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变态反应疾病患者皮肤试验的心理护理。方法对因不同因素、环境而表现出个人差异所进行的护理观察结果通过剖析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共同存在的心理特点,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产生的效果显著。结论变态反应疾病患者皮肤试验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是必不可少护理措施。

  • 标签: 变态反应疾病 皮肤试验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质量管理小组应用于放疗病人治疗期间,降低重度皮肤反应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在我院成立专业的质量管理小组,针对放疗患者在治疗期间易发生的重度皮肤反应做出针对性护理。 结果 将我院制定的护理方案实施十二个月后,放疗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重度皮肤反应的几率与护理前相比显著降低。 结论 对于放疗病人,在护理工作中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的重度皮肤反应发生率。

  • 标签: 质量管理小组 放疗病人 重度皮肤反应 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喉癌气切术后患者在放疗过程中致皮肤反应的观察及护理要点,促进患者舒适,以提高放疗效果及放疗安全.方法:通过对1例喉癌气切术后患者放疗致皮肤反应的观察,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结果:本例喉癌气切术后患者放疗导致的皮肤反应经过精心护理后痊愈,患者顺利完成放疗计划.结论:系统的观察和护理是提高喉癌气切术后患者的舒适、放疗的成功率以及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更多还原.

  • 标签: 喉癌气切术后 放射治疗 皮肤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比较两种放疗方式的乳腺癌患者的皮肤反应情况,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将105例保乳术后乳腺癌患者按照放疗方式不同分为常规放疗组和三维适型放疗组,对两组患者均按放疗护理常规行放射性皮炎护理,观察并记录患者放疗期间至放疗结束后二周皮肤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皮肤反应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虽然采取的放疗方式不同,但经过规范、系统的皮肤护理,常规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情况无差⑴异。

  • 标签: 两种放疗方式 乳腺癌 皮肤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变态反应皮肤病与真菌感染进行相关性探讨,分析真菌与变态反应皮肤病的关系,评估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皮肤病的病因学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门诊部就诊的变态反应皮肤病患者共31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为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n=151例),对照组为无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皮肤病患者(n=159例);对每位患者进行真菌变应原和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使用Student-T检验进行两组间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 须发癣菌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中须发癣菌的阳性率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变态反应皮肤病与真菌感染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变态反应皮肤病患者在就诊时需要注意是否由真菌感染引起。本文针对变态反应皮肤病与真菌感染进行相关性探讨,分析了真菌与变态反应皮肤病的关系,有助于寻找诱发变态反应皮肤病的真正病原体,为临床门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 标签: 真菌 变态反应 皮肤病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的皮肤不良反应预防及护理。方法:共计选取100例采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的患者进行分析,纳入时间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以不同护理模式进行随机数分组,分为对照和观察两组,各含5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强化护理干预实施综合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相应护理后的皮肤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肺癌患者的皮肤不良反应情况给予综合护理,可显著减少患者在用药后的皮肤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提高远期预后效果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分子靶向药物 肺癌 皮肤不良反应 预防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皮肤瘙痒症时应用金蝉止痒胶囊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以我院诊治的60例皮肤瘙痒症病例入组,通过电脑分组法划分为2组,30例对照组病例以氯雷他定口服给药治疗,30例观察组病例治疗时联合金蝉止痒胶囊治疗,评估疗效,统计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相比,观察组好转率更高,服药后未发生不良反应,两组比较P

  • 标签: 皮肤瘙痒症 金蝉止痒胶囊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三伏贴致严重皮肤反应,探讨水疱产生的原因与诱因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归纳分析近两年来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变应性鼻炎致19例严重皮肤反应产生的原因与诱因。结果 严重皮肤反应属于迟发型过敏反应,与贴敷时间过长,体质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同时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也是加重水疱反应的诱因。结论 ①应建立患者贴敷档案,详细记录其个人史、过敏史、家族史、体质类型和既往贴敷情况等,可有效地指导贴敷治疗,减少水疱反应的发生。②严格控制首次贴敷时间,儿童应在2 小时以内,成人应在4 小时左右,不宜超过5小时。第2次贴敷时间应根据前次治疗反应适当调整,做到贴敷时间个体化。③重视注意事项的宣讲,同时不断完善贴敷的注意事项,增加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的条目。

