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黑格尔的美学观来自于他的艺术观,他的艺术观又来自于他的艺术类型观和艺术史观。他的艺术类型观违背了他的逻辑原则,他的艺术史观又不符合艺术史的历史实践,因此他的关观是站不住脚的。另一方面,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提出了一种智性直观的思想,这种认识能力能够产生一种普遍表象。我们认为,这种普遍表象实际上就是处于直观状态的理念,这意味着理念可以借助于直观直接显现出来。由此出发,就可以把黑格尔的命题改写为“美是理念的直观显现”。由于艺术是直观活动的集中体现,因此成了把握真理的根本方式,黑格尔用哲学取代艺术的观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 标签: 理念 智性直观 艺术终结论
  • 简介:这个访谈围绕近些年来叙述研究中出现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其中主要包括叙述/叙事、隐合作者、叙述性、叙述状态等问题。访谈还就美国叙述研究状态及其走势、以“复合性的”表达方式出现的叙述,如结构主义叙述,后经典叙述,后现代叙述,社会叙述,心理叙述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叙述学 杰拉德·普林斯 《叙述学词典》 叙述/叙事 隐含作者 叙述性
  • 简介:女神文化是整个人类最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女神是不同种族最为古老的母亲原型。早在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世界各地就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母亲形象。虽然她们千姿百态,然而却有一个惊人的一目了然的统一特征,那就是鼓腹肥臀,她们的孕育、繁殖和哺育功能被特别强调。人类最古老的母亲原型实际上是一个“大母神”形象。先民们为什么创造出一个大母神形象呢?大母神形象为什么要特别突出她的生育和繁殖特征呢?先民们为什么会以粗硕圆大的女神为最美呢?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之后,那种以巨大圆隆为特征的大母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艺术中形形色色风情万种的美女形象。这是不是说.人类的大母神已经被彻底溃忘了呢?

  • 标签: 女神 原型 神话研究 叶舒宪 图像学 母亲形象
  • 简介: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我国民族音乐研究已走过了三个阶段80多年历程,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延安吕骥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和重庆国立音专“山歌社”为代表的第一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民族音乐概论》为代表的第二阶段以及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以“南京会议”为起始标志的第三阶段。从方法论和价值观上看,第一、二两个阶段的研究是“在大量搜集整理我国民间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用西方音乐理论对这些作品进行形态的分析,从而达到为音乐创作服务和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方式”。第三个阶段由于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高厚永教授为首的一批音乐学者首先提出了“民族音乐”的学科概念,所以可以称之为“民族音乐的方式”。

  • 标签: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民族音乐研究 民族音乐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学科意识 民间音乐作品
  • 简介:本文立足于经典的阐释重构,从三个方面对《诗》被经学化这一命题进行阐释关照,认为,首先,《诗》之文本就具有无限敞开的阐释空间;其次,“诗乐舞”三位一体坍塌后,“凡圣贤之言《诗》,主于声者少,而发其义者多”的阐释策略又造成了阐释者的意义强加和文本意义的转换;再次,《诗》被作为真理话语建构的文本依据,在与儒家知识分子以及皇权意识形态相互塑造的历史进程中。其权威地位才逐渐得以确立。在这三重因素的合力与互动中,由《诗》向《诗经》的经学化转换将是其不可逃避的宿命所在。

  • 标签: 《诗》 经学化 阐释学
  • 简介:域外中国形象研究是当下中国人文学界的学术热点之一。周宁一系列具有学术分量的成果的发表,标志着国内的形象研究已经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但与此同时.这个高度似乎正在演变为尺度。周宁的形象研究立足于西方与非西方世界之间文化权力对比悬殊的假设.且回避了当代媒介技术介入中国形象生产方式后.所引发的更为复杂的局面和问题,其研究最终步入观念与方法上的困境。回避了中国形象在非西方世界被重新组装利用的可能。数字化时代的“影子媒介”对当下中国形象的捕捉、上传、复制、点对点地全球共时性传播,致使中国形象与中国现实间的界限模糊,既往的后殖民视觉结构中的中国表征就此失效。中国形象研究的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范式也面临着新的转换。

  • 标签: 形象学 后殖民视觉结构 “影子媒介”
  • 简介:作家赵清同志坚持业余文学创作近50年,写出了大量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品。他的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适合于反映本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丰富的斗争生活,也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欣赏习惯,这恐怕是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这里,我想谈谈他为少年儿童创作的《郭亮不死》一书。这本书是湖南、湖北、江西、陕西四省少年儿童出版社共同协作出版的《革命先辈的故事》丛书的一种。论字数只有十万字,谈影响却比较深广。这本书1982年8月出版,截止1991年共印刷了五次,总印数19万多册。国家教委和湖南教委先后向全国、湖南省中小学生推荐,列为“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用书。这本书获《革命先辈故事》丛书优秀创作奖。

  • 标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协作出版 赵清学 革命先辈 欣赏习惯 民族风格
  • 简介:本文立论的出发点是马克思按生产方式划分的历史阶段划分法与福柯的认识论分期法下的知识型阶段的综合,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杰姆逊有关意识形态要素的论述。杰姆逊可见的理论弱点是,对于那些若非乌托邦也起码是积极的元素未加论述,而这些元素或许对解构或拆解历史进程中的意识形态要素具有工具价值。本文进而提出,其未加论述之理论进途或许能成为既是超认知的又是超历史的具体的普遍。我们有理由认为要在中国语言与哲学传统内部寻求具体的普遍。本文所基的理由包括本雅明“意象辩证法”的观念构想,最终落实到作为中国理想的“和”的概念。这一运思带来一个饶有趣味的论点。当代中国官方思维和宣传中的“和”正是意识形态要素的典范。本文认为这绝非巧合,反而能打开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批判性讨论。目前,意识形态要素可说是正在一个新转向的边缘,这样的讨论尤其能触及当前的意识形态要素。

