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天气雷达技术有了很大进展,降水时空分布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不同的地理区域具有不同气候和气象特征的降水时空分布。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双偏振雷达探测参量,使用模糊逻辑法反演降水粒子相态的方法。利用基本形式为梯形函数的隶属函数系来对这双偏振雷达探测参量进行模糊化,再根据给出的参数门限值,计算出对应各种降水粒子类型的概率值,进而反演出降水粒子相态结果。模糊逻辑算法一般包括四个过程:模糊化、规则推断、集成和退模糊。即根据降水粒子不同,将双偏振参量按照一定的阈值进行划分,给出不同取值区间对应的降水粒子的概率。对多个双偏振参量计算得到的多个概率进行集成,最后得到对粒子类别的判断结果。模糊逻辑算法最大的特点是不追求具体的降水粒子类型的量值,而是将回波信号分为各种等级,根据宽松的分级原则,可以求得较为合适的结果,具有较强的扩充性和兼容性。通过对一次对流云降水个例进行反演和分析,对这种反演方法进行了验证。通过模糊逻辑法反演出的降水粒子相态识别产品,可以反映出降水区域的相态结构和粒子特征,其结果与实际天气过程的发展变化基本一致。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9年6月6~13日出现在桂林市的三段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市三次强降水分别是暖区、低涡和锋面暴雨,均在高空急流右侧辐散、低空急流左侧辐合叠加区内,且第二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有较强的高低空急流;桂林市三次强降水天气的影响系统是200hPa高空急流右侧辐散分流区、500hPa西风槽东移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共同作用,只是200hPa高度处辐散强度不同、850hPa低层以下影响系统和动力机制也有一定差异,低空急流强度也有不同;三次降水天气出现之前的对流有效位能较大,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抬升凝结高度偏低,暖云极厚,为高效率降水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2019年6月6~13日出现在桂林市的三段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市三次强降水分别是暖区、低涡和锋面暴雨,均在高空急流右侧辐散、低空急流左侧辐合叠加区内,且第二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有较强的高低空急流;桂林市三次强降水天气的影响系统是200hPa高空急流右侧辐散分流区、500hPa西风槽东移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共同作用,只是200hPa高度处辐散强度不同、850hPa低层以下影响系统和动力机制也有一定差异,低空急流强度也有不同;三次降水天气出现之前的对流有效位能较大,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抬升凝结高度偏低,暖云极厚,为高效率降水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简介:主要利用1961~2014年中国东部地区438个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从大气内部动力角度对夏季不同极端降水情况下的环境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言,在极端降水频次偏多年时,850hPa风场及整层水汽输送距平场均表明东亚夏季风偏弱,有利于更多的水汽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500hPa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持续日数偏多,有利于冷空气南下,200hPa东亚副热带急流偏南,且30°N以南偏西风异常有利于辐散,而在斜压波包从西北东南向传播为极端降水事件分发生集聚了能量;对华北地区极端降水频次偏多年而言,850hPa风场及整层的水汽输送距平场均表明东亚夏季风偏强,有利于更多的水汽输送到华北地区,500hPa高度距平场日本海正距平,贝加尔湖蒙古地区为负距平,华北地区东高西低,200hPa东亚副热带急流偏北,从而导致我国华北地区极端降水频次偏多,能量传播也为西北东南向。这些结果表明极端降水的变化,与大气内部的动力作用和能量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
简介:利用1979—2016年北疆冬季49个气象站日降水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5°×0.5°),对北疆冬季降水的时空特征、水汽输送及环流形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北疆冬季降水的水汽输送通道有2条:地中海-黑海-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北疆为西方路径,红海-波斯湾/里海南侧-巴尔喀什湖-北疆为西南路径,其中以西方路径为主。500hPa高纬高(低)压、西伯利亚瞬变低压(高压)和伊朗高原脊(槽)的异常活跃促使北疆一致降水偏多(少),500hPa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负)距平、西伯利亚-伊朗高原负(正)距平的活跃和地中海低压槽(高压脊)的异常活跃导致北疆西北部降水偏多(少),500hPa巴尔喀什湖西南侧西南-东北负(正)距平的活跃和西伯利亚正(负)距平的活跃造成北疆西部降水偏多(少),其中全区降水一致型是北疆降水的主要分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