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和传统后外侧入联合内侧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三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2例;年龄19~71岁[(49.2±14.9)岁]。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度33例,旋前外旋型4度13例。25例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联合内侧入切开复位内固定(改良入组),21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联合内侧入切开复位内固定(传统入组)。比较两组术后3 d和1周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术后患肢麻木及伤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21个月[(14.8±2.2)个月]。术后3 d两组VAS、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改良入组VAS为3.0(3.0,4.0)分,显著低于传统入组的4.0(3.0,5.0)分(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踝关节跖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入组背伸活动度为(11.8±2.8)°,显著大于传统入组的(8.1±3.5)°(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Baird-Jack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传统入组4例出现患肢麻木,2例伤口皮肤坏死,改良入组无患肢麻木及伤口皮肤坏死出现(P<0.01)。结论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与传统踝关节后外侧入联合内侧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前者具有疼痛减轻、踝关节背伸功能恢复更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 标签: 踝关节 踝损伤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椎旁肌间隙入或后正中入一期减压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一期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后正中入,观察组患者采取椎旁间隙入。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用时、术中平均出血量、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手术资料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45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是8.8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结论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椎旁肌间隙入一期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并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该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胸腰段脊柱骨折 椎旁肌间隙入路 一期减压重建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肺栓塞(PE)的发生率和危险相关因素与后入和前后联合入脊柱手术的关系。方法将准备实行脊柱手术的82例患者按随机表法分成两组后入和前后联合入组,前者43例,后者39例。记录不同手术方式的两组患者年龄、BMI、输血量、失血量、脊椎融节段、手术时间、血液回收量数据和PE发生率。结果后入脊柱手术的43例中发生PE的患者只有1例,约占2.4%;前后联合入脊柱手术的39例中发生PE的患者有4例,约占10.5%。数据显示,后入脊柱手术相比于前后联合入脊柱手术的患者,后者发生PE的风险更大,约为前者的4倍之多,但二者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入脊柱手术与前后联合入脊柱手术的患者在年龄、BMI、输血量、失血量、脊椎融节段、手术时间、血液回收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入脊柱手术相比于前后联合入脊柱手术的患者发生PE的风险更小。PE的危险因素除了脊柱手术的入不同,还包括患者年龄、BMI、输血量、失血量、脊椎融节段、手术时间、血液回收量。

  • 标签: 前后联合入路 后入路 脊柱手术 肺栓塞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椎旁肌间隙入与传统后正中入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9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48例胸腰椎骨折病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手术治疗分别经由椎旁肌间隙入、传统后正中入进行,对比两组椎体高度矫正情况和手术耗时、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矫正(83.5±9.4)%,对照组矫正(85.1±8.2)%,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耗时(96.8±11.3)min、出血量(133.4±27.5)mL均低于对照(120.8±25.9)min、(247.8±31.9)mL,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入对比传统后正中入,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矫正作用相趋近,但手术耗时量与出血量更低,值得推广。

  • 标签: 椎旁肌间隙入路 传统后正中入路 胸腰椎骨折
  • 简介:股骨头坏死往往出现髋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该股骨头坏死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1]。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股骨头坏死的终末方案,不同手术入均能够完成全髋关节置换,如后外侧入、外侧入、后侧入和前外侧入等,其中后外侧入是主流手术入^[2]。但是临床观察发现,后外侧入切口较长且发生皮缘愈合困难较为频繁。近年来,直接前方入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逐渐受到骨科医师的重视,手术量逐渐增多。本次研究比较改良Gibson入和直接前方入两种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改良Gibson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后外侧入路 临床疗效 股骨头坏死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TS-TI入及TC-TT入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住院诊疗的40例高血压壳核出血患者进行研究。病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TS-TI(经外侧裂岛叶)入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TC-TT(经颞叶皮质)入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TI入手术治疗相比TC-TT入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疗效更加显著,血肿清除有效率提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 标签: 高血压壳核出血 经外侧裂岛叶手术 经颞叶皮质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经后腹腔途径入及经腹腔途径入术式在肾上腺肿瘤切除当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2020年2月-2021年4月期间本院接收治疗的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双色球分组,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一组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经腹腔途径入术式(TLA),研究组应用经后腹腔途径入术式(RLA)。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 研究组(RLA)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TLA)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内侧入和后外侧入治疗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以在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接收的60例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作为本次医学研究重点观察对象,根据手术入方式不同分为前内侧入组(30例)和后外侧入组(30例)。对比内容:手术指标、术后指标、关节功能。结果:①两组患者除了住院时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是后外侧入患者数据更理想(P<0.05);②后外侧入患者的AOF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前内侧入患者(P<0.05);③前内侧入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占比73.33%(22/30),后外侧入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67%(28/30),(χ2 =4.320,P=0.032<0.05)结论:踝关节后踝骨折患者使用后外侧入治疗利于患者疾病预后。

  • 标签: 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踝关节 后踝骨折 疗效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髓内钉固定方法对胫骨干骨折治疗产生的效果,比较髌上入以及髌下入的治疗结果。方法:时间入选为2021年上半年,利用数字表法对接受诊治的胫骨干骨折68例患者进行实践治疗,划分利用髌上入模式进行髓内钉固定操作的实践组与利用髌上入模式进行髓内钉固定操作的基础组,两组患者的数量相同,记录胫骨干骨折疾病治疗成效。结果:实践组患者手术之中出血平均出血量的指标以及手术平均时间与基础组比较,p>0.05.手术透视平均次数指数优于基础组(p0.05,手术之后一年的膝关节能力指数优于基础组,p

