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建立了茄子中多效唑残留的分析方法,开展了规范残留试验并监测了多效唑对茄子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同时对茄子中多效唑残留带来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样品经乙酸-乙腈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2-5.0mg/L范围内多效唑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检出限(LOD)为0.005mg/kg,在茄子中的定量限(LOQ)为0.02mg/kg。在0.02、0.10和0.20mg/kg3个添加水平下,多效唑在茄子中的回收率为88%-92%,相对标准偏差为5.1%-6.9%。其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45d,正常收获期茄子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02mg/kg。多效唑可矮化茄子植株,增加产量,提高Vc、可溶性糖和黄酮含量,推荐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2g/hm2,喷施2次。茄子中多效唑残留对中国各类人群的膳食摄入暴露量为0.70-1.9μg/(kgbw·d),仅占ARfD的0.70%-1.9%,在可接受范围内,说明茄子中多效唑残留带来的膳食摄入风险极低。
简介:采用生物测定方法分析了烟草立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在菌丝生长、菌核形成与萌发阶段对5种杀菌剂(多菌灵、代森锰锌、菌核净、异菌脲及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同时通过离体叶片法考察了5种杀菌剂对烟草立枯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结果表明:供试5种药剂对立枯病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与萌发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同时对烟草立枯病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其中,对菌丝生长以及菌核形成与萌发抑制活性最强的均是多菌灵,其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平均值为(0.06±0.01)mg/L,0.25和20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均为100%;其次为异菌脲[EC50值为(0.35±0.15)mg/L,2和100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54.79±12.58)%和100%]、苯醚甲环唑[EC50值为(0.55±0.53)mg/L,5和200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7.97±2.64)%和100%]及菌核净[EC50值为(1.31±0.14)mg/L,10和100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均为100%];最弱的均是代森锰锌,其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平均值为(6±0.20)mg/L,10和200mg/L下对菌核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43.58±31.87)%和0。离体试验表明:对烟草立枯病保护作用最强的是多菌灵、异菌脲和菌核净,50mg/L时防效均〉99%,其次为代森锰锌(50mg/L防效为75.83%),最弱的是苯醚甲环唑(50mg/L防效为39.29%);治疗作用最强的也是多菌灵,50mg/L防效为93.46%,其次为菌核净、异菌脲和苯醚甲环唑(200mg/L时防效均〉84%),最弱的为代森锰锌(800mg/L时防效为76.40%)。研究结果可为烟草立枯病化学防治药剂筛选提供参考和依据。
简介:采用亚致死浓度(LC25)多杀菌素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occidentalis相对敏感(SS)种群进行连续选育,获得亚致死(Sub)种群。处理36代后,Sub种群对多杀菌素的敏感性下降到SS种群的5.2倍。用SS和Sub种群各自的LC10和LC25浓度多杀菌素分别处理两种群的2龄若虫,1、6、12、24和48h后测定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s)的比活力。结果表明,Sub种群对照组CarE和GSTs比活力在除第48h外的其他时间段都高于SS种群对照组,且6h时两者CarE比活力差异显著,Sub种群是Ss种群的1.37倍;Sub种群对照组MFOs比活力在各时间段都高于ss种群对照组,在1和6h时差异显著,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62和1.36倍。再经各自的LC10和LG25浓度多杀菌素处理后,在各时间段Sub种群的CarE比活力均高于SS种群;LG25浓度处理后,Sub种群的GSTs和MFOs比活力虽在短时间内低于SS种群,但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其比活力均高于Ss种群。说明SS种群经亚致死浓度多杀菌素选育36代后,其体内CarE、GSTs和MFOs比活力有上升趋势;继续用亚致死浓度多杀菌素处理,则Sub种群体内解毒酶活力的动态调节能力要强于SS种群。
简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可引起杨树炭疽病的59株胶孢炭疽菌和4株炭疽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三唑酮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59株胶孢炭疽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三唑酮的EC_(50)值范围分别在0.0371-0.1301、0.1025-1.680、0.0691-1.917及3.053-38.59μg/mL之间,平均EC_(50)值分别为(0.0664±0.0131)、(0.3741±0.2548)、(0.6812±0.4421)和(19.82±6.200)μg/mL。胶孢炭疽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表明尚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群体;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现双峰,表明已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群体。4株炭疽菌对多菌灵、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三唑酮的最小EC_(50)值和最大EC_(50)值分别相差1.33、13.19、13.66和2.14倍,其中菌株Ca-4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EC_(50)值均大于4μg/mL。不同寄主来源的胶孢炭疽菌对同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Spearman’s秩相关分析表明,胶孢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ρ=0.6655,P〈0.0001),对戊唑醇和三唑酮的敏感性之间也存在一定相关性(ρ=0.4896,P〈0.0001),其余杀菌剂之间则均无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对合理使用杀菌剂防治杨树炭疽病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简介:2013年从湖北省7个小麦主产区分离获得106株禾谷镰刀菌,测定了其对戊唑醇和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戊唑醇和多菌灵对所有供试菌株的EC50值分别为0.064~0.778和0.090~0.858mg/L。采用SAS软件的W法对EC50分布进行了正态性检验,表明106株菌株对戊唑醇和多菌灵敏感性的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其EC50平均值分别为(0.383±0.129)和(0.526±0.151)mg/L。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对两种药剂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襄阳的菌株对两种药剂的敏感性显著低于其他6个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小麦赤霉病菌未出现对戊唑醇和多菌灵抗性菌群,两种药剂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仍具有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