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将过程性评价引入基础医学教学中,以病原生物学中的医学微生物学为例,探讨评价活动对教学的作用。方法实验组采用平时课堂表现、阶段测试、案例分析、期末考试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系统分析评价;根据学生建议,以PPT形式向学生公开反馈问题和整改措施,形成"评价-反馈-修正"环为核心的过程性评价;用SPSS 16.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学生对实施了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内容印象深刻、对评价体系满意,学生认为自身能力得到多方面锻炼;96.8%的学生支持改革,88.6%的学生希望将这一体系运用于其他学科;实验组案例分析、期末成绩和总评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注重反馈环的过程性评价,教学手段多样,师生共同进步,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初诊 2 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胰岛 β 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7 年 4 月— 2019 年 4 月该院收治的 100 例初诊 2 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给予诺和锐联合地特胰岛素进行治疗,三餐前或餐后即刻皮下注射诺和锐 ;22 : 00 皮下注射地特胰岛素。治疗组给予胰岛素泵持续性皮下输注诺和锐。均以 2 周为 1 个疗程。比较两组胰岛 β 细胞功能( HOMAβ )、胰岛素抵抗指数( IRI )、血糖、血脂、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 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血脂水平,促进血糖早期达标,且不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值得研究。 [ 关键词 ] 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 ; 初诊 2 型糖尿病 ; 临床疗效 ; 胰岛 β 细胞功能 ; 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治疗老年 2型糖尿病效果观察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方法:选取我部 2019年 4月至 2020年 1月 治疗 的50例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25例,对 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 二甲双胍。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对照组治疗无效率为 48%。观察组治疗无效率为 12%。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盐敏感发生率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以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引流对Ⅱ~Ⅳ型肝门部胆管癌(HCCA)患者术前减黄引流相关性胆管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需在术前进行减黄治疗的Ⅱ、Ⅲ、Ⅳ型HCCA患者共90例,根据不同的减黄方式将行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的60例患者分为ERCP组,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的30例患者分为PTBD组。数据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学处理。肝功能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胆管炎发生率等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均能达到有效减黄目的,Ⅱ、Ⅲ、Ⅳ型HCCA患者减黄后两组TBIL、ALP 、γ-GT、ALT水平较同组减黄前均明显降低(P<0.05)。ERCP组在引流相关性胆管炎发生率为33.3%,高于PTBD组的13.3%(P<0.05)。Ⅱ型HCCA患者在引流相关性胆管炎的发生率为5.3%,明显低于Ⅲ、Ⅳ型患者(37.9%、52.2%,P<0.05),而Ⅲ、Ⅳ型患者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Ⅱ型HCCA患者在ERCP组引流相关性胆管炎的发生率与在PTBD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Ⅲ、Ⅳ型患者在ERCP组引流相关性胆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TBD组(P<0.05)。结论Ⅱ型HCCA患者推荐行ERCP术进行术前减黄治疗,而Ⅲ、Ⅳ型患者,更建议选择PTBD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模式非生物型人工肝对急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商丘市立医院感染科收治的85例急性肝衰竭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血浆灌流模式)25例、B组(血浆透析滤过模式)34例、C组(血浆灌注模式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模式)26例。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生存率。结果治疗后,三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于治疗前,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TBIL、ALT、ALB、PTA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凝血酶原时间(PT)高于A组和B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A、B、C组三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灌注模式、血液透析滤过模式及联合治疗均能够改善急性肝衰竭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生存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自2015年中期以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率上升的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在苏黎世大学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胎龄小于29周的所有早产儿。主要观察指标为最严重的ROP分期。统计学分析采用R语言的广义加性模型。结果在整个研究期间,超早产儿的存活率增加。最严重ROP分期的显著预测因子包括胎龄、机械通气天数和多胎妊娠。严重合并症对最严重的ROP分期无显著影响。胎龄是最严重ROP分期的唯一显著危险因素。结论苏黎世大学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超早产儿存活率提高与ROP发病率增加有关。尽管发病率有所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很低。未发现其他的附加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患者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的发生率以及OLT术后发生ARF患者早期的病死率,并评估OLT术后ARF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家临床医疗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05年6月—2013年6月完成OLT的患者1 669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RF,将患者分为肾衰组(84例)和非肾衰组(1 585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病死率及影响OLT术后AR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 669例OLT患者中84例术后早期发生ARF,发生率5%。51例(3%)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其中肾衰组病死率(42.9%)大于非肾衰组(0.9% )。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合并肝肾综合征(95%CI 4.453~17.564,P<0.05)、出血量多(95%CI 1.000,P<0.05 )、手术时间长(95%CI 1.004~1.189,P< 0.05 )、术后二次开腹止血(95%CI 1.330~4.972 ,P<0.05 )、术后肺部感染(95%CI 6.105~19.847 ,P<0.05)是OLT术后并发ARF的危险因素。结论OLT术后ARF患者病死率高,术前合并肝肾综合征、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术后二次开腹止血、术后肺部感染是OLT术后发生ARF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11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GFR水平将患者分为三组:eGFR ≥ 90 ml/(min·1.73 m2)68例(DM0组),eGFR 60~89 ml/(min·1.73 m2)33例(DM1组),eGFR<60 ml/(min·1.73 m2)16例(DM2组)。