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轻中度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睡眠状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轻中度脑梗死急性期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与观察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脑梗死病史的住院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2组的睡眠参数,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失眠率及失眠类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睡眠潜伏期、入睡后清醒时间数据高于对照组,总睡眠时间低于对照组,实验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失眠率92.4%,对照组患者的失眠率63.2%,观察组数据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睡眠状况较差,失眠率较高,睡眠结构紊乱,故在临床中应及时采取措施干预以改善轻中度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睡眠状况。

  • 标签: 轻中度脑梗死 急性期 睡眠状况
  • 简介:目的了解和评价WHOQOF—BREF在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生存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简表(WHOQOL-BREF)进行调查,统一指导语。调查表由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第6周结束时独立填写或在医师指导下填写。治疗前和治疗第6周时测评汉密尔顿抑郁量(HAMD)。结果治疗前Cronbachα=0.7499,治疗后Cronbachα=0.8770。WHOQOL-BREF的第4个条目在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其余各个条目的差别均非常显著。研究前HAMD评分与生存质量主观感受呈负相关(P〈0.01),第6周与各个因子均呈负相关(P〈0.01)。年龄、婚姻、文化和居住地不同,生存质量有差别,但治疗后差别消失。结论WHOQOLBREF在抑郁症患者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可用于评定患者不同时期的生存质量。

  • 标签: 生活质量 抑郁症 WHOQOL-BREF
  • 简介:脑白质疏松,又称"脑白质高信号(whitematterhyperintensities,WMHs)",是脑小血管病的重要影像学标志,高发于老年人群。严重的脑白质高信号显著增加卒中和痴呆等疾病的发生率,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缺乏有效干预措施。

  • 标签: 脑白质疏松 常规序列 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 appearing 血管病
  • 简介:目的:使用多导睡眠图来研究癫痫患者的睡眠结构特征;探索癫痫活动与睡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的成人(年龄≥16岁)癫痫患者和58例正常对照的含16导脑电图的视频多导睡眠监测图,分别以性别、发作类型对癫痫组进行分组,进一步分析比较癫痫组和对照组、男女性癫痫组、不同发作类型癫痫组的各项睡眠结构参数。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癫痫患者的WASO(16.90±14.32VS53.95±60.08,P〈0.05)%、睡眠周期次数减少(3.65±1.40VS4.19±1.25,P〈0.05)。2)与女性癫痫患者比较,男性癫痫患者的BMI(24.04±2.86VS20.08±3.01,P〈0.05)、总觉醒时间(121.63±74.73VS77.26±59.47,P〈0.05)、WASO(19.43±15.12VS12.24±11.71,P〈0.05)%、AHI增加(15.25±20.09VS7.93±16.35,P〈0.05),睡眠效率下降(76.43±15.58VS84.98±11.84,P〈0.05),N3睡眠期比例减少(11.57±8.79VS16.04±6.76,P〈0.05)。3)与全面性起源癫痫患者比较,局灶性起源癫痫患者的年龄较大(49.93±21.94VS33.25±14.42,P〈0.05),夜间癫痫活动较多(76.2%VS33.3%,P〈0.05)。4)癫痫患者的夜间癫痫发作均发生N1、N2睡眠期;IEDs在N1、N2、N3、REM睡眠期的分布分别为37.0%、40.7%、14.8%、7.4%。结论:1)男性癫痫患者更易出现睡眠结构紊乱。2)癫痫活动在NREM睡眠期较为活跃,而在REM睡眠期受到抑制。

  • 标签: 癫痫 多导睡眠图 睡眠结构 癫痫活动
  • 简介:目的:分析ICU患者失眠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研究和总结对应的干预性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纳入治疗的ICU患者80例,调查患者失眠相关影响因素,并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予以干预性护理措施,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统计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失眠状况。结果:80例ICU患者中有97.50%失眠,失眠相关影响因素主要有心理因素(100.00%)、疾病因素(51.28%)、环境因素(41.03%)、药物因素(15.38%)等;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后失眠例数(14例),少于对照组患者的例数(30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U患者失眠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予以干预性护理措施后可以明显改善失眠状况。

