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笔者报道了1例尤文肉瘤多发骨转移致高钙血症微钙化的病例。恶性肿瘤致高钙血症并不少见,但该病例恶性骨肿瘤高钙血症微钙化在全身骨显像检查中的表现典型且较少见。笔者讨论了全身骨显像对该病例检查的局限性,指出了其对恶性肿瘤多发骨转移微钙化征象检查的敏感性优势,这是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所不具备的,值得核医学及临床医师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表(Caprini模型)对重型颅脑创伤术后昏迷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丽水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19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下肢VTE预防策略,观察组根据Caprini模型评估结果采取个体化的下肢VTE预防策略。比较两组患者研究中途脱落情况及治疗结局;比较两组入住重症医学科期间VTE的发生例数以及凝血指标变化。结果对照组研究中途脱落率为10.53%(10/95),观察组为8.42%(8/95),两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5,P<0.05);观察组入住重症医学科期间VTE发生率为2.30%(2/8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59%(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5,P<0.05)。观察组术后第7 天的凝血指标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为(2.27±0.43)mg/L、(281.62±37.29)×109/L、(12.93±2.87) s、(34.35±7.19) s,对照组分别为(3.31±0.68)mg/L、(303.28±39.96)×109/L、(11.24±2.46) s、(31.16±6.82) s,观察组各项凝血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13、3.070、-3.463、-2.493,均P<0.05)。结论Caprini模型对重型颅脑创伤术后昏迷患者VTE的预防效果明显,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转录组学确定结核表位疫苗MP3RT在人源化动物模型上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DEG),为阐明MP3RT潜在的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8月开始至2022年2月完成。本研究采用edgeR软件以差异倍数≥1.5且P<0.05为筛选条件筛DEG,对筛选出的DEG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以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并对上述DEG通过RT-qPCR进行实验验证,采用GraphPad Prism 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转录组学鉴定了367个DEG(214个上调,153个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上述DEG的GO富集显著聚焦于细胞代谢、生长、凋亡、炎症等词条,KEGG富集显著聚焦于MAPK信号通路等炎症相关通路。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蛋白Abl1聚集度最大,聚集系数最高,连通性最好。RT-qPCR结果显示,与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相比,MP3RT疫苗组中cpne4(t=2.48, P=0.048 0)、h2-q10(t=2.95,P=0.025 6)、mef2c(t=2.87,P=0.028 4)、cr2(t=3.23,P=0.178)、ablim1(t=2.91,P=0.033 5)、dll1(t=2.70,P=0.027 3)和ms4a2(t=3.03,P=0.019 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cd163l1(t=2.56,P=0.043 0)、il1r1(t=2.91,P=0.022 7)和cd34(t=2.42,P=0.046 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MP3RT表位疫苗在人源化动物模型上诱导了367个DEG,这些DEG与新陈代谢和免疫反应相关,p38 MAPK和JNK/MAPK信号通路在MP3RT疫苗分子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表式健康教育模式在泌尿系梗阻引发肾脓肿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泌尿系梗阻引发的肾脓肿患者44例采用智能随机分组系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时间表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术前焦虑、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术前30 min的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围术期健康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宣教技术、宣教方式、宣教内容等方面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表式健康教育能够促进泌尿系梗阻引发肾脓肿手术患者的围术期健康知识的掌握,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提高宣教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知识-行动"框架和循证护理的电子护理交接班表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8年5—10月收治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传统交接班形式;2018年11月—2019年4月收治的150例患者为干预组,采用基于"知识-行动"框架和循证护理的电子护理交接班表。比较两组护理交接班质量。结果干预组护理交接时间为(2.45±1.05)min,对照组为(5.17±1.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26,P<0.05)。干预组护理交接班无漏项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33%(2/150),护理措施执行合格率98.0%(147/150),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52、4.624、4.795;P<0.05)。结论基于"知识-行动"框架和循证护理的电子护理交接班表可改善骨科患者的护理交接质量。