  • 标签: 冬病夏治 三伏贴 过敏反应 水疱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朱光潜的美感经验论从对克罗齐"直觉"说的补苴罅漏出发,采用经验式、科学化的心理分析法,援引布洛"距离"说、立普斯"移情"说、谷鲁斯"内模仿"说等。通过折中、调和处理与个性化地引申推进,不仅丰富了这些学说的思想内涵,而且纠正了纯粹"直觉"说的偏颇。基于艺术与现实的双重维度,他提出了"不即不离""物我交感"的美感经验创见。这种创见又为他的"人生艺术化"主张开拓出了理论空间。

  • 标签: 朱光潜 美感经验 “直觉”说 不即不离 物我交感 人生艺术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交感性眼炎(SO)患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SO患者28例3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9例25只眼,女性9例11只眼;年龄(51.61±12.02)岁。诱发眼8只,交感眼28只。外伤或手术后发病时间(46.10± 107.98)个月。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行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3只眼;自身荧光(AF)检查8只眼。病程早期、晚期分别定义为发病时间≤2、>2个月。回顾分析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结果诱发眼8只眼中,大片状视网膜下纤维化伴多灶性视网膜萎缩及色素增生5只眼(62.50%,5/8);"晚霞状"眼底3只眼(37.50%,3/8 )。交感眼28只眼中,病程早期表现为多灶性视网膜浅脱离伴视盘水肿9只眼(32.14%,9/28);病程晚期表现为视盘周围(盘周)及周边视网膜下黄白色病灶11只眼(39.29%,11/28),"晚霞状"眼底11只眼(39.29%,11/28)。Dalen-Fuchs结节10只眼(35.71%,10/28)。OCT检查,病程早期可见视网膜脱离和不规则脉络膜隆起;病程晚期可见盘周及黄斑大片隆起的视网膜下强反射物质及视网膜层间囊腔。FFA检查,早期"针尖样"强荧光,晚期伴"多湖状"荧光素积存及渗漏;病程早期盘周"地图状"弱荧光,周边视网膜各象限存在点状强荧光病灶,病程晚期荧光增强。ICGA检查,中晚期FFA强荧光病灶为弱荧光。AF检查,边界欠清晰的点片状强弱AF病灶。表现为"晚霞状"眼底的8只眼,其视力轻度下降,为0.5~1.0;盘周黄白色病灶的9只眼,其视力显著下降,为无光感~0.1。结论SO病程早期可表现为与Vogt-Koyanagi-Harad综合征急性期相似的多模式影像特征,病程晚期表现为盘周、黄斑及周边视网膜下持续存在的黄白色病灶。存在盘周黄白色病灶患眼视力显著下降;"晚霞状"眼底患眼视力轻度下降。

  • 标签: 眼炎,交感性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多模式影像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使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研究证实,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诱导的免疫抑制综合征。本文阐述了卒中后交感神经激活途径及交感神经如何通过神经、体液途径作用于免疫系统,旨在探讨卒中后感染发生的机制,为预防卒中后感染的发生和改善卒中病人预后提供思路。

  • 标签: 卒中 感染 免疫抑制 交感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感性眼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接收的交感性眼炎患者4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采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眼前段病变患者均无虹膜粘连、发炎等症状出现,睫状充血、角膜沉着等症状均消失,前房内容物吸取后变透明。眼后段病变患者视乳头水肿及渗出均全部吸收,视网膜水肿大部分已经消失,患者出院时玻璃体均变透明,眼前段均已恢复,有少数患者伴有色素分布。42例患者经治疗后视力改善效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交感性眼炎患者以外伤致伤几率最高,临床症状以视力下降为主,临床早期综合治疗后,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视力恢复效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交感性眼炎 临床特点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CRP)和血白细胞(WBC)的联合数量检测在皮肤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并且试图通过该法来指导临床用药,避免临床上滥用或误用抗菌药物。方法对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7月间收治的150例皮肤病病例(细菌感染类、病毒感染类)进行实验分析,将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①150例患者中CRP增高者有137例(91.33%),WBC增高者有79例(52.67%),并且有36例(24%)患者WBC正常,单CRP增高。②细菌感染类皮肤病CRP含量远高于病毒感染类CRP含量,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P和WBC联合检测法能够提高细菌感染类皮肤病的检出率,另外,对部分患者的WBC变化出现特异性可以通过CRP检测进行辅助,判断患者是否产生了细菌耐药株。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血白细胞检测 皮肤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对5种变态反应皮肤病患者采用联合雷尼替丁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5类变态反应皮肤病患者共296例。根据抽签法对其平均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48例。对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对观察组采用雷尼替丁联合治疗,并就两组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中疗效最显著的是荨麻疹(97.73%),且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71.62%)相比明显偏高(92.57%),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联合雷尼替丁对变态反应皮肤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是一种科学有效、安全可靠的临床诊疗方法。

