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中短时受精与常规受精两种受精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heCochraneLibrary(2014年第8期)、EMbase、CBM、CNKI、WanFangData和VIP,搜集IVF治疗中短时受精与常规受精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8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然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个RCT,共计137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短时受精在提高优质胚胎率[OR=1.42,95%CI(1.18,1.70),P=0.0002]和临床妊娠率方面[OR=1.67,95%CI(1.33,2.09),P〈0.00001]优于常规受精,但两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和流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现有证据显示,短时受精在提高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方面优于常规受精。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长期随访的RCT来加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长方案常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多精受精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选择2018年10月至2021年8月期间在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生殖医学科采用超长方案行常规IVF的316例患者,按照本周期多精受精的发生与否分成正常受精组和多精受精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助孕情况。将单因素分析中P<0.15的相关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316个IVF周期的多精受精周期发生率为71.84% (227/316)。正常受精组和多精受精组的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原发不孕占比、不孕因素、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和基础抗苗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受精组和多精受精组的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启动剂量、Gn总剂量、Gn使用时间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注射日孕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精受精组直径≥14 mm的卵泡数[(13.66±4.51)个]、hCG注射日雌二醇[17 247.49±9 450.74)pmol/L]和获卵数[(17.48±7.37)个]明显高于正常受精组[(11.78±3.54)个,P<0.001;(14 135.29±7 369.84)pmol/L,P=0.002;(13.01±6.17)个,P<0.001];多精受精组的hCG注射日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0.79±0.51)U/L]明显低于正常受精组[(1.02±0.78)U/L,P=0.014]。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直径≥14 mm卵泡数、hCG注射日雌二醇和hCG注射日孕酮未能进入回归方程(分别为OR=1.063、OR=1.676 和OR=1.078,均P>0.05);hCG注射日LH和获卵数与多精受精的发生相关(分别为OR=1.900,P=0.028和OR=2.539,P=0.003)。结论超长方案常规IVF多精受精周期发生率偏高;与其多精受精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有直径≥14 mm卵泡数、hCG注射日雌二醇、hCG注射日LH和获卵数;hCG注射日LH偏低和获卵数较多是超长方案常规IVF多精受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获卵数对多精受精发生的影响最大。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受精早期脱颗粒细胞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5月在本中心行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脱颗粒细胞助孕的患者311例,将同一患者的卵母细胞分成早期脱颗粒细胞组和过夜受精组,比较两组的受精及胚胎发育结局。其中,早期脱颗粒细胞组共2889枚卵母细胞,过夜受精组共3220枚卵母细胞。结果:早脱颗粒细胞组的多精受精率、0PN率、空透明带出现率显著高于过夜受精组(10.35% VS 8.85%;3.63 %VS 2.54%;1.1% VS 0.56%),但2PN率和1PN率差异不显著;两组的卵裂期发育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过夜受精组在D5可用囊胚率上显著高于早脱颗粒细胞组(24.96% VS 20.84%),D6优质囊胚率则显著低于早脱颗粒细胞组(4.66% VS6.47%),两者的D5优质囊胚率和D6可用囊胚率差异不显著。结论:受精早期脱颗粒细胞在受精结局及胚胎发育中并未体现优势。因此,不宜将患者全部卵母细胞行受精早期脱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