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将眼表组织及其细胞、细胞外基质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成分融合为一个整体,统称为眼表微环境,其稳态对于维持眼表健康发挥关键作用。干眼的发生往往起始于眼表微环境成分改变,导致眼表稳态失衡。本文基于眼表微环境对干眼的病理生理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临床正确诊断和精准治疗干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智能视力表投影仪在视力检查中的可重复性及其与传统视力表测量结果的比较。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22年1月4—22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眼部不适患者60例(120眼)。先通过智能视力表投影仪(LSJ-IVAC-6000A)对患者进行3次视力检测,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3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可重复性;再用传统灯箱的国家标准视力表测量1次,并分别采用ICC和Bland-Altman图表法分析智能视力表投影仪与传统视力表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同一受检者右眼、左眼使用智能视力表投影仪测量3次的ICC值分别为0.830和0.868,双眼的ICC值均>0.8(P<0.001);同一受检者右眼、左眼使用智能视力表投影仪和传统灯箱的国家标准视力表测量的ICC值分别为0.846和0.873,双眼的ICC值均>0.8(P<0.001)。右眼、左眼使用智能视力表投影仪和传统灯箱的国家标准视力表测量差值的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25~0.20和-0.24~0.17。结论:智能视力表投影仪的可重复性较好,与传统灯箱的国家标准视力表的测量结果相比一致性较强,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可提高视力筛查的效率并节省人力和物力。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检查分析评估近视未矫正儿童的眼表异常。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于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眼科体检且首次发现近视的30例(60眼)儿童患者为观察组,裸眼视力正常儿童30例(60眼)为对照组,通过裂隙灯显微镜眼前节检查评估2组间的眼表和睑板腺功能状况差异。使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评估观察组眼表参数间的相关性,使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2组间年龄、性别组成和泪液分泌试验(SⅠ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睑板腺开口状况(Z=-4.08,P<0.001)及分泌物性状评分(Z=-2.99,P=0.003)、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Z=-2.65,P=0.008)、泪膜破裂时间(BUT) (Z=-7.0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BUT值与睑板腺开口形态、分泌性状评分及Marx线位置评分呈负相关性(rs=-0.501,P<0.001;rs=-0.400,P=0.002;rs=-0.557,P<0.001),而FL评分与睑板腺分泌性状评分、Marx线位置评分无相关性,与睑板腺开口形态评分呈弱正相关性(rs=0.332,P=0.012)。结论:近视未矫正儿童可能是睑板腺功能异常的高发人群,同时也是睑板腺功能障碍发病的危险群体。
简介:摘要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视锐度反映了视觉系统辨别空间细节的能力,是临床实践中最常用的视功能评估指标。视力表是使用最广的视锐度测量工具。笔者回顾了国内外视力表的发展历程,简述了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视力表的设计原理和计分规则。由于传统视力表自身的精度限制,其在视力普查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中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电子视力表代替传统视力表正逐渐成为趋势。笔者分析了当前不同电子视力表的硬件特性、软件算法逻辑和测量结果,发现显示屏的分辨率和尺寸、程序的测量和计分规则等多种参数设置的不统一可能会造成不同设备测量视力的结果不具有可比性。研发规范化的新型电子视力表势在必行。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的眼表损伤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7年2月至5月近视及散光102例(102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FS-LASIK组51例(51只眼),及LASEK组51例(51只眼)。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眼表情况。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早期不完全瞬目比例、泪膜脂质层厚度、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液分泌量均较术前降低,而干眼患者标准评分问卷评分较术前升高,且随时间推移逐渐恢复;术后1周LASEK组的泪膜破裂时间短于FS-LASIK组(P=0.008);术后1个月LASEK组的泪膜脂质层厚度、泪膜破裂时间和泪液分泌试验均低于FS-LASIK组(P=0.039、0.001、0.037);术后3个月LASEK组的泪膜脂质层厚度低于FS-LASIK组(P=0.044)。结论FS-LASIK与LASEK术后早期可加重干眼的不适症状;LASEK对眼表的影响更为显著。
简介:摘要眼表鳞状细胞瘤(OSSN)是眼表最常见的无色素肿瘤,手术切除是该类疾病最根本的治疗方式。"零接触"手术方式辅助冷冻疗法有助于避免肿瘤向周围组织扩散,但对于较大、累及视轴、复发性、多灶性或弥漫性病变,手术可能无法完全清除病灶,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并且存在术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瘢痕形成和睑球粘连的风险。局部药物治疗由于药物接触整个眼表而具有明显优势,可以靶向治疗多灶性或弥漫性病变。应用较广泛的药物有5-氟尿嘧啶、丝裂霉素C和干扰素α2b三种,以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维甲酸、芦荟、西多福韦等。这些药物可以单独局部使用或者联合使用,也可以辅助术前减容、术后预防复发。了解OSSN的药物治疗现状有助于促进该领域研究。
简介:摘要造成我国自2019年12月份开始的全国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病因是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2019-nCoV是目前已知所分4个属冠状病毒科的β属冠状病毒。对人类影响较大的β属冠状病毒,除2019-nCoV外,还有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2019-nCoV的受体也是SARS-CoV的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MERS-CoV的受体是二肽基肽酶4(DPP4,或CD2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ACE2在人类眼表的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均呈阳性表达,DPP4在正常动物眼结膜上皮细胞及其下方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中活性较强,在严重角膜损伤后整个角膜上皮和泪液中活性较强。两种受体均参与多个信号通路和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它们在眼表的表达是冠状病毒眼部感染可能的途径,为进一步研究冠状病毒眼部致病机制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