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远程教育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该类课程的学习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把实践操作录制成实训类微课,让学生先跟着视频动手操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留到面授课或学习平台论坛讨论解决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类似翻转课堂,试用反馈显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明显提高,对学习过程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简介:摘要新课程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承担着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品德的责任。农村小学生相比城市小学生在接触社会,感知社会事物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他们更多的知识来源大多都是来自于从学校课堂教学当中的获取。北师大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考虑到了农村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安排上比较重视了符合农村小学生培养思想道德实际内容的编排,以帮助农村小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提高农村小学生道德品质。本文浅议了新课程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式,以供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进行相应借鉴或思考。
简介:摘要: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背景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为职业院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的有效途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核心在于教师要充分发掘协同育人的价值蕴涵,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职业院校需要厘清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深入了解协同育人的思想,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对协同育人进行深层次的认知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教师需要认识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简介:回顾自1980年代“新启蒙”知识话语建立以来,却伴之以“寻根”、“先锋”等等一路文学的“小”化、“纯”化,而近年来伴随着“非虚构”概念的倡导,又因为读者群体审美趣味和阅读特点的变更,我们似乎又感到了某种文学写作的观念变革的先声。事实上,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文学纪实的出版量就已经达到虚构文学的三倍。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一年出版了众多描写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浴血奋战的文学作品,写作者的材料和侧重各有不同,但综合来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久久未经辩难的一个文学体裁--纪实文学。糜果才的长篇纪实文学《烽烟平型关》正是在这一历史场域之下进入我们讨论的视野。
简介:摘要编译原理课程一直以来是计算机本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实践教学环节是本科专业课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的培养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就目前本科高校对编译原理课程安排的内容来看,大部分学校的实践内容较落后,甚至还有一部分高校没有安排编译原理的实践课。本文主要针对编译原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和相关改进措施。
简介:学界一直普遍认为。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晚明耶稣会士在中国推行的是“适应”政策。走的是“补儒易佛”的道路。然而,如果以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为视角,我们会发现《天主实义》中对《圣经》中的名词“Deus”(God)与动词“diligere”(tolove)的翻译实为“异化翻译”。即以天主教为本位,以古儒的概念翻译和阐释天主教的词汇,这与译入语晚明社会的主流儒家形成了“对抗”。用“上帝”或“天”翻译“Deus”势必会“颠覆”晚明的“天子”政治理念,因为人人都是由“上帝”或“天”创造的.所以人人生而平等,这样“忠”就失去了合法性;用“爱”(diligere)等同于儒家的“仁”,势必使人们舍“孝敬父母”而取“爱天主”.这样儒家的“孝”也就从根本上被“颠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