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探讨将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引入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73例在 2019年 2月 ~2020年 2月间于本院于施行住院治疗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检查方式将其划分为观察组( 37例、动态心电图)、对照组( 36例、常规心电图) 2组,对比 2组患者阳性检出率。结果:施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观察组阳性检出率为 97.30%,明显高于施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的对照组患者( 77.78%),组间差异显著 (P<0.01);观察组患者发病时有明显规律性活动, 36例阳性患者中,约 55.56%( 20/36)体力或脑力劳动、 36.11%( 13/36)睡觉、 5.56%( 2/36)激动。结论:受精神状况、环境等因各素影响,动态心电图可作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及严重程度的唯一可靠判定方法。且与常规心电图检查相比较,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更大,临床检出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冠心病患者应用运动平板心电图与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的 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 2月至 2020年 2月,从我院共计选取 76例冠心病患者展开研究对象,均进行运动平板心电图与 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认其敏感性、特异度以及准确度。 结果:运动平板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结果相比较,其敏感性、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存在显著差异,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敏感性、特异度以及准确度显著高于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运动平板心电图的敏感性、特异度以及准确度显著高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为冠心病的早期治疗和预后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制订护理绩效动态分配方案,为医院护理绩效考核提供新方法。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中提取数据,应用卡方自动交互检测法对全部病区护理工作量、质量、效率、业绩4个维度的90项指标进行分析,将不同病区归属到不同的绩效等级集群,实现对病区护理绩效的即时性分类。从适用性、公平性、客观性、接受性、效率性、总体满意度6个方面对护士及护理管理人员的满意度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该方法应用后,护理管理人员对该方案应用的满意度得分由(2.69±1.01)分提升为(4.66±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方法应用前,护士对绩效考核的满意度得分为(3.39±0.89)分,应用后,护士对绩效考核满意度得分为(4.60±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绩效动态分配方案能准确、快速地完成对病区护理绩效的动态分析与即时分类,为病区护理绩效考评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监测的价值。方法: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66例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从2016年开始此次研究,期间,对患者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不同监测方式,研究于2018年2月结束。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心电图监测,观察组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检出率。结果:统计得知观察组的心律失常检出率9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取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快速发现患者有无心律失常的可能,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有助于预后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冠心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交互模型在颅脑损伤后自我护理和运动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动态交互模型护理模式。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概念、自护意识、基础知识水平和自护技能与干预前比较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两组干预后FMA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与同期对照组显著升高;观察组干预后坚韧、自强、乐观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81.08±8.72)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4.08±3.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51,P<0.001)。结论动态交互模型用于颅脑创伤术后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增加运动康复效果,改善患者心理弹性,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中钆对比剂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对 2017年 6月至 2020年 5月来我院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成像的 58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使用钆对比剂,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总结不良反应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本课题 58例患者中, 3例患者不满意, 17例患者较满意, 38例患者很满意,护理总满意度是 94.83%。有 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1例患者是中度变态反应,经注射多巴胺、吸氧后逐渐缓解; 1例患者是非变态反应,休息片刻后症状自行缓解。结论: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中,钆对比剂的应用效果确切,安全性好,但是在注射前、检查中以及检查后要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简介: 【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自 2017年 5月至 2019年 8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选择 93例参与此次研究,所纳入对象均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以及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阴性率为 25.81%,阳性率为 74.19%,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阴性率为 9.68%,阳性率为 9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8.2888, P=0.0039)。动态心电图各项心律失常症状的检测效果均优于均常规心电图,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动态心电图 ULF检测准确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7888, P=0.0235), 2种检测方式 VLF检测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6342, P=0.0381), LF检测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6335, P=0.0069), HF检测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3372, P=0.0491)。结论: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种类以及心肌缺血程度等方面的诊断中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方法:选取 2018年 11月至 2020年 2月我院收治的 100例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可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 n=50)。对照组实施常规心电图诊断,观察组实施动态心电图诊断,比较两组患者 ST段的位移指标情况和诊断准确度、特异度以及敏感度和诊断总体有效率。 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下移幅度较大,下移持续时间观察组较小(P< 0.05)。观察组诊断准确度、特异度以及敏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诊断总体有效率观察组较对照组高( P< 0.05)。 