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对比3种实验室检查方法在肺炎支原体检测上的差异。方法择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于笔者医院治疗肺炎的60例患儿,分别采集其呼吸道分泌物、血清、肺泡灌洗液作为样本,先后为其实施三种实验室检查方法,分别为(1)MP咽拭子快速培养;(2)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MP的IgM、IgG定量测定;(3)支气管灌洗液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对比三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结果咽拭子培养法的阳性检出率为48.33%(29/60),ELISA法的阳性检出率为51.67%(31/60),FQ-PCR法的阳性检出率为58.33%(35/60),三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较为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咽拭子培养法、ELISA法与FQ-PCR法进行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可注射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injectionplatelet-richfibrin,iPRF)复合Bio-Oss骨粉进行拔牙位点保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40只健康大耳白兔,制备,微创拔除其上、下颌双侧第一磨牙,将4个位点分为四组,分别为iPRF+Bio-Oss骨组、PRF组、Bio-Oss骨组和空白对照组各10只,分别填入iPRF+Bio-Oss骨粉、PRF、Bio-Oss骨粉和不做处理。随机分别于术后4、12周各处死20只,取牙槽骨标本行形态学测量和组织学观察,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CT,CBCT)测量骨密度评价拔牙窝的愈合情况。结果所有位点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4、12周时iPRF+Bio-Oss骨组、PRF组、Bio-Oss骨组和对照组间剩余牙槽嵴相对宽度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iPRF+Bio-Oss骨粉组保留牙槽嵴宽度最大;iPRF+Bio-Oss骨组和PRF组、Bio-Oss骨组较对照组的成骨活跃且新生骨成熟度高,实验组CT值均高于对照组,且iPRF+Bio-Oss骨粉组优于其他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RF复合Bio-Oss骨粉应用于拔牙位点保存中可减缓牙槽嵴吸收,促进新骨形成,其保存拔牙位点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PRF和Bio-Oss骨粉。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制定有效的管理对策,从而控制危害,预防职业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方法通过对近年实验室检验人员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职业危害的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结合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要求和职业病防治等相关学科知识,探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分析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与管理对策。结果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等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作人员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工作人员的健康。结论通过健全职业防护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实验室职业防护标准,完善制度和措施,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并通过加强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职业防护培训,增强职业防护意识,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的职业危害,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干姜人参半夏汤对妊娠小鼠生殖毒性的实验结果。方法选取100只妊娠小鼠,将其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25只,所有小鼠均是在孕后第6~17天进行灌胃,第18天处死,观察妊娠小鼠的体质量增加、胚胎发育状况及胎仔外观。结果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体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体质量低于空白对照组,体质量增加低于空白对照组,子宫连胎鼠体质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四组活胎率、死胎率及吸收胎率进行两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胎仔发现高剂量组出现头盖骨变大腹部裂开等情况。结论小剂量的干姜人参半夏汤不会对妊娠小鼠产生妊娠毒性,随着剂量增加,逐渐增加胚胎畸形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某学校细菌性痢疾爆发的原因及实验室检测结果,为防控此类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某学校细菌性痢疾患者63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班无症状学生63例为对照组,分析细菌性痢疾爆发原因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经分析发现,观察组喝生水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接触病人、洗手、洗餐具、吃零食及在食堂用餐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测学校二次供水的水池水、寝室管网末梢水、食堂管网末梢水及教师家属楼管网水的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及耐热大肠菌群均严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且在蓄水池水样中检出宋内志贺菌。结论饮用被污染的水池水是该学校细菌性痢疾爆发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改善生活饮用水供水条件是避免细菌性痢疾再次爆发的主要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端侧缝合联合局部应用GM1对外周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为周围神经长段距离缺损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将A、B、C组建立右侧腓总神经缺损10mm的动物模型,A组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对照组);B组为神经端侧缝合修复组;C组为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修复组,与B组同样的端侧缝合方法缝合。进行大体指标观察及足印分析;术后20周进行电生理、透射电镜、甲苯氨蓝染色、HE染色、检查计算神经轴突数,测定肌湿重、肌肉横截面积比例分析。结果各组缺损远端腓总神经都有一定程度再生,在各个时期的胫神经功能指数无显著差异,A组、C组的大鼠右侧胫前肌复合动作电位、右侧运动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腓总神经功能指数、胫前肌肉湿重及肌细胞横截面积比例、神经轴突数目好于B组,而C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结论1、端侧缝合术后局部应用外源性GM1修复组神经再生质量、功能恢复情况和自体神经移植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且结果均优于单纯端侧缝合组;2、外源性GM1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生长防止骨骼肌萎缩;3、端侧缝合联合应用GM1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