  • 标签: ICU 失眠 影响因素 干预性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112例患者随机分为:LMWH治疗组62例,应用低分子肝素0.4ml,腹壁脐旁皮下注射,2次/d,连续10d1疗程;复方丹参对照组50例,复方丹参250ml静滴,qd,连用10d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3%,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72.0%(P<0.01);并可降低血液粘度(P<0.01);CT检查显示治疗组病灶缩小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LMWH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急性脑梗死 疗效 LMWH
  • 简介:癫痫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以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元过度放电是各种癫痫发作的病理基础.癫痫所见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称为癫痫脑电图,其主要内容癫痫波,即头皮电极记录到的反映大脑神经细胞功能状态的电变化.有些抗癫痫药物在抑制痫样放电治疗癫痫的同时,对EEG背景活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并因此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副作用.本文就抗癫痫药物抑制痫样放电的机理及其对EEG背景活动的影响做一综述,以期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些许帮助.

  • 标签: 抗癫痫药物 癫痫患者 脑电活动 大脑皮层神经元 神经元异常放电 临床工作者
  • 简介:目的:分享皮肌炎伴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36例皮肌炎伴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积极治疗与针对性护理后,34例好转出院,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1例中途放弃治疗,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44%(34/36),护理满意率97.22%(35/36),未出现1例严重不良反应。随访1~2年,患者病情基本稳定。结论:皮肌炎伴肺间质纤维化患者治疗过程中,结合其病情行针对性护理,保证了临床疗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 标签: 伴肺间质 患者护理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调查社区卒中恢复期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251例在社区医院住院的卒中恢复期患者研究对象,测量其体重指数(BMI)、上臂肌围(AMC)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以及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和总淋巴细胞计数(TLC)。结果社区医院的卒中恢复期患者低蛋白血症(Alia〈35g/L)的检出率38.6%,营养不良的检出率达41.3%。结论社区卒中后患者营养不良的检出率高,尤见于老年及多次卒中的患者,有必要对社区卒中恢复期患者采取规范有效的营养管理措施。

  • 标签: 卒中 营养不良
  • 简介:目的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高血压患者十年脑卒中发病风险概率。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徐州市中心医院1861例心内科门诊及住院高血压患者的病例资料,排除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及现在新发脑卒中者。将就诊时陛别、年龄、血压水平以及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房颤等指标,按照弗雷明汉风险评分(Framinghamriskscore,FRS),计算得出十年脑卒中风险概率,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1861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967例,女性894例,平均年龄(60.78±12.79)岁,平均收缩压(143.12±16.31)mmHg,平均舒张压(81.37±12.56)mmHg。十年脑卒中风险概率评估发现低危者27.35%,中危者21.60%,其中高危者51.05%,所占比率最高(P〈0.05)。②年龄〈54岁时高血压发病率男性较女性高(P〈0.05),女性血压轻度升高者较男性比率高(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男女十年脑卒中风险概率均持续升高。男性高危者(64.53%)居多,而在女性人群中低危者(43.85%)比率最高。71岁之前男性十年脑卒中发生风险高于女性,但是71岁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③高血压患者脑卒中一级预防相关危险因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房颤、左心室肥厚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结论在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中,综合评估并干预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针对性的预防卒中策略,其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 标签: 高血压 脑卒中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 简介:心房颤动(房颤)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导致脑卒中风险是窦性心律患者的5倍。根据Framingham研究资料,非瓣膜病房颤引起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是对照组的5.6倍,瓣膜病合并的房颤是对照组的17.6倍。

  • 标签: 房颤患者 脑卒中 二级预防 非瓣膜病房颤 长生 独立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验证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在临床评估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迟缓症状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探讨运动迟缓定量指标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组符合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2016版)的11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健康对照组15名与帕金森病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组患者进行美多巴冲击试验,状态分为服药前和服药后。所有患者均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进行评估。应用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测量两组被试者的翻腕、抬腿、10m往返范式动作的运动数据,提取幅度、频率等运动指标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并与UPDRSⅢ中子项及子项组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与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组服药前及服药后状态的翻腕幅度、步幅、转身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帕金森病患者服药前转身时间与UPDRS步态(Ⅲ29)、中轴症状(Ⅲ18、19、27-31)和迟缓+中轴症状(Ⅲ18、19、23-31)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0.824,P=0.002;r=0.779,P=0.005;r=0.673,P=0.023)。结论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可对帕金森病的运动迟缓症状进行定量测量,对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迟缓症状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帕金森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 标签: 帕金森病 运动迟缓 运动功能定量评估 可穿戴定量评估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别。方法按照TOAST分型标准选取3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患者134例,心源性脑栓塞型(CE)患者102例,小血管病变型患者(SAA)137例。所有患者测定血压和血脂水平,同时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以最厚处内-中膜厚度(IMT)≥1.2mm阳性。结果SAA组患者静息血压较LAA组和CE组高(P〈0.05);SAA组患者的TCH和TG浓度较LAA组和CE组高(P〈0.05);SAA组患者的LDL浓度较CE组高(P〈0.05);LAA组患者的HDL和ApoA浓度较CE组和SAA组低(P〈0.05)。三组之间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SAA型患者静息血压偏高,“坏”胆固醇浓度亦偏高,LAA型患者“好”胆固醇浓度偏低。

