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螺旋 CT动态增强扫描在脂肪肉瘤诊断中应用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以 20例脂肪肉瘤患者为对象,均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疾病,研究时间为 2015年 1月 -2020年 1月,使用螺旋 CT动态增强扫描,分析诊断准确率,总结影像特点。结果 20例患者手术病理诊断可见粘液型 5例,高分化型 7例,多形态型 2例,混合型 6例。 20例患者使用螺旋 CT动态增强扫描,检出 14例,占比 70.00%,分别为粘液型 2例,高分化型 6例,多形态型 2例,混合型 4例。结论脂肪肉瘤可采用螺旋 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可有效检出疾病,诊断准确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动态心电图( D CG)在老年冠心病 (CHD) 患者 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6月期间收治的 老年 CHD患者 30例,根据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观察组( 15例)和对照组( 1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 D CG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 ECG ) 进行检查,分析两组患者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 )、室性心动过速( VT )、阵发性房扑( AF )、阵发性房颤( Af )、窦性暂停、窦房阻滞( SAB )、Ⅱ ° 以上房室阻滞( AVB )等 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 高于对照组,其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D CG可增加 CHD患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诊断价值显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常规心电图联合动脉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 方法: 选择 2018 年 10 月— 2019 年 10 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 98 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测和动脉心电图检测,比较冠心病心律失常采用不同检测方式的诊断价值。 结果: 动态心电图 检测的准确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测,(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动态心电图 检测在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成对、房室传导阻滞和短阵室上速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动脉心电图检测冠心病心律失常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将常规心电图联合动脉心电图检测冠心病心律失常可以更好的提升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荧光引物PCR结合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分析1个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家系的基因变异情况,进行疾病分型,并提供遗传咨询。方法采集一个家系8名成员(含6例患者)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针对SCA常见亚型(SCA1、SCA2、SCA3、SCA6、SCA12和SCA17)设计6对荧光标记引物,并通过毛细管电泳筛选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结果先证者SCA3基因CAG动态变异的重复次数分别为8次和70次,超出正常重复范围(12~40次),确诊为SCA3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其他7名家系成员中5人SCA3基因CAG重复序列均检测到异常扩增,确诊为SCA3型患者,另有两人CAG重复序列未检测到异常扩增。结论SCA3基因CAG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通过荧光引物PCR结合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出CAG重复序列动态变异所致的SCA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异性T细胞在抗结核治疗中免疫反应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于2020年1月-6月内,对象为接受抗结核治疗患者10例,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采集外周血样,用于测定CFP-10和ESAT-6等结核特异性抗原刺激下IFN-γ在PBMC中分泌细胞量,并对多功能T细胞动态改变及Th1型抗原特异性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本组10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PBMC经CFP-10和ESAT-6等刺激,IFN-γ的细胞释放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诊断房颤合并房室阻滞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81例房颤合并房室阻滞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 90例房颤未合并房室阻滞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房颤时平均心室率及最快心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逸搏及长 RR间期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心电图对房颤合并房室阻滞诊断灵敏性高,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作用与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0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3例,根据患者有无心肌缺血症状将患者分为两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设为研究A组(n=53),冠心病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设为研究B组(n=30),两组患者以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比较两组24h心电图中ST段下移次数、下移幅度、下移持续时间,日间、夜间心肌缺血持续时间、ST段位移,心肌缺血发作前、发作时心率及ST段下移幅度。结果:研究A组ST段下移次数多于研究B组,ST段下移幅度高于研究B组,ST段下移持续时间长于研究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日间心肌缺血持续时间、ST段位移短于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日间、夜间心肌缺血持续时间、ST段位移与研究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作前心率、ST段下移幅度低于发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发作期、发作时心率与研究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A组发作期、发作时ST段下移幅度高于研究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用于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中,且能够监测患者日间、夜间、心肌缺血发作前、发作时ST段改变,为病情干预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针刺百会穴后、电针刺激时与进针前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差异情况,探讨电针刺激百会穴的即刻脑功能改变。材料与方法收集20名健康受试者,进针并“得气”后,连接电针刺激仪。扫描在联影3.0 T MRI进行,利用头颅柔性线圈,分别于进针前、进针后、电刺激时分别进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扫描。利用RESTplu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后处理,对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针刺百会穴后与针刺前相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左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两侧颞中回、小脑。