简介:摘要HIV/AIDS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尚无法彻底根除HIV感染,开发新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仍然至关重要。不断分离到的广谱中和抗体(bnAb),在抗HIV-1感染和治疗方面的应用日益突出,也为新疫苗的设计带来曙光。本文对近年来bnAb的分离鉴定的技术及中和表位特征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简介:摘要本文于2020年2月23日优先发布于中华眼科杂志官网。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期间,病毒通过眼部传染可能性的问题引起了广大眼科医师的广泛关注。目前虽然2019-nCoV经眼部传染尚缺乏直接证据,但是仍有种种迹象提示存在眼部传染的可能。鉴于2019-nCoV传染性较强,本着“防大于治”的原则,减少病从“眼”入,对降低医院交叉感染、降低发病率和防控疫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分析2019-nCoV的感染机制、传播途径及其与眼表的关系,将该病毒可能通过眼部感染的推测依据一并呈现,供读者分析和参考,以期为本次疫情中的眼部防控和眼科医师开展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77-480)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对中重度干眼患者眼表状况和视觉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中重度干眼患者78例(78眼),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人工泪液组38例(38眼)和地夸磷索钠滴眼液组40例(40眼),人工泪液组使用人工泪液点眼3次/d,地夸磷索钠滴眼液组使用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点眼6次/d和人工泪液3次/d,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2组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差异使用卡方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指标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各项参数间相关性分析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点眼1个月后,2组患者眼表状况及视觉质量均有所改善,地夸磷索钠组的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染色(FL)和泪膜客观散射指数(TF-OSI)较人工泪液组比较效果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13,P=0.029;t=8.498,P=0.001;t=4.082,P=0.015;t=15.06,P<0.001;t=5.021,P=0.007)。2组使用前后的TF-OSI与BUT、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呈负相关(r=-0.298,P=0.045;r=-0.478,P=0.033;r=-0.478,P=0.004;r=-0.399,P=0.006),且地夸磷索钠组TF-OSI与干眼问卷调查得分、FL呈正相关(r=0.479,P=0.035;r=0.254,P=0.027)。结论:地夸磷索钠滴眼液联合人工泪液可以有效改善中重度干眼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效果优于单用人工泪液。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功能电刺激仪联合表肌电生物反馈对腰肌筋膜疼痛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肌筋膜疼痛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多功能电刺激仪联合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扶他林),治疗周期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愈率,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GQOL-74)、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L)、炎症因子水平、患者腰部核心肌群的收缩能力、疲劳程度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33%,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治疗后,两组的GQOL-74参数、患者腰部核心肌群的收缩能力均升高(均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ODL、炎症因子水平、肌肉疲劳程度均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的上述参数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并无不良反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P<0.05)。结论多功能电刺激仪联合表肌电生物反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缓解炎症,值得在腰肌筋膜疼痛的临床治疗中推广。
简介:摘要对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制定的《中国眼外伤急诊救治规范专家共识(2019年)》中有关眼外伤后破伤风免疫制剂的使用提出疑问和建议,与作者进行商榷。(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15-416)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神经病变和眼表菌群的变化以及角膜神经病变与眼表菌群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结果,选取2019年3月至6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单纯应用胰岛素治疗的不合并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患者65例(共130眼)、年龄匹配的糖耐量正常人群65名(共130眼)为研究对象,进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并收集结膜囊分泌物,通过16S rRNA分析测序及PICRUSt菌群基因功能预测,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角膜神经病变程度和眼表菌群构成的差异及功能预测,同时分析角膜神经病变与眼表菌群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神经病变程度更高,且与眼表菌群变化有关。