  • 标签: 脑梗死 TOAST分型 危险因素 胆固醇
  • 简介:本文介绍了老年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相关概念,从照顾者、被照顾者等角度出发,分析了老年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指出解决老年患者照顾问题应提倡社会、家庭、医护人员等多主体参与,发掘更多的养老资源,缓解照顾负担。

  • 标签: 老年患者 家庭照顾者 照顾负担 影响因素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研究住院精神病人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封建科34年死亡病历回顾性分析。结果:自杀是精神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占53.66%,其中精神分裂症占77.27%,身体疾病导致死亡占46.34%,其中漏诊躯体疾病致抢救不及时的占73.68%。结论:落实干部制度,随时收拣危险物品,按时巡视病房是防自杀的重要措施,认真进行体检,重视实验室检查是防止漏诊躯体疾病的关键。

  • 标签: 住院 精神病 自杀 精神分裂症 漏诊 死亡原因
  • 简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专业特色神经学科,在医药分开试点工作中,神经内科作为重点科室,以“中国第一死亡原因”的脑血管病试点,探讨科学规范施治、施教举措。

  • 标签: 医药分开 健康教育 卒中
  • 简介:目的:研究分级护理管理对脑出血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到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进行分级护理管理,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睡眠护理。采用ASHQ睡眠因子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比较2组睡眠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ASHQ睡眠因子中各项因子分值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中除安眠药物指标外各单项得分以及总得分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级护理管理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睡眠质量,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同时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分级护理管理 脑出血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调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方法: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评定患者睡眠质量。结果:睡眠不良患者占81.58%。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正常人常模比,各维度因子分及PSQI总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内、外科住院患者比较,PSQI总分高,并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4个因子分显著高于内、外科住院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务人员应重点关注心脏手术患者睡眠质量并从影响因子入手,实行综合的治疗护理方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睡眠不良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森田疗法联合运动治疗失眠患者的效果,临床失眠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失眠患者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森田疗法联合运动治疗,对照组给予运动治疗。2组均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2组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PSQI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PSQI及自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分别为:(6.65±1.56)分、(1.13±0.10)分、(1.52±0.16)分、(0.22±0.08)分、(0.24±0.08)分、(1.06±0.05)分、(0.64±0.09)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0%vs.76.00%,P〈0.05)。结论:相比单纯的运动治疗,森田疗法联合运动治疗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上效果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森田疗法 睡眠质量评分 运动治疗 失眠
  • 简介: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特征.方法用自编行为特征调查表,分别对83例精神分裂症行凶者与62例精神正常行凶者进行对照分析,并对前者的精神症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行凶者性格以内向及多疑为主,而精神正常行凶者性格以外向及暴躁为主,精神分裂症行凶者其作案目的不明或受病态支配为主,精神正常者作案目的以贪利及激情作案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于白天在自己家中公开作案,伤害对象以家人为主,精神正常者以伤害同事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作案后多数不潜逃、不销毁工具,其作案工具以菜刀及身边物件为主.精神分裂症行凶者其精神症状以被害妄想及幻听为主.其伤害的家人主要是妻子及母亲,大部分在起病3年内作案.结论两组在个性特点、行为动机、作案方式、伤害对象、案发后表现及作案工具方面有显著差异,可以作为评定辨认能力及控制能力的重要因素.减少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的发生,应尽量加强刚起病3年内的看护及治疗.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凶杀 行为特征 激情作案 看护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