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本次实践,了解到心血管疾病经过心脏诊疗操作之后,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身体及心理需求,从而针对性采取相关护理方法,以获取较高患者满意程度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方法 在心脏介入诊疗之后,心血管病患者护理过程中,需要根据该疾病的特点及患者心理状况,从而设计患者需求量表,同时对于本医院内部自从 2018年 11月到 2019年 11月进入本医院内部治疗的心血管介入诊疗患者做好征询工作,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及交流,从而了解其实际护理需求。 结果 在对患者护理需求进行了解过程中,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最为重要,之后是护理人员技术操作需求,再后是患者心理关怀需求,而最后才为医护人员的良好服务态度需求。
简介:摘要:目的 文章主要针对 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检查方法和应用价值 进行分析研究 ,总结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临床诊断经验。方法选取本院 2013 年 1 月至 2019 年 10 月诊断胎儿心脏畸形 71 例,回顾分析超声检查相关资料,超声采用以四腔心、左室流出道及右室流出道长轴为基本切面,加三血管、三血管气管、五腔心、大动脉短轴、主动脉弓及动脉导管弓及上下腔静脉长轴切面,复杂心脏畸形采取顺序 节段 分析法,结合 M 型超声、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超声观察。结果产前超声检查 11538 例,检出 71 例胎儿心脏畸形,检出率 0 . 62% ,其中简单型胎儿心内畸形 38 例,占 53 . 52% ; 复杂型胎儿心内畸形 33 例,占 46 . 48% ,共检出 12 种心脏畸形。结论选择恰当的筛查时机,应用合理的切面、采用心脏结构顺序 节段 分析法,结合彩色多普勒技术的使用,超声心动图可为临床诊断胎儿心脏畸形提供较可靠的技术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与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Beagle犬局部放射性心脏损伤(RIHD)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4只1岁龄健康雄性Beagle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照射后3、6和12个月组,每组各6只;其中各照射组左心室前壁行单次20 Gy调强放疗。对全部犬行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和CMR检查,计算18F-FDG摄取增高区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及面积。全部检查结束后1周处死实验犬,取心脏进行Masson染色及电子显微镜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对照组心肌18F-FDG几乎不摄取,照射后3个月即可见犬心肌18F-FDG摄取增加,照射后3、6和12个月组的心肌SUVmean分别为5.90±1.31、4.66±2.21和3.21±0.82,与对照组(1.13±0.2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1,P<0.05);照射组18F-FDG摄取增高面积随着照射后时间延长逐渐下降(F=195.74,P<0.01)。CMR示照射后6和12个月组的心肌灌注降低、进行性纤维化加重;与对照组相比,照射后6和12个月组的舒张末期容积(EDV)和收缩末期容积(ESV)增加(F=15.479和16.908,均P<0.01),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F=63.715,P<0.01)。Masson染色发现照射后心肌纤维化进行性加重;电子显微镜检查示照射后心肌线粒体变性肿胀,线粒体数量进行性减少。结论照射后局部心肌18F-FDG摄取增高对于RIHD的危险性有预测价值,18F-FDG PET/CT显像能早于CMR发现RIHD。
简介:摘要:目的 : 分析综合心脏康复治疗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康复研究。 方法: 以 本院中 201 8 年 9 月至 201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SD大鼠肺功能及心脏功能结构的影响。方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制造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病理模型,建模后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白藜芦醇组、糖皮质激素组和对照组。白藜芦醇组给予白藜芦醇灌胃治疗28 d,糖皮质激素组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28 d,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28 d。对比3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和心脏功能结构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肺顺应性值均降低,第0.3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0.3/FVC)值均升高;肺顺应性变化中以对照组降低最为显著,糖皮质激素组次之,白藜芦醇组降低幅度最小(F=19.048,P<0.05),FEV0.3/FVC水平变化以白藜芦醇组升高最多,糖皮质激素组次之(F=0.076,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t=0.153,P>0.05)。治疗后,3组最大呼气流量水平、最大呼气中段流量水平均降低,以对照组降低最为明显,糖皮质激素组次之,白藜芦醇组降低幅度最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10、34.836,P<0.05)。