  • 标签: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 辩证法 历史主义 认识论
  • 简介:我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指导世界文学专业俄苏文学方向的研究生。1997年学科调整之后,世界文学专业的名称改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我带的研究生隶属于欧美文学方向。由于我本人的研究仍

  • 标签: 学位论文 学术创新 研究生 教育体制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 简介:设计命题是设计思想最集中的意识形态。"百工咸理"是《吕氏春秋》中的一个重要设计命题。本文拟就"百工咸理"之命题,阐释战国末期至秦代初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以期解读"百工咸理"的设计要义与《吕览》的设计贡献,也为当代设计提供传统文脉切点。

  • 标签: “百工咸理” 设计思想 “法天地”
  • 简介:康拉德在《秘密的分享者》中讲述了船长营救"第二个自我"的故事,展示了自我认同危机的小说主题,其中的叙事方式冲破了经典叙事学理论的藩篱,利用隐含读者与叙述者分离的叙事技巧,增殖文本解读意义,体现了现代叙事意识的萌芽。

  • 标签: 约瑟夫·康拉德 《秘密的分享者》 叙事策略 现代主义
  • 简介:很偶然的工作关系,我读到了赵清先生写的《我的道路及文学创作》和三部长篇《郭亮不死》、《芳怨悠悠》、《咱这有个傻全宝》。尤其是《我的道路及文学创作》,娓娓道来作者生活、成长、战斗及三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上的一个个故事。如此坦诚地交待自己,如此文思敏捷,如此机趣横生,还有如此一长串作品目录索引,都很难让我与一个“只给圣人叩过二年头,戎马生涯数十载”,而今已年逾古稀的老军人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有趣也有意义的文学现象,更吸引我把赵先生的作品细读下去。

  • 标签: 赵清学 文学创作 目录索引 机趣 爱情悲剧 晓风残月
  • 简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迎合职业教育改革要求而发展起来的非常实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更加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显著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更快的适应岗位工作。药剂作为药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比较适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模式。

  • 标签: 理实一体化教学 职业教育 药剂学 药学专业
  • 简介:<正>A.每一个新的时代都一无例外地要以吐故纳新作为其登基典礼。本世纪以来,发生在整个文化领域内的那场举世瞩目的现代主义运动,使得已经绵延了几千年的人类艺术活动的基本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嬗变。然而我们看到,尽管层出不穷的各种新观念与新方法,正在对经典艺术范式的权威性进行着消解。但究竟该如何把握当今的艺术创作这个问题,

  • 标签: 现代艺术 二十世纪 现代主义 艺术家 当代艺术 艺术创作
  • 简介:观摩王辉先生的山水画,首先让人感到的便是气势夺人。巍巍群山犹如苍龙横空出世,皑皑云涛犹如仙驹飞速驰骋。“意冥玄化,而物在灵符,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即谓此也。诚非真正“澄怀味象”者可信手拈来.挥毫写就。言其“含道映物”之作,非谬奖矣。

  • 标签: 山水画 艺术魅力 王学 澄怀味象 首先
  • 简介:我们生存在意义世界中,而意义世界是复合的。其一部分实践世界,是意识与物世界叠合而成;而其余部分的意义世界,则是意识构成的思维世界,它的组成部分(筹划、范畴、艺术、游戏、幻想、梦境)离实践世界渐行渐远。艺术和游戏的内容是比喻性地借用实践经验,但是它们在符意上对现实不透明,在符用上没有实践用途。它们在人类文化中不断被"次生实践化":崇高化、商品化、学理化,由此构成一个符号修辞的四体演进序列。学理化是对艺术与游戏的反思,是一种反讽式思维,走向了艺术与游戏精神的反面。

  • 标签: 意义世界 意识 艺术 游戏 次生实践化
  • 简介:一、盗墓类小说概念及从中学生群体研究的意义盗墓类小说是指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并由纸媒正式出版的以盗墓为题材的具有惊悚、怪诞、玄幻风格的小说作品,代表作有《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当代文学批评界对以《盗墓笔记》为代表的盗墓类网络小说的研究力度还不大,可借鉴的资料较少,目前能够查到的文献有范鹏的《盗墓文学作品兴起的原因及问题现状分析》、朱婉莹的《论新世纪盗墓文学》。前者分析了盗墓类小说流行的原因,从好奇心理、寻宝心理和从众心理讨论了盗墓类小说与传统文化复兴趋势之间的关系。后者分析了盗墓类小说流行的社会因素,指出市场需求和读者需求是其生产的动力。二人的研究也都涉及了盗墓类小说的缺点,如结构混乱、整体水平不高等。类似文献还包括陶东风的《青春文学、玄幻文学与盗墓文学—“80后写作”举要》和马善梅的秽盗墓文学”兴起之源探索》等。

  • 标签: 小说作品 中学生 盗墓 阅读策略 现象研究 当代文学批评
  • 简介:儒道两家之交集性诠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诠释中最显明的特质。本文通过考察皇侃《论语义疏》中“援道入儒”与“援儒入道”之间的汇通性诠释,阐明释经者以“视域融合”的方法论重新统合具有同源文化之属性的儒道两家之差异性。这种自觉性误读的诠释策略也促使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的诠释意义形成蜕变。两代之间的意义生产模式分野主要表现为,由汉代的“释经者——经书——圣人——天道”立场转化为“释经者——圣人——自然”的构型.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释经者以超越经书文字的方式回归圣人之义背后的天道自然。

  • 标签: 《论语义疏》 经学诠释学 儒道汇通 圣人之义