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衰减值(computer tomography attenuation value,CT attenuation value)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肝囊型包虫病(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HCE)分型与活性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同时通过CT检查和MRI扩散加权成像技术检测18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7个肝囊型包虫病的CT值及ADC值,分别对各型病灶囊液进行测量,计算5型肝囊性包虫的CT值及ADC值,利用方差分析和秩相关检验,比较各型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根据WHO分型标准,其中CE1:51例、CE2:47例、CE3:50例、CE4:52例、CE5:27例。5型囊性病灶的CT值和ADC值分别为:CE1型(4.79±1.70) HU和(3.25±0.31)×10-3 mm2/s、CE2型(6.02±2.53) HU和(3.18±0.15)×10-3 mm2/s、CE3型(22.96±4.82) HU和(2.57±0.25)×10-3 mm2/s、CE4型(35.30±17.80) HU和(2.40±0.12)×10-3 mm2/s、CE5型(108.77±51.02) HU和(2.13±0.68)×10-3 mm2/s,其中,CE3、CE4、CE5与CE1、CE2比较,CT值均增高(P<0.05);CE1、CE2、CE4、CE5的ADC值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T值和ADC值之间呈负相关(r=-0.835)。结论本研究同时利用CT值、ADC值定量指标,更加精准地诊断肝囊型包虫病各型病灶活性,根据各型病灶CT值和ADC值的不同,可间接反映病灶生长的活性,从而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简介:摘要 目的:对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2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0例,对其进行辨证分型治疗。结果:经治疗,全部80例患者中,治愈48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6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74/80)。结论:临床中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时,结合患者的具体症候分型,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方案,能让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学校该如何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本文以“5W”样态切入,通过本校“水印木刻版画”校本课程建设为例证,阐述校本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132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97例,女35例;年龄18~82岁[(57.4±17.8)岁]。根据颈脊髓是否存在受压及致压物来源、是否存在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损伤等因素建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进一步分析各型病例数、年龄及致伤原因。另收集24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由未参与该分型系统制定的骨科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影像学分型评估,计算Kappa系数对该分型进行可信度评价。结果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分为Ⅰ~Ⅳ型:Ⅰ型为脊髓存在明显受压,致压因素主要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或)颈椎管狭窄等基础病理改变;Ⅱ型为脊髓存在明显受压,致压因素主要为外伤性椎间盘突出和(或)硬膜外血肿;Ⅲ型为脊髓不存在明显受压,但存在明确的DLC损伤征象;Ⅳ型为脊髓不存在明显受压,且不伴或仅存在可疑DLC损伤征象。其中Ⅰ型、Ⅱ型可同时伴或不伴DLC损伤。Ⅰ型 83例(62.9%),年龄(62.2±15.7)岁,以跌倒伤(37例,44.6%)为主,其次为交通伤(31例,37.3%)。Ⅱ型17例(12.9%),年龄(55.8±13.4)岁,以交通伤(9例,52.9%)和坠落伤(5例,29.4%)多见。Ⅲ型24例(18.2%),年龄(53.6±16.3)岁,以坠落伤(9例,37.5%)和交通伤(8例,33.3%)多见。Ⅳ型8例(6.1%),年龄(37.4±11.6)岁,以交通伤(4例,50.0%)和运动伤(3例,37.5%)多见。分型可信度评估显示不同观察者之间患者分型相同百分比为79.2%~87.5%,平均81.2%;Kappa系数为0.691~0.866,平均0.789,可信度为基本可信(0.61~0.80)。结论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可信度高,各型年龄分布及致伤原因的差异性提示该分型系统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分类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基础医学融合型试题与非融合型试题(后文简称融合题和非融合题)在医学考试中的试题参数表现,为提高基础医学试题质量、适应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通过在某次大规模临床医学考试中应用非融合题和融合题2种不同单项选择题题型,对相同的基础医学知识点进行考核,选取15个基础医学知识点,比较分析不同题型认知层次、考核要点,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比较不同题型难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题型区分度。结果融合题认知层次为对基础医学知识点的应用,非融合题认知层次均为记忆或理解。融合题比非融合题平均每道试题的考核要点增加2.8个。融合题难度为[0.75(0.69,0.86)],非融合题难度为[0.77(0.59,0.9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融合题区分度为(0.31±0.10),非融合题区分度为(0.26±0.1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融合题题型符合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改革要求,顺应医学考试评价发展趋势,提高了基础医学试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掌指关节水平分裂型复拇畸形的X线表现,探讨该类型复拇畸形的X线分型。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我科治疗264例掌指关节水平分裂型复拇畸形,根据X线片所示桡、尺侧指的相对发育程度,可将复拇畸形分为四大类型。A型,桡、尺侧指发育基本一致;B型,桡侧指更加发育不良;C型,尺侧指更加发育不良;D型,桡、尺侧指远近端发育不平衡。综合发育程度和骨关节力线情况,可进一步分出亚型。B型病例可分为5个亚型。B1型,尺侧指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力线异常;B2型,尺侧指掌指关节力线异常;B3型,尺侧指力线无明显异常;B4型,尺侧指近节指骨畸形肥大,且力线异常;B5型,桡侧指为漂浮拇指。其余类型病例无亚型。结果以X线片上桡、尺侧指的相对发育程度和骨关节力线情况,本组分为A型41例,B型216例。其中B1型64例,B2型54例,B3型63例,B4型26例,B5型9例;C型1例,D型6例。结论该分型方法的依据明确,能较全面反映掌指关节水平分裂型复拇畸形骨关节的病理解剖机制,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简介:摘 要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DSP的直流电机驱动器。该驱动器以TI公司的DSP芯片TMS320F28335为控制核心,以英飞凌公司的电桥式电机驱动芯片BTN7970为驱动核心,既可以实现对直流有刷电机的控制,又可以实现对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同时提供过压、欠压、过流、过温保护,稳定性高、成本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新型W-H胃底折叠术治疗质子泵抑制剂(PPI)依赖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于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接受腹腔镜W-H胃底折叠术的PPI依赖性GERD患者临床资料。问卷随访治疗前后的GERD症状评分、症状主观缓解程度、PPI停药情况、疗效满意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GERD患者80例,其中男49例、女31例,中位年龄58岁;其中85%(68例)合并食管炎,77.5%(62例)合并裂孔疝。手术时间为67(52,73)min,无术中并发症和中转开腹。术后随访时间为16(14,18)个月,术后各GERD相关症状评分较术前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化道和呼吸道总体症状的主观缓解程度分别为100(90,100)%和100(80,100)%。随访期间PPI停药率为83%(69/80),疗效满意率为93%(75/80)。术后并发症包括吞咽困难、腹胀、排气增多和腹泻,发生率分别为61%(49/80)、8%(6/80)、5%(4/80)和4%(3/80),有16%(13/80)的患者遗留长期偶尔吞咽不畅。无死亡、症状学复发和再手术病例。结论新型W-H胃底折叠术的中期疗效良好,有显著的GERD症状控制率和PPI停药率。术后吞咽困难较常见,但多为自限性,且不影响手术疗效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