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1 个结果
  • 简介: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家认为,中国古人类学的“多地区连续进化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研究,目的在于虚构和想象中华民族的久远历史与当下认同,以致于沦为一种民族一国家建构的官方工具,从而达成对其“去客观化”和“去科学化”的目的。本文对其产生与发展的脉络简要考察后发现,这一学说完全建立在现有出土化石基础上,而且是中外数代古人类学家百年努力的结果。文章最后指出,认为“多地区连续进化说”含有民族主义话语实际上是一种西方对东方的想象。

  • 标签: 多地区连续进化说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建构 中国印象
  • 简介:2017年5月4日,我在孟彦弘先生微博上,看到知先生于4月23日仙逝的噩耗,当时完全不敢相信,因为2016年12月16日,我还收到先生给系友、母院、研究所的元旦祝福,没想半年不到,先生就真的离我们而去了。

  • 标签: 武汉大学 研究所 祝福
  • 简介:1986年秋天,我以《人民文学》杂志常务副主编的身份到成都组稿。林斤澜大哥听说后.笑呵呵地嘱咐我,“那件事,你就不要问了。”

  • 标签: 艾芜 沙汀 《人民文学》 副主编 林斤澜
  • 简介:《怀》是屈原晚年所写的一篇重要作品,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予以全文收录,并有“乃作《怀》之赋。……於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之语①.关於《怀》篇题的确切含义,千古聚讼,迄无定论。本文试从文本用字切人,探索“怀”的本来意义。

  • 标签: 《怀沙》 司马迁 屈原 史记
  • 简介:古老的山西上党。是小米的故乡。当地吃小米有多种吃法,通常都知道和子饭、小米粥、小米干饭、炒小米.用米面与白面合在一起蒸的馍馍,却很少有人知道油钻小米饭的吃法。记得小时候,我就常吃这种饭,那时只不过把准备好的土豆块、红白萝卜块,先放在沙锅或铁锅里,加上水,把小米放进去用火蒸,快到蒸熟的时候,用筷子扎几个孔,倒一点植物油,搅拌起来,另外再加上大蒜、食盐.吃起来很有味道。把粒

  • 标签: 山西 油钻沙小米饭 饮食习惯 文化内涵
  • 简介:侗寨大在贵州省榕江县栽麻镇,全村人户清一色都是侗族。大有座古老的四合院木楼,名闻遐迩。从前栽麻也有一座四合院木楼,主人叫卜胡成。他有两个姐妹,一个嫁在栽麻,一个嫁到大。当年,大那户人家为迎娶卜胡成的姐妹,就仿照栽麻四合院的样式,建造了一座新的四合院木楼。'文革'中,大的四合院也受到冲击,一些生活用具流失,房子也部分受损,但整个房子的架构依然保存完好。

  • 标签: 英语 阅读 理解 民族工作
  • 简介:托多罗夫的著作《我们与他人》通过对法国思想史的回顾,探讨了"我们"(我所隶属的社会文化群体)与"他人"(此群体之外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群(种族、民族等)多样性与人类整体性之间的关系。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关于沙尔事件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争论,学着在这文化多元的世界更好地共同生活。

  • 标签: 托多罗夫 《我们与他人》 沙尔利事件 多元文化 人文主义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空军曾对国民政府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多的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在重庆大轰炸期间,美国密码之父赫伯特·奥斯本·雅德受中国政府之聘来到重庆,在国民政府的安排下,雅德成立了一个专对日军空袭的密电破译小组,曾多次破译日军密码,使我方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阻止,大大的减轻了损失,为保卫重庆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9月,雅德带着几大箱子破译密码的有关资料,装扮成皮货商秘密离开美国,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经过两个月的

  • 标签: 雅德利 重庆大轰炸 抗日战争时期 密码电报 奥斯本 赫伯
  • 简介:本文是对查尔斯·蒂利民主和民主化研究的解读。第一部分总结了蒂对民主化进程的解释框架和独特观点。第二部分讨论了他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对民主概念进行历史化的处理,在抗争政治的背景下描述民主化的轨迹,引入机制和进程的分析来连接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分析。第三部分简要对比了蒂和巴林顿.摩尔对民主的研究,认为蒂抱持了一种超然的学术立场,在解释民主化进程时,他更看重社会结构的限定作用而非行动者的能动性。第四部分则讨论了蒂在民主研究学术史上的地位,指出其研究具有一种跨学科的视野。

  • 标签: 蒂利 论民主 民主化进程 政府能力 学术立场 民主化过程
  • 简介:宋元之际阿拉贸易对于南宋政权的兴亡具有加速或延缓作用,一方面阿拉贸易为南宋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提供巨额海关税收,另一方面以蒲寿庚为首的阿拉商人集团与福建左翼军形成了一种对蒙元和南宋政治走向产生重要影响的地方势力。在南宋与蒙元交战的最后时期,蒲寿庚叛宋投元加速了南宋的灭亡。因此,对蒲寿庚的功与过学界论说不一,本文认为蒲寿庚叛宋的间接原因是陈宜中等滥杀无辜,造成了福建左翼军与朝廷的相互不信任。当然,直接原因则是张世杰劫掠蒲氏的船舶和家赀。

  • 标签: 南宋 阿拉伯商人 蒲寿庚
  • 简介:1965年与1966年之交,文化大革命运动发起前夜还是平静的。平时很少出门的俞平,甚至还外出参观了两次。一次是1965年12月14日,俞平去北京郊县昌平县,参观该县举办的半工半读学校。虽说他教过半辈子的书,但这类一边读书学习一边做工生产的学校他过去没见识过。他知道'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今实地看了,便更加理解了这个教育方针。晚上