短芽孢杆菌属、类芽孢菌属与角膜神经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5),栖水菌属、变形菌属与角膜神经病变程度呈负相关(P<0.05)。PICRUSt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相比,眼表菌群的代谢相关基因富集程度发生显著的变化。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角膜神经病变程度高,眼表菌群多样性及代谢功能有显著变化,角膜神经病变程度与短芽孢杆菌属、类芽孢菌属、栖水菌属、变形菌属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核蛋白(NP)和糖蛋白(GP)片段的精细抗原表位谱分布,明确优势抗原表位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实验室检测中的价值。方法2014—2021年在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将CCHFV YL04057株采用改良生物肽合成方法分段表达出由8个氨基酸组成的最小合成短肽,以CCHFV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14B7(IgM)或CCHFV阳性羊血清为抗体,用免疫印迹方法鉴定出NP和GP片段上具有抗原活性的最小抗原表位(BCE),并采用邻接法将获得的具有序列多态性的BCE与不同地区的CCHFV进行空间聚类,确定BCE组合方式与地理区域分布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建立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用原核表达质粒(pET-32a、pGEX-KG)和带有不完整谷胱甘肽(GST188)标签的原核表达质粒(pXXGST-ST-1)构建和表达NP片段上6个不同肽段长度的优势抗原表位,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方法,以经免疫荧光法(IFA)鉴定的CCHF羊血清为对照,统计分析不同肽段长度的抗原表位重组蛋白与IFA检测结果的特异度、敏感度和总符合率。结果CCHFV NP和GP片段共有30个具有抗原活性的BCE,其中NP片段抗原表位集中的核心中间片段NP2(aa 170~305)有6个BCE,两端的NP1(aa 1~200)和NP3(aa 286~482)有9个BCE;GP片段的Gc(aa 1~558)和Gn(aa 533~708)片段有14个BCE和1个包含15个氨基酸的长抗原肽(AP),NP片段BCE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1%,GP片段对应的同源性为89.1%。在GP片段9个具有序列多态性的BCE中,由GnEc1、GnE2、GnE4、GcE3、GcE6和GcAP-4(Ap)6个组合BCE可将15株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CCHFV聚类成亚洲Ⅰ、亚洲Ⅱ、非洲Ⅰ、非洲Ⅱ和欧洲 5个地理类群。构建表达的PET-32a-NP(全长)、PGEX-KG-NP2(aa 170~305)、pGEX-KG-NP2-1(aa 235~275)、PGEX-KG-NP2-1-1(aa 237~256)、pXXGST-1-NP2-1-2(aa 250~265)和PGEX-KG-NP2-1-3(aa 260~276)6个重组蛋白CCHFV NP兔多克隆抗血清(pAb)免疫印迹反应阳性,以33份经IFA CCHF检测的羊血清为参照,以NP2和NP2-1 2个片段构建的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和总符合率最好,敏感度分别为73.4%(11/15)和66.7%(10/15),特异度分别为100%(18/18)和94.4%(17/18),总符合率分别为87.9%(29/33)和81.8%(27/33)。结论CCHFV NP和GP上分布着数量较多的具有抗原免疫活性的BCE,其中,优势抗原表位在CCHF实验室血清学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黄除风益损汤(自拟方)联合氟米龙滴眼液改善翼状胬肉术后眼表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在浙江省中医院眼科行翼状胬肉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38眼)和对照组28例(38眼)。治疗组术后使用地黄除风益损汤联合0.1%氟米龙滴眼液治疗,对照组术后仅予0.1%氟米龙滴眼液治疗,共治疗6周。并分别于治疗2、4、6周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泪膜破裂时间(BUT)和泪液分泌试验(SⅠT),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中医临床症状目痛、目痒、眼眵、流泪、眼干涩、白睛红赤、羞明畏光积分,记录各项检测指标数值及症状积分。采用重复方差分析、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周时,2组间症状积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1),而FL、BUT、SⅠ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6周时,2组间症状积分、FL、BUT、SⅠT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周:t=-4.03、-4.42、5.01、4.16;6周:t=-2.18、-2.02、2.08、2.31;均P<0.05)。结论:地黄除风益损汤联合氟米龙滴眼液治疗能明显改善翼状胬肉术后眼表刺激症状,减少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延长BUT,增加泪液分泌量,临床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联合表柔比星、顺铂对晚期子宫内膜癌(EC)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120例晚期EC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表柔比星、顺铂注射液,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盐酸小檗碱治疗,21 d/周期,共6周期。统计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1年死亡率。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89,P=0.042),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3.33%(38/60),高于对照组的45.00%(2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2,P=0.044)。