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在黄土高原大面积建造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发展经济,笔者于1975~2002年的28年间,在半干旱黄土区的吴旗、安塞和固原县进行了沙棘和环境关系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沙棘具有特殊的生理生态和形态解剖学特性,沙棘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其值为1.21~1.53g·m-2·mm-1,是荒山植被的3.1~5.8倍.沙棘耗水较经济,在半干旱的黄土区荒山种植,它能有效地利用水、土资源.测定沙棘水势较低,蒸腾强度较稳定,蒸腾耗水较大,吸水量较大,束缚水和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较高.观察沙棘叶和根的形态解剖学特性看出沙棘耐干旱、耐水湿和调节蒸腾作用较强.沙棘在半干旱黄土区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明显.沙棘通过其茂密的林冠层、林下草被层、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层形成良好的水分生态环境和森林生态结构,对林下小气候、土壤水分、养分及生物多样性有良好影响.与荒坡测定对比,第2、3和4龄沙棘林地,径流量分别减少66.2%、65.9%和78.2%,土壤侵蚀量分别减少39%、37.8%和47%.5龄以上的沙棘林,一般无侵蚀沟和滑坡发生.沙棘是适应黄土高原的优良树种,具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简介:为定量评价沙棘造林后的水土保持效益,文章以沙棘造林的典型县域为研究对象,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沙棘造林前后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沙棘造林后10年来,水土流失明显减少,较高强度土壤侵蚀的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①沙棘造林后土壤侵蚀分布以中度侵蚀最多,其面积占吴起县国土总面积的43.62%,而沙棘造林前土壤侵蚀以极强烈侵蚀为主,占吴起县国土总面积的42.76%。②沙棘造林后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285t/km2a,属于强度侵蚀,其沙棘造林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9779t/km2a,属于极强烈侵蚀,为沙棘造林后的1.85倍,沙棘造林后全县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1402万t。
简介:用LI-6400光合仪在黄土高原中部系统测定了人工沙棘林的各种光合生理指标,主要结果为:叶光强响应曲线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分别为:-3.677μmol·CO2·m^-2·S^-1、0.0517mol·mol^-1、7.367μmol·CO2·m^-2·S^-1、71.15μmol·m^-2·s^-1和213.7μmol·m^-2·S^-1。CO2浓度响应曲线参数CO2补偿点、CO2饱和点、暗呼吸速率、羧化效率及最大光合速率分别为150.00μmol·mol^-1、506.834μmol·mol^-1、-1.100μmol·CO2·m^-2·s^-1、0.0063mol·mol^-1和3.01μmol·CO2·m^-2·s^-1。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左偏单峰曲线,峰值在10:00~12:00时。沙棘的ETR变化与光合速率同步,最大荧光产量Fm'在叶片转入黑暗后逐渐上升,17min左右趋于稳定;qP和qN变化不明显;当光适应的叶片转入黑暗下之后,NPQ开始下降,25min左右达到稳定。沙棘荧光强度响应曲线变化与其普通光强响应曲线类似,参数暗呼吸速率、光的补偿点、光的饱和点、最大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其值分别为-0.511μmol·CO2·m^-2·s^-1、14.72μmol·m^-2·s^-1、259.6μmol·m^-2·s^-1、8.494μmol·CO2·m^-2·s^-1和0.0347mol·mol^-1。沙棘叶片荧光CO2响应曲线与普通光源CO2响应曲线变化规律相似,荧光CO2响应曲线参数暗呼吸速率、CO2补偿点、CO2饱和点、最大光合速率以及羧化效率分别为-0.0914μmol·CO2·m^-2·s^-1、87.12μmol·mol^-1、745.212μmol·mol^-1、17.90μmol·CO2·m^-2·s^-1和0.0077mol·mol^-1。
简介:在Askola、Hergo和Leikora三个德国沙棘品种的浆果中,根据不同采集时间来测定其可溶性固形物,糖,有机酸,黄酮醇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用以提供一个更为完善的浆果成熟期内沙棘品质变化的情况。沙棘浆果成熟期内主要有机酸是苹果酸(1940-4660mg/100g),奎宁酸(810~2820mg/100g),维生素C(180~370mg/100g)和柠檬酸(90~160mg/100g)。在这3个沙棘品种中所有有机酸的浓度在成熟过程中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其糖类如葡萄糖(0.26~2.10g/100g)和果糖(0.14~0.54g/100g)在3个品种中成分变化略有不同。所有3个沙棘品种维生素C浓度在成熟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含有的主要黄酮醇是异鼠李素(350-660mg/kg),槲皮素(30~100mg/kg)和山奈酚(2-5mg/kg)。在3个沙棘品种中黄酮醇浓度在成熟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主要类胡萝卜素是玉米黄素(30~150mg/kg),β-胡萝卜素(3~50mg/kg)和β-隐黄质(5~19mg/kg)。基因型对类胡萝卜素的收集和类胡萝卜素的形态都有影响,但在3个沙棘品种成熟期间类胡萝卜素浓度呈现增加趋势。在成熟期间抗氧化剂的分类表现出不同的组成变化,最大浓度也出现在不同的收获期。
简介:2001年和2012年分别用不同浓度2.4-D+Frankia菌悬液灌注小麦、水稻、玉米、黄秋葵和小决明等植物根系,结果这些植物根系都产生了不同数量的结瘤,其中小决明和黄秋葵结瘤率最高,其值分别为80.0%和42.8%;小决明根瘤固氮酶活性和游离Frankia菌固氮活力也明显提高,分别相当于沙棘根蘖苗根的71.79%和70.51%,这可能与小决明属于豆科植物以及根瘤内已有内共生的Frankia菌有关。相差12年的两次试验结果表明,Frankia菌是一种耐储、广普型菌,2.4-D是一种有效的诱导Frankia菌和宿主共生结瘤信息化物——结瘤因子。人工培养的Frankia菌可以提高植物自身固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