  • 标签: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 髓内钉固定 胫骨干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上入和髌下入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020年05月-2021年06月本院收治的92例胫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6)和实验组(n=46),对照组予以髌下入髓内钉固定治疗,实验组予以髌上入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骨折愈合优良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骨折愈合优良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结论:在胫骨干骨折手术中应用髌上入髓内钉固定治疗的骨折愈合效果优于髌上入,有助于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髌上入路 髌下入路 髓内钉固定术 胫骨干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在胫骨平台骨折中应用改良前外侧入与传统前外侧入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试验主要收集我院2020.11至2022.10收治的4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平均分组研究,主要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1例,前者施以传统前外侧入手术疗法,后者施以改良前外侧入手术疗法,评析二者临床指标及膝关节恢复情况。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指标及膝关节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与传统前外侧入手术疗法相比,改良前外侧入手术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大大缩短患者骨折部位康复时间,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传统前外侧入路 改良前外侧入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经口腔前庭入、经腋窝入腔镜手术在甲状腺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组行经腋窝入腔镜手术,对照组行经口腔前庭入腔镜手术。结果:研究组手术有效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少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引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口腔前庭入、经腋窝入腔镜手术各有优势,临床医生应根据甲状腺癌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取舍具体腔镜入方案。

  • 标签: 甲状腺癌 腔镜手术 经口腔前庭入路 经腋窝入路 手术情况
  • 简介:摘要本述评对目前基本成熟的各种颈外入腔镜下甲状腺手术进行了综合评价,包括操作的便利性和容易程度、创伤的大小、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美容效果、并发症以及费用效益比值等。

  • 标签:
  • 简介:肘关节是连接上臂和前臂,控制手在空间中位置的重要解剖结构。随着对肘关节解剖学和临床相关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成人肘关节外科治疗得到迅速发展。作为手术者,只有熟悉肘关节组成、结构特点、肌肉配布、血管神经的走向及变异等,才能在手术前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介绍与肘关节手术入相关的解剖关键点以及典型的手术入,以助临床医生对肘关节手术有更深入理解。

  • 标签: 肘关节手术 手术入路 解剖结构 临床医生 外科治疗 血管神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单切口入行双侧阴囊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采用单侧或正中阴囊皮肤直切口同期行双侧阴囊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患者中,行单侧阴囊皮肤直切口15例,其中前列腺癌8例,双侧附睾结节2例,一侧附睾结节伴另一侧睾丸鞘膜积液2例,双侧睾丸鞘膜积液3例;行阴囊皮肤正中直切口12例,其中前列腺癌9例,双侧附睾结节2例,一侧附睾结节伴另一侧睾丸鞘膜积液1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阴囊或下腹部血肿,伤口甲级愈合.结论与传统的双侧阴囊切口相比,阴囊单切口减少了皮肤切口,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患者痛苦,疗效满意,值得推荐.

  • 标签: 双侧睾丸手术 手术入路 前列腺癌 附睾病变 睾丸鞘膜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李 欣.手术治疗旋转移位型肱骨外髁骨折217例.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我们采用后外侧入治疗肱骨外髁骨折,多采用肘外侧入手术内固定治疗[1]

  • 标签: 入路 外髁 外侧入
  • 简介:目的通过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探讨寰枕区解剖结构的特点,为深入理解和施行远外侧入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观察6具(12侧)尸头寰枕区枕动脉走行与位置、椎动脉与枕后肌肉三角的关系,以及小脑后下动脉的起始位置;并于导航系统引导下测量寰枕关节磨除程度与手术视野显露的关系和后组脑神经在切口处的位置。结果经远外侧入手术时,倒“U”形切口显露清晰、手术视野优于直线切口。6具(12侧)尸头枕动脉均走行于头夹肌的下方和头最长肌的上方;在枕后肌肉三角内均有椎动脉走行并于硬膜外发出肌支和硬膜支;11侧小脑后下动脉起源于硬膜内椎动脉.1侧起源于硬膜外椎动脉。寰枕关节磨除至根部可清楚地显露硬膜内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及第Ⅸ(舌咽神经)、X(迷走神经)和Ⅺ对(副神经)脑神经,但距第Ⅻ对脑神经(舌下神经)的距离较远[(7.20±2.33)cm];磨除寰枕关节后1/3,至舌下神经和脑干腹侧的手术距离明显缩短[(6.50±2.31)cm];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3,P=0.008)。结论经远外侧入施行延髓腹侧和腹外侧病变手术可清楚地显露下斜坡邻近区、延髓腹侧和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手术中应注意保护枕后肌肉三角内的椎动脉或起源于椎动脉硬膜外段的小脑后下动脉。对于舌下神经外侧病变无需磨除寰枕关节,需要时以磨除后1/3为宜,进一步磨除寰枕关节只能减少手术视野的深度而不能扩大显露范围。

  • 标签: 解剖学 局部 寰枕关节 椎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