治疗后试验组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分别为(30.01±6.05)U/ml、(40.38±7.61)U/ml、(16.85±3.08)ng/ml,对照组分别为(45.83±6.91)U/ml、(48.89±8.05)U/ml、(20.20±4.18)ng/ml,均较本组内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试验组血清CA125、CA19-9、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43,P<0.001;t=5.951,P<0.001;t=4.998,P<0.001)。治疗期间试验组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8.33%(5/60)、5.00%(3/60)、6.67%(4/60)、6.67%(4/60)、8.33%(5/60)、1.67%(1/60)、3.33%(2/60)、40.00%(24/60),对照组分别为6.67%(4/60)、3.33%(2/60)、8.33%(5/60)、6.67%(4/60)、8.33%(5/60)、0(0/60)、1.67%(1/60)、35.00%(21/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χ2=0.000,P=1.000;χ2=0.000,P=1.000;χ2=0.134,P=0.714;χ2=0.109,P=0.741;P=1.000;χ2=0.000,P=1.000;χ2=0.320,P=0.572)。随访1年,对照组死亡率为8.33%(5/60),试验组死亡率为5.00%(3/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4,P=0.714)。结论盐酸小檗碱联合表柔比星、顺铂治疗晚期EC疗效显著,可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分系统,并初步评价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2017年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267例外科术后病理证实为黏膜下深部浸润(距黏膜肌层≥200 μm)的表浅食管鳞癌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选取P<0.1的自变量建立危险因素评分系统并对自变量赋分,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的临界值对267例病例进行风险分组,淋巴结转移率行多组间对比分析。结果267例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者中,71例(26.59%)术后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为中度或低度(P=0.015,OR=2.802,95%CI:1.225~6.409)、血管侵犯(P=0.043,OR=3.450,95%CI:1.040~11.445)、淋巴管侵犯(P<0.001,OR=36.985,95%CI:13.699~99.856)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黏膜肌层增生异常不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81,OR=2.005,95%CI:0.918~4.380),但P<0.1。根据上述4个因素建立评分系统,黏膜肌层增生异常赋1分、分化程度为中度或低度赋1分、血管侵犯赋2分、淋巴管侵犯赋5分,ROC曲线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点为评分>2分,将267例病例分为低危组(评分0~1分,n=143)、中危组(评分2~5分,n=79)和高危组(评分6~9分,n=45),3组间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12,P<0.001),且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3组淋巴结转移率具有线性上升趋势(χ2=109.298,P<0.001)。结论中度和低度分化、血管侵犯、淋巴管侵犯为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3个因素结合黏膜肌层增生异常构建的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系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个体化指导临床决策,对术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个基于高校科创/文创成果转化的开源管理新体系,是对高校治理体系的有益补充,亦是高校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表现,使高校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对科创/文创资源进行整合,促进成果转化,提高自筹经费能力和"自我造血"潜力,提升高校运营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方法以教育部直属68所高校2019年度部门决算已公开财务数据和近3年高校专利申请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并结合高校当前运营实际状况展开问题分析。结果年总收入前15%的高校其科研事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超过50%,其专利申请数占总体30%左右,专利申请绝对数逐年增长,但转化率不高,说明科创/文创成果转化是高校经费开源的重要增长点。因此构建高校开源管理新体系以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加强科创/文创成果转化落地,是提高学校经费开源成效和成果转化率的必由之路。结论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构建高校开源管理新体系,以高校研究/教学团队→科创/文创中心→政府、实体企业、金融投资机构→高校研发创新团队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方式。这种服务于社会、取之于社会的开放理念下形成可持续发展体系,一方面获得更多政策、资金和环境支持,拓展高校经费来源,形成一种"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开源管理体系;另一方面高校有更多的机会实现其服务社会的责任与价值,通过开源管理体系还可以为在校师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孵化和就业机会。
简介:摘要《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JACI)创刊于1929年,是过敏性疾病领域引用率最高的杂志,其发表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哮喘等临床、基础和转化研究的高质量论文,为变态反应科和呼吸科等研究人员提供了最新前沿动态。本文通过引文分析明确JACI创刊90年来的排名前100(TOP 100)文章,以及它们对过敏与临床免疫领域作出的贡献,旨在为研究者提供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