电针刺激百会穴时与针刺前相比,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两侧中央后回、两侧中央前回、右侧颞上回、两侧舌回、右侧脑岛、左侧距状裂;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两侧楔前叶、小脑。结论本研究获得了针刺百会穴“得气”状态以及电针刺激时的ReHo值变化,证明了利用头颅柔性线圈及配套装置研究头穴电针刺激的即刻脑效应的可行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评估软组织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69例软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及DCE-MRI检查,经后处理软件分析获得肿瘤的DCE-MRI参数,包括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术后病理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和Ki-67标记指数(Ki-67 LI)。利用Spearman相关检验分析DCE-MRI定量参数与MVD、Ki-67 LI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恶性软组织肿瘤间各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参数诊断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效能。结果Ktrans、Kep与MV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3、0.727,P<0.01),与Ki-67 LI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7、0.612,P<0.01),Ve与MVD、Ki-67 LI间无相关性(P>0.05)。恶性软组织肿瘤Ktrans、Kep、MVD、Ki-67 LI均高于良性软组织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和Kep诊断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和0.846,鉴别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灵敏度分别为84.6%、92.3%,特异度分别为85.8%、83.3%。结论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可以用于评估软组织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老年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 方法: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 40例及老年单纯高血压病患者 45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结果:两组患者比较,昼夜血压节律消失、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组高于老年单纯高血压病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4h平均收缩压及 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舒张压负荷值、夜间舒张压负荷值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失去正常昼高夜低的血压波动规律,尤以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升高为明显。24h平稳降压是治疗老年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时肺内病变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至2月安徽省治愈出院的60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初诊时临床轻型5例、普通型53例、重型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达到出院标准时胸部CT影像变化特点。结果60例患者中发热(57例)、咳嗽(55例)为主要症状。5例轻型患者3例全程CT检查为阴性,2例首次CT阴性表现,第2次胸部CT发现异常。55例(53例普通型和2例重型)首次CT异常患者影像学特点为病变双肺受累为主(51例),病灶多发(33例),胸膜下多见(40例),磨玻璃影像最为常见(55例)。转归中胸部CT特征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逐渐变淡,完全吸收(19例);肺内磨玻璃影范围扩大,进展为铺路石征、实变影,病灶再逐渐吸收后可见纤维条索影(27例);肺内磨玻璃影快速进展为实变影像,病灶吸收较慢,病灶大部分吸收后伴有较多纤维条索影残留(4例),2例重型患者肺内病灶广泛磨玻璃影、实变影缓慢吸收后可见较多纤维灶残留。结论胸部CT在输入性COVID-19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T影像所见肺的受累程度与临床转归有较好的一致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运动平板心电图与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与价值比较。方法:选择我院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门诊收治 的 5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将检查结果与运动平板心电图对比。结果: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灵敏度 91.30%( 21/23),特异度 88.89%( 24/27),阳性预测值 87.50%( 21/24),阴性预测值 92.31%( 24/26),准确度为 90.00%( 45/50)。运动平板心电图法检查灵敏度 60.00%( 15/25),特异度 60.00%( 15/25),阳性预测值 60.00%( 15/25),阴性预测值 60.00%( 15/25),准确度为 60.00%( 30/50),两组比较( P< 0.05)。结论: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显著,有利于为冠心病鉴别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mullig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肩关节疼痛的疗效。方法 将7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于2018.6~2019.4期间收入本院,按住院号尾数将其分成一般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与治疗组(应用mullign动态关节松动术),每组各39例,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FMA评分均优于一般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肩关节疼痛患者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X光吞钡透视技术(VFSS) 进行针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功能分析,研究探讨其对康复治疗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于2018年10月-2020年9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6名,在接受规范康复治疗前,其中有31名患者征得知情同意,接受了动态X光吞钡透视技术(VFSS)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如下:分别采用馒头沾稠钡剂(一口进行咀嚼测试)、稠钡剂(270%w/v)、稀钡(50%w/v) ,每次(一口量)所采用的钡剂剂量为10ml; 采用侧位、正位动态造影测试,依次观察双侧梨状窝、咽隐窝对称情况、口期时长、咽期时长、咽期启动时间、误吸、残留及其时间、剂量等;结果:31例患者经VFSS检查,其中10例为口咽期吞咽障碍,其中4例不伴误吸,治疗重点侧重于咽反射启动时间、口咽部感、知觉训练,以及口唇部肌肉运动治疗等;6例伴有明显误吸,其中2例为隐匿性误吸,1例表现为吞咽前误吸(治疗侧重于舌的控制训练、感知觉训练);3例表现为吞咽后误吸(因咽隐窝滞留引起,治疗侧重于咽喉的运动、感知觉训练);其中9例为口期吞咽障碍,治疗重点侧重于口唇部肌肉运动、感觉刺激康复治疗:12例为咽期吞咽障碍,显示存在有咽期启动迟缓,并且有4例表现为吞咽后误吸,治疗重点在增加吞咽前的口咽部粘膜感知觉,如酸、冰刺激等;本研究10例误吸患者中,有4例存在钡剂30%以上的重度误吸,6例存在6%的轻度误吸,对于重度误吸患者治疗建议鼻饲营养 4周,同时配合吞咽康复治疗;结论:动态X光吞钡透视技术(VFSS)的检测结果为不同的吞咽障碍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达到精准康复的目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