另外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NC组),eGFR ≥ 90 ml/(min·1.73 m2)。记录各组收缩压、舒张压、血常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素氮、肌酐、尿酸等临床指标,计算NLR。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eGFR的因素,评估NLR和eGFR之间的关系。结果与NC组和DM0组比较,DM1组和DM2组eGFR明显下降[(75.12 ± 8.14)和(46.31 ± 13.25)ml/(min·1.73 m2)比(114.17 ± 12.21)和(113.21 ± 12.04)ml/(min·1.73 m2)],NLR明显升高(2.50 ± 1.16和2.75 ± 1.39比1.53 ± 0.22和1.83 ± 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M1组比较,DM2组eGFR明显下降,NLR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0组与NC组NLR和e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LR、年龄、病程、收缩压、TC、HDL-C、尿素氮、肌酐、尿酸与eGFR呈负相关(r=- 0.415、- 0.555、- 0.491、- 0.432、- 0.259、- 0.237、- 0.584、- 0.840、- 0.261,P < 0.05);性别、舒张压、HbA1c、TG、LDL-C与eGFR无相关性(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年龄、TC、肌酐和收缩压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eGF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0.05)。结论NLR升高与2型糖尿病患者eGFR下降具有密切关系,监测NLR有助于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eGFR的变化。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 分析基层医院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并针对常见误差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选取 201 9 年 2 月至 20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层医院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方法:选取72例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抽取时间段介于2019年8月到2020年2月期间,符合本次研究标准。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对照组(n=3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运用常规检验方式,观察组(n=36例)需要对血常规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运用质量控制检验方式。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标本检测质量控制效果、检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观察组对血常规检验患者运用质量控制对策,其检验标本控制效果为91.67%,对照组血常规检验患者运用常规标本检测方式,控制效果为69.44%,两组研究数据差异度高(P<0.05)。结论:对基层医院血常规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用质量控制对策可以有效提升检验质量,降低检验问题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检验科血液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并实施相应的措施解决误差问题。方法:对2019年3月-2020年7月期间在我们医院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出现误差的98例进行研究。血液标本采取皮肤采血法或者静脉采血法进行采集,分析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与误差原因。结果:①这98例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中,血液标本出现凝块的发生率最高,达到了30.6%(30/98),而血液标本量不准与标本出现溶血的发生率也比较高,各占25.5%(25/98)。②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发生误差的因素包括采集、送检、检测、患者自身原因都有。其中,采集因素所占百分比为:12.2%+9.2%+8.2%+5.1%=34.7;送检因素所占百分比为:27.6%+16.3%=43.9%;检测因素所占比例为:11.2%+3.1%+2.0%=16.3%;患者自身因素所占百分比为:3.1%+1.0%+1.0%=5.1%。由此说明,由于血液标本送检因素与采集因素而导致检测误差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检测因素与患者个人问题,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构性反馈框架应用于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课后问诊教学的效果。方法将天津医科大学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338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教学,实验组采用常规教学结合SP应用结构性框架进行反馈。比较应用结构性反馈框架教学前后实验组学生的问诊考核成绩及对SP问诊的满意度调查。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及卡方检验。结果实验组经结构性反馈框架教学后问诊考核总分[85.750(80.875,89.000),P<0.001]、现病史[38.000(33.000,42.000),P=0.022]、既往史[4.000(4.000,5.000),P=0.008]、个人史[2.000(1.000,4.000),P<0.001]等方面的成绩均提高显著,且病史搜集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9.000(9.000,10.000),P=0.002]。实验组学生普遍希望在今后的课程中参与课后SP指导练习,并认为SP教学法对提高临床思维帮助很大(P=0.000)。结论将结构性反馈框架应用于课后SP问诊教学中效果明显,值得在问诊教学中推广。
简介:摘要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real-time fMRI neurofeedback,rtfMRI-NF)技术能够改变受试者的神经可塑性和学习能力,对于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目前研究的焦点。其原理是通过rtfMRI-NF训练受试者调节特定大脑的活动进而改变大脑功能和临床行为,因此,训练前需要根据具体的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调节目标。近年来随着该技术的快速发展,rtfMRI-NF调节目标的分析方法增多,因此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笔者根据rtfMRI-NF目前的研究现状,把调节目标的分析方法分为以下3种:基于感兴趣区域活动、基于脑连接、基于多体素模式分析,分别对其进行介绍,并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电神经反馈(NF)技术改善主观认知下降(SCD)患者认知功能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自2019年4月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招募的10名SCD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通过脑电NF技术在2周内进行5次基于失匹配负波(MMN)的神经活动调节。以中线额中点(Fz)、中央点(Cz)以及顶点(Pz)3处电极为训练电极,基于Oddball范式以听觉音调刺激(标准刺激1000 Hz,偏差刺激为个人听力辨别阈值)诱发事件相关电位(ERP)的MMN特征,视觉圆盘刺激反馈患者动态神经活动信号。比较SCD患者NF训练前后的ERP波形及标准MMN特征(幅值与潜伏期),评估患者训练前后神经活动水平变化;使用9种(3种类型×3种梯度)N-Back工作记忆任务与听力辨别能力测试评估认知能力改善情况。结果ERP分析结果显示,与训练前比较,SCD患者训练后MMN波形更显著,标准与偏差刺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z、Cz以及Pz电极3处MMN幅值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种工作记忆任务中,听觉音调3-Back任务训练前后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MN的NF技术可显著提高SCD患者的MMN幅值与听觉工作记忆任务准确率,有望成为改善临床早期AD患者与健康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潜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