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评估膈肌功能指导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入院急性呼吸衰竭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撤机患者53例,符合撤机条件后使用T管进行自主呼吸实验(SBT),SBT 30 min时应用床旁超声采集患者右侧膈肌移动度(DE)、膈肌厚度,并计算浅快呼吸指数(RSBI)、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及膈肌厚度变化率(DTF),根据撤机结果将其分为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收集所有入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参数指标、临床指标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膈肌功能超声指标对预测撤机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53例患者均纳入分析,撤机成功组36例,撤机失败组17例。撤机成功组患者DE、DTF高于撤机失败组(均P<0.05),撤机成功组RSBI、D-RSBI明显低于撤机失败组(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DE、DTF、RSBI、D-RSBI截断值分别>1.21 cm、>27.5%、<48.68次/(min·L)、<1.31次/(min·mm)时,其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分别为69.0%、97.2%、83.0%、83.0%,特异度分别为59.0%、47.1%、94.1%、94.3%。结论膈肌超声功能评估可以有效指导临床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提高撤机成功准确性。因此膈肌超声功能评估在指导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机械取栓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择期手术患者机械通气时潮气量(TV)准确设置的方法。方法择期手术患者133例,年龄20~77岁,体重指数(BMI)16~37 kg/m2,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入室后患者仰卧位呼气结束时,在脐水平测量腹围,在剑突水平测量胸围,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身高、腹围及胸围等基本体征。诱导气管插管(内径7.5 mm)后行机械通气(以8 ml/kg实际体重设置初始潮气量),呼吸频率为12次/min,吸呼比1∶2。机械通气后30 min取动脉血2 ml行血气分析,当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45 mmHg或<35 mmHg时增加或减小潮气量(每次增加或减少潮气量为25 ml),30 min后再次行动脉血气分析,根据PaCO2调整潮气量25 ml。以此类推,直至连续两次PaCO2均在35~45 mmHg之间,记录此时设置的潮气量(1 mmHg=0.133 kPa)。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回归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有100例患者完成研究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潮气量设置与年龄、身高、体重、腹围、胸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98、0.664、0.865、0.639、0.750,其均呈明显相关(P<0.05)。逐步回归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身高和胸围在逐步进入中被剔除(P>0.05),而体重和腹围作为潮气量设置的关键决定因素被纳入回归方程(P<0.01),其回归系数(b)分别为5.717和-2.798,回归方程为,Y=312+5.717X1-2.798X2(Y,潮气量需求;X1,体重;X2,腹围)。回归方程的调整R2为0.813。结论在择期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机械通气期间,根据体重和腹围能准确预测患者所需潮气量,其回归方程为:Y=312+5.717X1-2.798X2(Y,潮气量需求;X1,体重;X2,腹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对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7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中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共47例,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4),对照组患者行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每天行体外膈肌起搏治疗,从机械通气第3天开始直至撤机,追踪随访至出院后30 d。比较两组患者撤机时膈肌厚度、膈肌移动度及膈肌增厚分数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撤机失败人数、住院时间、死亡人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膈肌厚度(cm)[(0.21±0.05) vs.(0.16±0.05) ]、膈肌移动度(cm)[(1.38±0.37) vs.(1.11±0.48) ]、膈肌增厚分数(%)[26(19,32)vs.18.5(10.25,20)]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更短(d)[ :10(7,15)vs.13(10.2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撤机失败人数(例)[ (7 vs. 9)]、住院时间(d)[22(15,30)vs. 24(17.25,34.25)]、死亡人数(例)( 8 vs.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体外膈肌起搏,能改善机械通气患者患者膈肌功能,延缓膈肌功能下降,增加膈肌移动度及膈肌增厚分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机械应力在足底黑素瘤形成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1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29例足底黑素瘤的分布位置及临床特征,采用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比较承重区(足趾、足前部、足中部外侧、足跟)与非承重区(足弓)皮损分布的差异,t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足底承重区与非承重区黑素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129例足底黑素瘤患者中,男66例(51.2%),女63例(48.8%),发病年龄(60.6 ± 13.1)岁。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足跟(65个病变,1.31个/cm2),其余依次是足前部(31个病变,0.41个/cm2)、足趾底面(15个病变,0.43个/cm2)、足中部外侧(11个病变,0.38个/cm2)、足弓(7个病变,0.16个/cm2)。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承重区较非承重区更易患黑素瘤(χ2 = 66.59,P < 0.001);与足弓部相比,足跟和足前部发病密度更高(χ2值分别为38.29、5.23,P值分别< 0.001、= 0.022)。