治工作。方法选取北京天坛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 1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有DVT组(n=22)与无DVT组(n=1 107),对其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DVT的发生时间;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DVT的时间是10.5(4-14)d。单因素分析表明,有DVT组和无DVT组年龄、性别、房颤、吸烟、饮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周围动脉病、肾衰、抗凝药物、BMI、白细胞、入院血糖值、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进一步证实,肾衰(OR:57.421;95% CI:5.792~569.314)、住院时间(OR:1.148;95% CI:1.071~1.232)是其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DVT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0.5 d,肾衰、住院时间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明确这一点有利于确定急性脑梗死患者最佳的预防DVT和治疗持续时间,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及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治疗策略。

  • 标签: 脑梗死 深静脉血栓 发生时间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