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近侧段11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开颅夹闭术1例,行枕动脉-PICA血管吻合术1例,保守治疗1例;过渡段5例,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开颅夹闭术2例,开颅动脉瘤包裹术1例;远侧段5例,行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1例,NBCA闭塞载瘤动脉1例,Gluba胶闭塞载瘤动脉1例,开颅切除动脉瘤2例。结果术后1周内死亡5例,其余病例随访6-36个月,其中近侧段行单纯弹簧圈栓塞的1例复发,再次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再随访24个月未见复发;远侧段开颅切除动脉瘤的1例术后出现共济失调,近侧段保守治疗的1例未见动脉瘤增大,其余13例未见复发及明显并发症。结论确保PICA延髓支通畅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首要前提,PICA动脉瘤的形态、位置、PICA是否为优势血管是动脉瘤治疗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而血管内治疗与手术相辅相成是治疗PICA动脉瘤的有效途径。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Tracking)技术在颈内动脉(internalcarotidartery,ICA)颅外段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弹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右侧ICA颅外段闭塞的住院患者作为ICA闭塞组,20例ICA正常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E-Tracking技术实时跟踪描记右侧颈总动脉管壁运动轨迹,得出血管的收缩期内径(diameterofsystolic,Ds)、舒张期内径(diameterofdiastole,Dd)、压力-应变弹性系数(pressurestrainelasticmodulus,印)、硬度指数(stiffnessparameter,β)、顺应性(arterialcompliance,AC)、脉搏波放大指数(augmentationindex,Al)和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one-pointpulsewavevelocity,PWVβ),对两组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对照组颈动脉弹性相比较,JCA闭塞组Ep、β、AI及PWVβ明显升高;AC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对ICA闭塞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参数改变无明显影响。结论应用E-Tracking技术可评价血管功能改变,它是评价血管动脉血管弹性功能的简便实用的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少见类型动-静脉瘘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创伤性伴有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基底动脉-基底静脉丛瘘、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破裂致三叉动脉-海绵窦瘘、自发性和创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有椎动-静脉瘘及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间窦瘘各1例,对此6例少见类型动-静脉瘘患者分别采用机械解脱弹簧圈、电解脱弹簧圈以及可脱性球囊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创伤性伴有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基底动脉-基底静脉丛瘘和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有椎动-静脉瘘患者分两次栓塞,而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破裂致三叉动脉-海绵窦瘘、自发性和创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间窦瘘患者均一次完成栓塞治疗.手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头颈部少见类型动-静脉瘘的最佳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应作为首选.
简介:目的研究吸烟饮酒者的颈动脉病变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连续入组的方法,对2013年5月~2013年10月在包头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吸烟、饮酒患者及年龄、基础病变相匹配的男性患者200例分为两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描记颈动脉内膜、斑块、狭窄及闭塞等病变,比较各组的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率。结果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分为吸烟组与吸烟饮酒组,每组入组100例进行比较,吸烟饮酒组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大小及数量与吸烟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狭窄发生率与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与饮酒共存的情况下颈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为进一步研究吸烟与饮酒之间的关联对疾病的影响奠定基础。
简介:目的:探讨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eICAD)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4例eICAD患者,采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治疗或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出院后随访6个月,1例在药物治疗2周后出现新发脑缺血事件,给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无再发脑缺血事件;其余3例随访期内未出现新发脑缺血事件。1例血管闭塞的患者,经双抗治疗后,血管再通;2例血管重度狭窄的患者,经双抗治疗后,血管狭窄明显减轻;1例药物治疗无效后血管内支架治疗患者,血管恢复通畅,无残余狭窄。发生脑卒中的3例患者,改良Rankin评分均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对eICAD的治疗,可以选择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对有新发脑缺血事件的病例,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简介:目的由于卒中风险随着狭窄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因此认为颈内动脉(ICA)接近闭塞患者的卒中风险很高。在现有的随机试验中,还没有专门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探讨,因此其处理尚存在争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对ICA接近闭塞患者的处理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支持进行干预,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存在风险或没有益处而反对进行干预。在ICA接近闭塞的有症状患者中进行一项比较外科治疗与最佳内科治疗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试验似乎非常困难,因为这类研究需要大量的患者。尽管如此,基于目前的证据,似乎很难拒绝手术治疗。结论:由于目前对ICA接近闭塞患者的最佳处理方案仍存在着争议,因此需要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以证实其在有症状和无症状人群中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卒中风险。基于目前的证据,大多数医疗中心选择手术治疗,但它相对干内科治疗的特粱尚右待证章.
简介:目的观察与评价单支架植入术与重叠支架植入术治疗椎一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VBDA病人临床资料,共28个夹层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25个;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5个。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3个。采用单支架技术治疗夹层动脉瘤(单支架组)13个,重叠支架技术治疗(重叠支架组)15个。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DSA显示:单支架组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2个,部分闭塞5个,无变化6个;重叠支架组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7个,部分闭塞8个。两组动脉瘤闭塞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0)。单支架组发生支架内狭窄1例;重叠支架组发生支架移位2例,短暂性脑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所有病人临床随访8-75个月,均在随访结束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其中mRS评分0分20例,1分4例。结论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椎一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且重叠支架技术有助于更好地闭塞夹层动脉瘤。得到更满意的影像学结果。
简介:目的探讨分次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功能区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和策略。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34例功能区大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行分次血管内栓塞治疗。动静脉畸形位于额顶叶16例,额颞顶9例,颞顶叶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首次栓塞60%后,平均间隔2~3个月再次行栓塞,残留<20%的患者予以伽玛刀放射治疗,<10%者予以随访观察。结果经过2~3次的栓塞治疗,34例患者中完全栓塞者16例,残余10%以下者6例,残余10%~20%者12例。随访半年,本组患者均无严重功能障碍,无死亡病例。结论分次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的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总结Onyx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栓塞治疗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方法应用Onyx对10例DSA确诊的颅内AVM进行栓塞治疗。AVM的直径在3~8cm,其中直径大于6cm的大型AVM6例。选用Ultraflow或Marathon微导管。每支供血动脉的注胶时间10-45min。结果栓塞结束时复查血管造影,畸形血管团闭塞30%-50%1例,50%-80%2例,80%-90%4例,90%以上3例。术毕1例患者将微导管留置体内。全部病例随访2-12月无再出血。结论应用Onyx栓塞AVM可以较长时间的注胶,娴熟掌握注胶技巧和控制返流能够提高AVM的栓塞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