治疗后3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增厚,但LVEF升高以白藜芦醇组升高最明显,糖皮质激素组次之,对照组升高最少(F=56.986,P>0.05);LVEDD增厚中以对照组增厚最显著,糖皮质激素组次之,白藜芦醇组最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2.442,P<0.05)。治疗后,3组室间隔厚度值、左室后壁厚度值均升高,其中以对照组升高最为明显,糖皮质激素组次之,白藜芦醇组增厚幅度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7.401、18.726,P值均<0.05)。治疗后,3组右室(RV)游离壁、左室和室间隔(LV+S)值均增加,且以对照组增加最为显著,糖皮质激素组次之,白藜芦醇组增加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25、8.355,P值均<0.05)。治疗后3组RV/LV+S值均升高,且以对照组升高最为明显,糖皮质激素组次之,白藜芦醇组升高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25,P<0.05)。结论相对于糖皮质激素,白藜芦醇可明显有效地改善COPD并发肺源性心脏病SD大鼠的肺功能、延缓心脏功能及结构恶化速度,改善SD大鼠预后,且可避免糖皮质激素引起的高血糖、骨质疏松等严重不良反应,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白藜芦醇的上述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以期为COPD并发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临床依据,实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肿瘤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患者心脏异常摄取的发生率、部位和病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2 000例疑诊或确诊恶性肿瘤患者的18F-FDG PET/CT图像,显像前患者禁食12 h以上,18F-FDG注射前空腹血糖水平需<6.7 mmol/L。左心室非基底段、非乳头肌部位的局灶性高摄取,高于左心室摄取的右心室摄取以及高于心血池摄取的心房摄取(左心室无摄取或低摄取时)定义为异常摄取,所有异常摄取的判定均由核医学医师进行视觉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脏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心脏异常摄取的发生率、部位和病因。结果2 000例患者年龄(60.5±13.2)岁,男性1 117例(55.85%),糖尿病患者138例(6.90%),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228例(11.40%)。恶性肿瘤、良性病变、未明确诊断的患者分别为939例(46.95%)、484例(24.20%)、557例(28.85%)。心脏异常摄取145例(7.3%),其中左心室、右心室和心房异常摄取分别为76例(52.4%)、18例(12.4%)和51例(35.2%)。左心室异常摄取76例中,25例(32.9%)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其他少见原因还包括肥厚型心肌病、心脏转移瘤及化疗相关性心肌损害;右心室异常摄取18例中,14例(14/18)由肺动脉高压引起;心房异常摄取51例中,20例(39.3%)由心房颤动引起。心脏异常摄取的患者中,PET/CT显像前无明确心脏疾病表现和证据的患者有71例(49.0%)。结论肿瘤18F-FDG PET/CT显像患者中心脏异常摄取并不少见,异常摄取部位以左心室最为常见,冠状动脉疾病、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是常见病因。
简介:摘要随着起搏器功能的增加、植入技术的改进,植入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pacemaker,PM)在我国的植入数量逐年增长,这对目前国内常见的起搏器术后诊室随访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提出了远程随访管理模式,使PM植入术后随访变得更加方便有效,也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传统的诊室随访,患者术后根据主治医生的建议定期前往医院随访检查,但该随访模式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而远程随访虽然比诊室随访方便安全,但仍存在短板,起搏器术后患者的随访模式仍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综述了诊室随访及远程随访目前的模式与利弊,提出了对未来起搏器随访模式的展望。
简介:摘要: 成人心脏术患者术后面临着低氧血症、重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活动性出血等诸多危险因素,予以规范、精心护理及药学监护,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以及处理,确保患者顺利康复分析心脏手术后患者重返心外 ICU的原因,探讨相应护理对策。为了探讨成人心脏术后再次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的原因及药物监护对策。回顾性分析在 2018年 1月— 2019年 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成人心脏手术后再次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2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发生原因,根据其原因制定相应的监护对策。本组 20例成人心脏手术患者再次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及具体原因分析,低氧血症患者 8例,重度低排血量综合征患者 6例 (心功能不全导致 4例,心包填塞导致 1例,心脏骤停导致 1例 ),活动性出血患者 2例,神志改变患者 4例。重返心外 ICU的主要原因包括低氧血症、心功能异常、神志改变、急性肾衰竭、胸骨裂开、消化道出血。结论 :心脏手术后患者转出心外 ICU,仍需要进行全方位精心护理和密切观察,做到及时发现、及早干预、及时解决问题,避免造成不可逆损害,确保患者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