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尿激酶疏导深静脉导管血凝性堵管中实施循证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间在广州市胸科医院接受各种深静脉导管治疗患者7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62例为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中心静脉导管(CVC)血凝性堵管,男37例,女25例,年龄22~73(41.53±4.10)岁。根据研究方案,其中31例采用三通开关负压技术通管,31例采用2 ml注射器负压技术通管,均采取尿激酶疏通方案并实施循证护理干预,所有数据采用XLS统计并采用SPSS 18.0软件总结分析62例患者的导管再通率及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经实施循证护理干预,三通开关负压疏通法复通率达到83.87%(26/31),2 ml注射器负压疏通法复通率达到100.00%(31/31),两种疏通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055,P<0.05)。凝血功能指标中D2聚体指标正常者9例,偏高者53例;纤维蛋白原指标正常者12例,偏高者50例;血小板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者50例,偏高者9例,偏低者3例。未对临床治疗产生影响,未对导管功能造成影响,未造成导管损伤。结论经长期临床实践研究证实,实施循证护理可显著提升PICC、CVC等深静脉导管的再通率,保障临床治疗顺利实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术(RFCA)对血凝状态及肌钙蛋白I(cTnI)含量的影响.方法:60例行RFCA的病人分别测定电生理检查术(EPS)术前、后,消融术前,消融术后即刻,4、12、24小时D-二聚体(DD),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GMP-140),cTnI含量.结果:血清DD,GMP-140水平在EPS及RFCA后升高,而cTnI水平仅在RFCA后升高.峰值cTnI与峰值DD,GMP-140呈直线正相关(r=0.48,0.39,P<0.001,<0.005).结论:RFCA可损伤心肌并改变血凝状态,心肌损伤可诱发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
简介:【摘要】目的 探析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生化和血凝指标的变化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接收的60例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所有患者血凝指标与生化指标。结果 LDH、CK-MB、AST、α-HBD、CK方面,经过PCI介入治疗后均比术前低,差异明显(P0.05)。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点DD、PT、FIB、APTT和TT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采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化指标,促进其心肌细胞功能的提高,而且可以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值得采纳、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白蛇毒血凝酶/立止血致心房颤动抢救治疗。方法对2例白蛇毒血凝酶/立止血致心房颤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及时抢救治疗,恢复良好。结论白蛇毒血凝酶/立止血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致心房颤动罕见。但少部分患者仍可发生严重心房颤动,特别在多次重复应用更易发生。值得临床医生警惕。但如果发现及时、抢救治疗及时,一般恢复良好。
简介:【摘要 】目的: 总结 白蛇毒血凝酶 /立止血致 心房颤动抢救治疗。 方法: 对 2 例 白蛇毒血凝酶 /立止血致 心房颤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经及时抢救治疗,恢复良好。 结论: 白蛇毒血凝酶 /立止血临床应用十分广泛,致 心房颤动罕见。但少部分患者仍可发生严重 心房颤动,特别在多次重复应用更易发生。值得临床医生警惕。但如果发现及时、抢救治疗及时,一般恢复良好。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术野血凝块残留继发结石的可能。方法:总结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应用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210例肾盂和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术野有血凝块残留但未刻意清理100例,经皮肾镜取石术术野血凝块彻底清理110例。结果:经皮肾镜取石术加术野血凝块彻底清理组手术时间(60.5±9.4min)明显长于血凝块未清理组(40.7±10.4min);经皮肾镜取石术加血凝块清理彻底组发热率(1.8%)低于经皮肾镜取石术未彻底清除血凝块组(5.0%); 经皮肾镜取石术加术野血凝块彻底清理组拔造瘘管时间为术后(48.2±1.8小时)明显短于经皮肾镜取石但术野血凝块未清理组(57.3±1.4小时);经皮肾镜取石术加术野血凝块彻底清理组住院天数(4.9±1.3天)明显短于经皮肾镜取石未清理术野血凝块组(5.9±1.6天);追踪随访:经皮肾镜取石术加术野血凝块清理组12月内结石复发率(2.7%)明显低于经皮肾镜取石术未清理术野血凝块组(15.0%);13-60月内经皮肾镜取石术加术野血凝块彻底清理组结石复发率(21.8%),明显低于经皮肾镜取石术未彻底清理术野血凝块组(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128例HLD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用血凝仪检测PT、APTT、TT、Fib;血球仪检测PL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胆碱酯酶(CHE)。结果HL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s)20.91±8.18、APTT(s)49.21±15.85、TT(s)17.98±3.18均明显延长,ALT(U)73.59±72.38明显增高,但Fib(g/L)1.68±0.68、PLT(×109/L)58.71±33.23和CHE(U)4934.61±2161.81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LD患者的PLT和血凝指标均有异常,可从多方面评价HLD患者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