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盈余管理的定义及特征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一直存在着两个主要的派别。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WilliamR.Scott)在其《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Shipper)则将盈余管理的定义建立在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信息基础之上,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简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调整资本结构,不仅是为了尽可能调整企业面临的融资风险,也是为了寻求与融资风险相对称的最节约的融资成本。因此,正确分析并计量融资成本的变动,是评价企业资本结构调整效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谨从资本结构调整引起融资成本变动的角度作初步分析。什么是融资成本?融资成本就是因融资而发生的利息和股息。我们在进行融资成本的变动分析时,不能简单地将调整期前后的融资成本相比较。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动,属于典型的理财活动,融资成本的节约或浪费,是典型的理财收益(或损失)。利息的增加可以减少企业缴纳的所得税,这部分减少的所得税又转化为企业主权融资的收益,引起所有者的资本收益率的上升,进而主权融资成本
简介:郭复初教授在1993年11月出版的《国家财务论》一书中明确指出:本金,是指为进行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本金是财务的基本细胞;本金最为显著的特性是增值性。1997年9月,郭复初教授所著的《财务通论》对本金理论体系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提出了本金运动规律等重要理论。2000年7月,在郭复初教授的《财务新论》中,本金理论又在宏观财务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即“本金基金分流运行理论”的提出,该理论不但有力推进了宏观财务理论的研究,而且对我国国有资本管理体系构建等财务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本金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随着本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其对财务理论的拓展、对财务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愈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