承重区与非承重区足底黑素瘤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左/右足受累、皮损Breslow厚度、溃疡情况、Clark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足底承重区较非承重区更易患黑素瘤,推测机械应力刺激可能与黑素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使用不当可引起或加重肺损伤,称为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VILI),机械通气导致的肺纤维化则是VILI中非常严重的一种。文章综述机械通气引起肺纤维化的可能机制,肺泡上皮细胞及肺血管内皮细胞转化为间充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及肥大细胞产生胶原、类胰蛋白酶等,都参与机械通气诱发的肺纤维化;汇总了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 NLRP3)炎症小体、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中期因子(midkine, MK)、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等细胞因子及Wnt等信号通路在机械通气肺纤维化中发挥的作用。文章多方面探索机械通气诱发肺纤维化的机制,为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新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机械取栓治疗不同类型基底动脉(BA)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收治的95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B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BA闭塞是否为串联病变,分为非串联病变组(67例)和串联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血管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的比例、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3分)的比例、术中挽救措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与非串联病变组相比,串联病变组的年龄偏低(P=0.002),而男性(P=0.009)、有吸烟史(P=0.014)、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P=0.001)以及存在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0.036)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24 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股动脉穿刺至BA再灌注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及90 d预后良好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串联病变组的发病至就诊时间(P=0.049)、发病至BA再灌注时间(P=0.046)均较非串联病变组延长,且术中挽救措施(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急诊支架置入、静脉应用替罗非班)的使用比例均更高(均P<0.05)。两组在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类型的BA闭塞患者,应用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该结论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或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后需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金华市人民医院手术后需继续机械通气入住重症医学科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撤机结局分为成功组(57例)与失败组(30例),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基础疾病、是否为急诊手术,记录患者手术后入住重症医学科24 h内的白蛋白(Alb)、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乳酸(Lac)、机械通气时间(T),计算入住重症医学科最初24 h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最差值。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手术后患者撤机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成功组的Scr、APACHEⅡ评分、Lac、PaCO2分别为66.60 μmol/L、(21.67±4.67)分、2.60 mmol/L、34.50 mmHg,与失败组的79.00 μmol/L、(25.73±4.27)分、5.00 mmol/L、37.80 mmHg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4、3.975、2.609、2.001,P=0.026、<0.001、0.009、0.045);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后需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与Scr、APACHEⅡ评分、Lac、PaCO2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B值为0.174,Wald值为6.845,P=0.009,APACHEⅡ评分是手术后患者撤机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APACHEⅡ评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34,曲线的截断点为22.95,此时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9.60%和73.30%。结论APACHEⅡ评分是影响手术后患者撤机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预测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撤机结局,但灵敏度不高。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ICU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Ovid、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ICU患者机械通气期间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2009年10月至2019年10月。由2名评价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采用汇集性整合的方法进行结果整合。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提炼38个完整的研究结果,归纳出7个新的类别,并得到3个整合结果:经受诸多身心不适;渴望得到支持;自我调适与反思中实现个人成长。结论机械通气期间出现的不适体验,降低了患者的舒适度,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临床结局造成不利影响。ICU护士作为机械通气患者最直接的照顾者,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缓解其躯体不适的同时,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最终促进患者身心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