结论: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采用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价值突出,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特异度以及敏感度,且诊断总体有效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肺不张区域容积(NILT)与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31例中-重度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ARDS原因、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氧合指数(PaO2/FiO2)等基本资料;收集患者入ICU 1 d和7 d的CT影像学资料,根据CT值分为过度通气区域(-1 000~-900 HU)、正常通气区域(-899~-500 HU)、通气欠佳区域(-499~-100 HU)、肺不张区域(-99~100 HU),计算总肺容积和NILT占总肺容积百分比(NILT%);同时收集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根据28 d随访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ARDS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NILT%预测ARDS患者28 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确定诊断的准确性,并根据NILT阈值对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31例中-重度ARDS患者中,剔除诊断ARDS超过48 h、非首次因ARDS入ICU、ICU住院时间<7 d、入ICU 72 h内死亡、存在慢性间质性肺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入ICU后7 d内未进行胸部CT检查、入ICU后2 h内未进行标本采集的患者,最终共53例患者纳入分析。53例患者中,28 d存活31例,死亡22例,28 d病死率为41.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岁:65.32±11.29比55.77±14.23),SOFA评分更高(分:11.68±3.82比8.39±2.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性别、BMI、ARDS原因、APACHEⅡ评分和PaO2/Fi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ICU 1 d时两组CT检查获得的CT值、总肺容积和NI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ICU 7 d时死亡组NILT%明显高于存活组〔(28.95±8.40)%比(20.35±5.91)%,P<0.01〕,而CT值和总肺容积与存活组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RDS患者28 d预后与年龄、SOFA评分和7 d NILT%独立相关〔年龄:优势比(OR)=0.892,95%CI为0.808~0.984,P=0.023;SOFA评分:OR=0.574,95%CI为0.387~0.852,P=0.006;7 d NILT%:OR=0.841,95%CI为0.730~0.968,P=0.016〕。ROC曲线分析显示,7 d NILT%可以预测中-重度ARDS患者的28 d预后,AUC为0.810(95%CI为0.678~0.952,P<0.01)。确定NILT%阈值为15.50%,敏感度为95.5%,特异度为80.6%,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74.6%。根据7 d NILT%阈值对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将7 d NILT%>15.50%定义为临床预后高风险,≤15.50%为低风险;与低风险患者(7例)比较,高风险患者(46例)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明显延长〔机械通气时间(d):9.37±6.14比4.43±1.72,ICU住院时间(d):12.11±5.85比7.57±1.13,总住院时间(d):18.39±5.87比11.29±2.22,均P<0.05〕。结论中-重度ARDS患者入ICU 7 d NILT%>15.50%与不良预后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国各省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现状进行分析,建立预测模型预估现有防控措施预期成效,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信息。方法基于COVID-19疫情网络公开数据,估计全国、各省份以及武汉市不同时间基本再生数(R0)的动态变化R0(t),以评估在现有防控措施下,COVID-19传染速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预估现有防控措施的预期成效。结果从结果稳定性考虑,选择累积确诊病例数>100例的地区进行分析,共24个省份纳入分析。在疫情初期,全国整体R0(t)不稳定,数值较大,误差也较大。随着防控措施的进一步加强,R0(t)普遍在1月下旬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月始下降趋势稳定。截至数据分析日,纳入分析的24个省份中已有18个省份(75%)R0(t)降到1以下。这为有条件地开放人员流动提供了信息。结论动态R0(t)有助于动态评估COVID-19传染速率变化情况,本次疫情防控措施已初显成效,如能继续保持,全国疫情有望短期内得到全面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无症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有哪些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1月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断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患者 50例,其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设置为实验组( 30例),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设置为对照组( 20例)。两组均予以动态心电图检查 ,对比分析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实验组的 ST段下移发生次数、幅度、持续时间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的日间起始心率、夜间心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组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有效检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状态,对患者的全天心率有检测作用,可为其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 分析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过程中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 方法: 本次研究在本院 2018 年 2 月 -2020 年 4 月收治的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中选择 60 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诊断,常规心电图数据为对照组,动态心电图数据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和满意度评分。 结果: 本次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检出阳性 35 例( 58.33% ),阴性检出 25 例( 41.67% );观察组检出阳性 57 例( 90% ),阴性检出 3 例( 10%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过程中,动态心电图对于提升临床在诊断正确率有及机制作用,可以及时发现早期症状的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动态导航技术辅助双侧双颧种植的植入精度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二门诊部及口腔种植科就诊的动态导航下进行双侧双颧种植的24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15例,年龄(50.8±14.7)岁,共植入96枚颧种植体。将术前规划种植体数据和术后实际植入种植体的螺旋CT或锥形束CT数据经图像融合,测量并记录两者的入口偏差、出口偏差和角度偏差;种植体分别依据种植体植入方式(导航引导下植入12枚,徒手植入84枚)、种植体长度(<47.5 mm为短种植体组,28枚;≥47.5 mm为长种植体组,68枚)和植入位置(近中植体及远中植体各48枚)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组间种植体植入精度差异。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评估种植体存留率。结果96枚颧种植体入口偏差为(1.49±0.64) mm,出口偏差为[2.03(1.58,2.40)] mm,角度偏差为2.49°±1.12°。导航引导下植入组与徒手植入组的入口偏差[分别为(1.45±0.60)和(1.50±0.64) mm]、出口偏差[分别为(1.96±0.44)和(2.04±0.79) mm]、角度偏差[分别为2.66°±1.13°和2.50°±1.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长度<47.5 mm组与≥47.5 mm组的入口偏差[分别为(1.42±0.60)和(1.52±0.65) mm]、出口偏差[分别为(2.13±0.60)和(1.98±0.82) mm]、角度偏差[分别为2.61°±1.08°和2.43°±1.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中植体组与远中植体组的入口偏差[分别为(1.55±0.69)和(1.43±0.57) mm]、出口偏差[分别为(2.05±0.92)和(2.01±0.57) mm]、角度偏差[分别为2.48°±1.16°和2.49°±1.1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引导下双侧双颧种植手术均顺利进行,无术中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出现可逆的术后并发症。6个月随访期内2枚颧种植体出现松动,种植体存留率为97.9%(94/96)。结论动态导航系统辅助双侧双颧种植可获得良好的植入精度和临床效果。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 系统回顾分析38例临床明确诊断垂体微腺瘤患者, 均使用3.0 T磁共振进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以及延迟扫描, 以总结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结果 38例垂体微腺瘤经平扫检出25例, 检出率为65.8%, 经动态增强扫描检出36例, 检出率为94.7%, 其中11例为磁共振平扫正常患者。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正常垂体组织的强化信号高于肿瘤区, 并且二者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延时扫描, 垂体微腺瘤组织可有缓慢强化的表现, 其中7例延时扫描见肿瘤区信号增强, 但仍低于正常垂体组织, 4例延时扫描肿瘤区信号高于正常垂体组织。结论 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中具有特征性的检出信号, 同时能够显著的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提高诊断的可靠性, 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