  • 标签: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雷尼替丁 临床效果
  • 简介:潮红(flushing)是指皮肤一过性或暂时性发红,主要见于面部,还有颈部、上胸部、耳朶,故常称为"顔面潮红"。这是因为此处浅表血管容量大而成为可视的容易受累的区域,皮肤血流量增加及伴有血管平滑肌松驰。自主神经、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及外源性都可导致潮红现象发生,其中包括糖尿病。

  • 标签: 皮肤潮红 糖尿病性 戒酒硫样反应 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 识别 血流量增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期间皮肤反应的预防性护理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乳腺癌术后接受放射治疗期间皮肤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40例,给予皮肤反应预防性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干预组患者放疗皮肤破损程度与对照组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护理后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期皮肤反应患者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对皮肤的损害程度,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乳腺癌 放射治疗 皮肤反应 预防性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食道癌放疗后放射性皮肤黏膜的发生情况,并总结护理要点,为后续的临床护理提供方法参考,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的福利。方法对收治的50例食道癌放疗患者进行放射性皮肤、黏膜、体重等观察,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护理效果。结果5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效果满意;发生Ⅱ度皮炎患者3例,Ⅰ度患者5例,皮炎发生率为16.0%;发生Ⅱ度粘膜炎4例,Ⅰ度粘膜炎4例,粘膜炎发生率为16.0%。结论食道癌放疗后发生发射性皮肤黏膜反应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应该积极的给予皮肤黏膜等护理,降低发生率,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食道癌 放疗 发射性皮肤黏膜反应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宫颈癌体外放射治疗中皮肤反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妇科自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3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则实施综合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皮肤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护理组患者的皮肤反应发生率为13.8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5.38%(P<0.05)。结论针对接受体外放射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对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预防皮肤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 标签: 宫颈癌 体外放射 皮肤反应 预防及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法替尼治疗肺癌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类型和严重程度及其与抗肺癌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使用阿法替尼治疗的肺癌患者进行病例-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国际肿瘤化疗药物不良反应评价系统4.0标准评估76例肺癌患者皮肤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严重程度,按皮疹的严重程度分0级、1级、2级以上皮疹组。患者每隔3个月行胸部CT检查,根据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估阿法替尼的抗肺癌疗效。采用Kruskal-Wallis H test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等级皮疹患者阿法替尼的抗肺癌疗效。结果76例肺癌患者中,44例疾病稳定或部分缓解,32例疾病进展。69例出现皮肤不良反应,包括42例(55.3%)痤疮样皮疹、35例(46.1%)甲沟炎、30例(39%)黏膜糜烂、8例(10.5%)毛发改变、6例(7.9%)手足综合征。0级皮疹组7例,有效3例;1级皮疹组19例,有效7例;2级以上皮疹组50例,有效34例,3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117,P = 0.047),1级与2级以上皮疹组的有效率均高于0级组(均P < 0.001),2级以上皮疹组的有效率高于1级组(P < 0.001)。结论阿法替尼治疗肺癌可引起痤疮样皮疹、甲沟炎、黏膜糜烂、毛发改变和手足综合征等不同类型皮疹,皮疹的严重程度分级越高,阿法替尼的抗肺癌疗效越显著。

  • 标签: 药物毒性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生物制剂 痤疮样疹 甲沟炎 阿法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