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当今全球化潮流中,国家仍然、并且将继续是世界政治或全球体系的主要角色。国家在同侵蚀其权势和权威的非国家行为体、特别是跨国行为体的关系中,总的来说仍占据显著上风。所以如此,是因为国家仍在国内、国际和全球生活的组织方面发挥非常重大、甚至首屈一指的积极作用。国家及其主权一般仍是为在其疆域内实现和维护人的安全和福利、造就或促成社会公正、表征和保持人首要的社会群体认同所必需;主权国家与其国际体系可以大体维持国际安全,并且进至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进步。当代技术力量、特别是信息技术力量在不少方面削弱了国家对其境内社会的控制,但与此同时国家完全可以、事实上也在利用这同一类技术加强自己,维持甚至增进其控制。当代世界存在三大类在有效权能和全球化适应能力方面不同的国家。总之,对全球化潮流中国家作用的削弱和加强必须有双重性的观察,形成辩证法所要求的精致理解。尤其需要抵御在西方(乃至一定程度上世界范围)相当流行的国家衰落、过时甚至有害论,为此必须认识其意识形态性质和思想方法弊端。
简介:<正>目前,中小学生有许多苦恼,诸如考试的压力、家长的高期望以及部分教师施教不当等,造成不少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尤其是那些生源较差的学校,对学生中出现的学习困难,情绪不稳,与同学、老师、家长人际关系紧张,说谎打架、早恋、厌学甚至出走轻生等,仅靠思想教育,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无数事实证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忽视.一些学生抱怨说:“家长望我们成龙,老师抓我们功课,可谁又来关心我们的苦恼呢?”这正是初中学生追求独立人格与初具自我意识的发自内心的心声.然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又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唯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常渗入心理健康指导,在这方面已作了初步的尝试.
简介:“心理-社会均衡”是美籍华裔学者许娘光提出的理解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最主要的特点是将人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场”而不是孤立的个体,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以及心理与社会动态均衡的角度把握人。采用这个理论对中国、印度、美国等几个大规模文明社会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该理论在几个方面与许氏的中国文化背景相联系:与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式有相似之处;与中国文化从人的“相互性”出发把握人的特点相一致;重视亲属集团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中和、平衡思想。许氏在参考中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这个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人际状态”概念,不仅对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为我们从文化心理角度重新审视目前主要基于西方经验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以及相应的主流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简介:2017年9月26日,重庆市关工委邀请3位专家教授到江津二中为青年学生作青春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报告,江津二中300多名学生参加了报告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军医大学教授李力围绕《解密青春期健康》这个主题,对青春期男女生生理变化、正确认识性行为、预防性骚扰性侵犯等问题进行了辅导。江北区进修校邹晓彬老师围绕《孝在当下》这个主题,重点对如何亲近、理解、知恩、回报等问题进行了讲授。重庆市犯罪心理学研究所所长高小平以《如何确立人生奋斗目标》为这个主题,重点阐述对美好生活与未来挑战、自我迭代(确定人生航向、升级学习方法、开启奋斗模式)等问题。专家教授们图文并茂的精彩报告,受到与会青年学生的欢迎。
简介:在吸收和借鉴学术界有关外交决策认知心理分析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引入心理学理论中的“受害者心理”,并以1959—1962年中印领土争端中的印度对华决策为例,阐释外交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在“受害者心理”支配下的信息解读、形势评估以及方案选择。当中印领土争端凸显后,印度决策者的信息解读无视中国方面的善意信号与和解姿态,甚至一味夸大其敌意和威胁;与此同时,印度决策者高估己方立场和主张的合理性,并据此选择行动方案。印度决策者的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出现的重大偏差,是“受害者心理”影响外交决策的消极后果,是中印边界纠纷升级为边境战争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