  • 标签:
  • 简介:乾隆皇帝弘历先后六次南巡,虽有“巡游无度,土木繁兴”之讥评,但确有了解下情,治理水患的要务。这从他每次经过江都邵地区所写下的诗作中即可得知一二。

  • 标签: 乾隆皇帝 南巡 水利 诗作 江都邵伯地区
  • 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教授马丽蓉的新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伊斯兰问题研究》以全新的视角分析了中东地区和国家涉及伊斯兰教的诸多问题,介绍了西方传媒的各种立场,对其进行了辨析,资料翔实,论证客观。这是一本难得的深入论述阿拉-伊斯兰问题的好书。书中处处显示了学术的尊严、学者的良知以及作者公正的学术品质。全书卷首为前言,正文12章,第一章西方传媒与阿拉-伊斯兰问题研究:东西方传媒发展现状,美国、以色列与阿拉国家的对外宣传,西方传媒臆造阿拉-伊斯兰形象的历史;第二章美国与阿拉-伊斯兰国家媒体对阵概述,美国对阿拉-伊斯兰世界舆论战之策略及其表现,修复“美国形象”以缓和仇美情绪之要措及其得失,阿拉-伊斯兰世界抵抗美国舆论战之策略及其经验,关阿舆论对阵的制约因素及其后果;第三章最敏感的传播话题——伊斯兰妇女问题文化辨析:《古兰经》中的女性关怀思想,伊斯兰妇女问题误读要点辨析,西方传媒语境中“伊斯兰反妇女”论之成因;第四章最漫长的传播焦点:耶路撒冷问题文化探源,缘起于三大传说的夺圣地与争国土之冲突,缘起于复杂“朝圣情结”的宗教、土地与种族等冲突,缘起于耶城的巴以和平走向的判定与预测;第五章西方传媒的泄愤之作:“9·11”袭击事件,“9·11”事件报道回放,是政治事件,也是传媒杰作,逼迫“9·1l”事件真相,求索真相,质疑“反恐”,强势媒体搅动“9·11”后的国际政坛,事件效应,显而易见;第六章西方传媒的反思之作:伦敦连环大爆炸,伦敦大爆炸与“伦敦斯坦现象”,伦敦大爆炸与欧洲穆斯林移民问题,伦敦大爆炸与文明对话问题;第七章西方传媒的就景之作:“阿拉民主之春”,西�

  • 标签: 阿拉伯国家 西方传媒 伊斯兰教 传媒语境 话语霸权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 简介:阿拉文书法和中国汉字书法一样,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美的书法艺术之一。阿拉文书法具有净化的线条美,它反映了阿拉穆斯林民族性格的特征和东方艺术的风格。它有着千百年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不但一向为阿拉广大穆斯林所喜爱,而且驰誉世界各地,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擅一格,放射着奇异夺目的光彩。

  • 标签: 阿拉伯文 书法教育 意义 汉字书法 书法艺术 东方艺术
  • 简介:玉,字公达,福建建瓯人,生卒年不详。宋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历官吴郡从事,郡学教授,太谷令,越州知州等。

  • 标签: 张伯玉 程师孟 福建 中国 宋朝 生平事迹
  • 简介: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之间竞争的激烈化。因此,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不仅成为了各国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还是其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沙特阿拉作为海合会成员国中的大国,其石油出口发展对全球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与沙特阿拉经贸关系特点的分析,提出中沙经贸合作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如何加强中沙经贸合作的建议对策。

  • 标签: 中国 沙特阿拉伯 经贸关系
  • 简介:最近,“安徽发现一本外国记者记述南京大屠杀的原版书”的电讯,先后在全国众多报纸上登载,新闻界将它炒得沸沸扬扬。该消息称:这本“新发现的书为1938年由国民出版社出版、田烈著《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该书史料翔实,部分资料有可能是首次披露,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实,说这本书本身很有价值,完全正确;但必须指出的是,它既非“新发现”,其资料亦谈不上“首次披露”。

  • 标签: 田伯烈 原版书 南京大屠杀 外国记者 侵华日军 日本帝国主义
  • 简介:2005年7月,荔湾区政协开展西关饮食文化的专题调研,意外地发现原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大师莫治先生于1980年为十甫路百年老字号陶陶居所绘的一幅建筑图手稿,其时旨在为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屡遭破坏的茶楼建筑探索复原之路。“文革”,中陶陶居改名为东风楼,取意于毛泽东主席“东风压倒西风”的一段论述。其间东风楼的内外空间、立面形象都被弄至面目全非。

  • 标签: 手稿 设计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 “文化大革命” 专题调研 饮食文化
  • 简介:<正>这篇探讨及比较性质的文章,涉及两个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极不相同的思想与文化源流。一个是东亚文化,一个是西亚文化。有学者如苏雪林等曾用了不少功夫,特别是从比较宗教及神话等的角度,尝试证实西亚文化对商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影响,包括对《天问》等楚辞的影响。但大部分学者至今仍将这论点看成是推测性的。笔者基本上也同意大部分学者们的看法,虽然笔者认为苏教授等所提出的研究成果有继续探讨下去的价值。因此,在苏教授的推测还未被证实之前,我们只得继续假设西亚文化和东亚文化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文化源流。《约记》显然属前者,《天问》则属后者。

  • 标签: 《约伯记》 《天问》 上帝 屈原 撒旦 耶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