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CH)是指在高血压情况下所发生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并且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患病率三高。一般认为脑出血后损伤主要为血肿占位效应,但经过临床上予以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效果较差,尤其无法改善远期神经功能损伤。脑出血病理机制包括脑出血后血肿占位效应、血肿分解产物和脑组织损伤后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等所致的局部脑血流量改变、血肿周围半暗带形成、颅内高压及凝血纤溶系统改变等1。近年来研究发现凝血酶对神经组织有损伤作用,并且通过使用凝血酶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后凝血酶作用及其对远期神经损伤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有效地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已将凝血酶在脑出血病中的作用作为研究重点,本文将把凝血酶在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能更加系统的了解凝血酶在HICH后对神经组织的损伤作用。
简介:[摘要]全自动凝血仪需要操作人员熟知仪器的分析原理以及日常的维护保养方法,并且日常运行总会出现故障,盲目等待工程师修理,会影响报告的及时性,也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能简单排除故障,细心保养,才能延长仪器使用寿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应用奥美拉唑联合血凝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选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2名,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应用奥美拉唑联合血凝酶治疗,对照组使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输血量以及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止血总有效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具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输血量、治疗效果的比较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量,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T、APTT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应用奥美拉唑联合血凝酶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奥美拉唑联合血凝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66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 2019年 1月 -2020 年 1 月间,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单一组,给予患者单一的奥美拉唑进行治疗,一组为联合组,给予患者奥美拉唑与血凝酶联合治疗,每组各 3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单一组,输血量少于单一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单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一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 给予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奥美拉唑联合血凝酶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供临床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蛇毒血凝酶注射液应用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治疗的11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9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而观察组给予奥美拉唑结合蛇毒血凝酶注射液治疗。结果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6.27%,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的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血小板、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蛇毒血凝酶注射液应用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与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泮托拉唑结合血凝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0年05月至2021年05月本院收治的9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7)和联合组(n=47),对照组单独予以泮托拉唑治疗,联合组联合应用泮托拉唑与血凝酶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止血时间、输血量、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联合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凝血原酶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联合应用泮托拉唑与血凝酶,可促使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优化,患者预后恢复效果也更加理想,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术前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对其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eclottingtime,AC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2008~2012年共41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LT计数和年龄分为4组:I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II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Ⅲ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Ⅳ组为PLT〉240×109/L,年龄〉14岁。4组肝素化后5~10min抽取中心静脉血测定ACT。ACT〉480s为抗凝满意;ACT〈480s为肝素相对耐药;如追加肝素至50~60mg/kg后ACT仍达不到480s,则为肝素耐药。结果Ⅳ组与Ⅱ组相比,AC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6.12±201.93)svs.(837.02±150.54)s,P〈0.05];且肝素相对耐药(ACT〈480s)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2%(11/83)vs.1.1%(2/187),P〈0.05]。Ⅲ组与I组A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PLT计数增高且年龄〉14岁的患者,容易引起ACT缩短,引发肝素相对耐药的可能性较大。而年龄〈14岁,即使PLT计数偏高,也较少出现肝素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