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北京医院肾内科近10年间死亡的老年血液透析(HD)患者和腹膜透析(PD)患者的死亡原因和生存时间。方法收集我中心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死亡的60岁以上的老年血液净化患者,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有无糖尿病、开始透析时间、死亡时间及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等。结果共有15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6.6±7.7)岁,中位透析时间为54.1(26.9,86.4)月,其中有8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54.2%)。根据透析方式将患者分成HD(114例)和PD(39例)两组,HD和PD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7.1±7.9)岁和(75.0±7.0)岁,中位透析时间分别为56.5(27.4,104.2)月和48.3(26.3,66.6)月。HD和PD患者的原发疾病均主要为糖尿病肾病(DN,32.5%和48.7%)、慢性肾小球肾炎(29.8%和17.9%)和高血压肾损害(21.1%和10.3%),HD和PD患者前三位的死亡原因均为心血管疾病(32.4%和43.6%)、感染(29.8%和28.2%)和脑血管疾病(11.4%和15.4%),两组患者间原发疾病和死亡原因的构成相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曲线分析发现合并糖尿病的透析患者存活时间短于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χ2=12.829,Log Rank P<0.001),HD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长于PD患者(χ2=8.161,Log Rank P=0.004)。在不合并糖尿病的透析患者中,HD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PD患者(Z=-2.716,P=0.007);在合并糖尿病的透析患者中,HD和PD患者的生存时间相当(Z=-0.581,P=0.561)。结论老年透析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占比高,老年透析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老年HD患者总体生存时间优于PD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终末期肾病患者通过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终末期患者80例,依随机分组标准分为观察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对照组治疗方法为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为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从甲状旁素、肾素改善及生存质量状况三方面入手,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在甲状旁素及肾素改善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存质量方面,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得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通过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显著,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使甲状旁素及肾素水平明显降低,存在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式透析方式及不同的透析通路合并肺动脉压的比例以及其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住院及门诊透析病人,透析后第2天行心脏超声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SPAP),以SPAP大于35mmHg为肺动脉高压(PAH)。结果入选血透患者40名,其中动静脉内瘘患者25名,长期中心静脉置管病人15名。入选腹透患者14名;血透组平均SPAP为38.8±13.5mmHg,腹透组平均SPAP为30.9±7.8mmHg,P值为0.02,具有统计学意义,血透组PAH比例为55%,腹透组PAH比例为14.3%,其P值为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透患者较血透患者发生PAH低,其平均SPAP较血透患者低,血透患者中行动静脉内瘘与静脉置管患者相较无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治疗状况进行分析比较,结合相关统计因素的方法,得出相关结论。方法分析回顾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在慢性肾病方面接受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情况的状况,结合慢性肾病的临床研究资料,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对生存健康状况的影响水平,结合相关因素进行细节分析探讨。结果对治疗之后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情绪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躯体疼痛程度等,结合患者家庭情况、认知能力等因素,分析显示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影响患者透析治疗效果的因素为患者家庭支持、血浆蛋白水平、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结论腹膜透析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血液透析治疗相比,更适宜采用腹膜透析。影响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因素有多种,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干预,保证患者选用的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减少不良因素对患者治疗工作的影响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于终末期肾衰竭患者采用全自动腹膜透析机和人工腹膜透析进行治疗效果对比。方法 实验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共计选取4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腹膜透析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全自动腹膜透析机。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由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之后其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胸闷以及水肿的改善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由结果可知,自动化腹膜透析机能够有效的提高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效果,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的相关因素,为腹膜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调查分析2013年07月至2014年07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72例,其中19例患者发生腹膜炎症状。分别按年龄、发病季节、文化程度、基础疾病等分组,比较腹膜炎发生率的组间差异。结果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腹膜炎的几率呈上升趋势;每年5~10月患者发生腹膜炎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发病者(P<0.05);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者发生腹膜炎的几率明显高于初中及以上文化者(P<0.05);基础疾病为糖尿病的患者在腹膜透析过程中发生腹膜炎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非糖尿病患者(P<0.05)。结论经过统计分析后,获得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发病季节、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是否伴有糖尿病等。在临床工作中,针对上述相关因素,我们应在透析早期即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积极预防腹膜炎的发生,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腹膜超滤衰竭是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PD技术失败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常见原因。基于三孔模型的血管内皮细胞间小孔和跨内皮细胞超小孔(水孔蛋白1)是腹膜水转运的主要通道。随着PD的进行,小孔和超小孔依赖水(自由水)转运均降低,其中以自由水转运下降更为显著,导致腹膜超滤衰竭。自由水转运下降与腹膜溶质快速转运、间质葡萄糖吸收增加导致的晶体渗透压下降及水孔蛋白1功能异常和腹膜间质纤维化导致的葡萄糖渗透传导率下降等因素相关。而小孔依赖水转运降低受PD液晶体渗透压的快速丢失、腹膜毛细血管病变介导的静水压下降和小孔数量减少等因素影响。本文主要综述长期PD中继发性腹膜超滤衰竭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护理干预对居家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居家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患者的日常护理资料,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环境,以及患者的操作,分析腹膜炎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干预,降低腹膜炎的发生率。结果在60例患者中因操作不规范引起腹膜炎31例,占51.67%,出口处感染8例,占13.33%,重复使用碘伏帽12例,占20%,短管脱落处理不当8例,占13.33%,使用浑浊、污染腹膜透析液1例,占1.67%。结论外源性感染时发生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重要原因,对居家腹膜透析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降低腹膜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灌洗治疗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时配合综合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抽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灌洗治疗,治疗期间19例行常规护理者作为对照组,19例治疗期间行综合护理干预者作为实验组,评估两组营养状态,并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实验组干预后PA、HSA、HGB、TF、TB等营养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行腹腔灌洗治疗时,配合使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有效防控并发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 PDAP)是导致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其中真菌性腹膜炎(fungal peritonitis, FP)虽然在PDAP中占比少,但其治愈率低,由其导致的技术失败率及PDAP相关死亡率高。然而,至今尚缺乏统一的FP预防及治疗方案。预防FP的药物主要包括制霉菌素与氟康唑,但其用药时机尚未确定。治疗FP主要包括拔除导管和抗真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然而,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拔除导管,但拔除导管的最佳时间仍然未知。本文结合近年来的重要临床研究,对腹膜透析相关性FP的预防及治疗进行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发生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将其分为治愈组、复发组和拔管/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84例腹膜透析患者共发生312例次细菌性腹膜炎,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144例次,阴性菌83例次,多种微生物感染19例次,培养阴性66例次。与治愈组相比,革兰阴性菌在复发组和拔管/死亡组比例均较高(P〈0.01)。与治愈组和复发组相比,拔管/死亡组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较低(P〈0.01),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水平较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RP水平的升高是影响腹膜炎患者复发、再发、重现和拔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全身炎症反应状态是影响腹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